中共治下,礼崩乐坏,道德沦丧。很多人只想着一夜发财,却不修德行,甚至不惜坑蒙拐骗,完全忘了道德为何物。在人们不知道“道德多少钱一斤”的时代,让我们来重温古人重德的故事。
《易经》曰:“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有云:“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必自伤也。”古人不但重德,而且追求拥有深厚的德行,像大地一样承载、包容万物。老子写《道德经》五千言传世,也是围绕着一个“德”。
这些经典都强调了道德对人的重要性,以及德行与福报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唯有高德之人能成就不可思议的大业。有德行的人从来不孤独,君子能礼贤下士,身边常有生死之交。
修德行者得人心
舜是至孝之人,无论父母怎么对待他,他都以德报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在历山耕作,历山的居民都主动让出田地让他耕种;他在雷泽捕鱼,雷泽上的居民都让出住处给他居住;他在河滨陶制器具时,当地的器具都很完好、耐用。他居住的地方,一年以后就会有人们聚集;两年之后,形成了完整的城邑;三年之后,就发展成为有治理秩序的城市。
这是因为舜德行高尚,民众自然向往归附。舜进入了深山密林之中,虽然遇到猛烈的狂风和雷雨,他依然不迷失方向。尧于是知道,舜已经有能力被委以天下的重任了。因为舜有德行,尧把帝位禅让给舜。

另一个有福德的例子是范蠡。范蠡原是春秋时期越国大夫、军事谋士,他出将入相,协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国。越国复兴后,范蠡辞官隐退,化名“陶朱公”,经商致富,富甲一方,后人称其为“治国能臣,致富奇才”。
先贤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对有德行(“能修德行”)的人来说,得到人心、聚集财富也不是多难的事了。当然,在历史上,有的人靠贪腐也能富可敌国,但常常东窗事发,并留下千古骂名;而有德有能者,则留下济世的美名。
失德者失天下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往往开国的君主都比较贤明、宽仁、有德行,而亡国之君则昏庸无道。中国古人认为,“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周易‧系辞下》)
周厉王是西周的第十代君主。他行事暴虐、奢侈骄傲,酷好聚敛财富,史书记载他“好利”,亲近权臣荣夷公。据说荣夷公垄断山林川泽,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鼓励百姓互相告发,凡有聚敛财货者就没收,以此充实国库。
《史记‧周本纪》记载,大夫芮良夫劝谏厉王说:“王啊,王室的地位恐怕要下降了吧?荣公喜欢独占利益,却不懂得防备大祸。利是由万物中产生出来的,是由天地所养育而成的,如果被专断独占,其害是很大的,所带来的怨恨就会很多。天地万物,人人都可以去取用,怎么可以独占呢?普通百姓独占利益都叫盗窃,王独占利益,其后果可想而知。如果任用荣公,周国必然会灭亡。”
结果周厉王不听劝告,继续横征暴敛,百姓纷纷抱怨他。厉王生气,就请来卫国巫师,派人监视议论者,有议论的人就杀掉他们。老百姓但敢怒不敢言,“道路以目”。终于在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国人暴动”。国都镐京的百姓一齐起义,攻入王宫,厉王被迫逃到彘(今山西霍州)避难,死于流亡。周朝进入了史称“共和行政”的时期。
自古为君者失德则失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莫不是遵从天道,循天意而行。
周武王伐纣时,率天下诸侯在牧野宣誓说,如今商纣王只听信妇人的话(指妲己),荒废了祭祀礼仪,不祭祀祖先,也不遵循先王、父母兄弟留下的正道。反而重用、提拔、信任并派遣四方的罪犯和逃亡之徒,让他们做大夫、卿士。于是他们残暴虐待百姓,在商国都城中作乱为非。现在我武王姬发,恭敬地奉行上天的惩罚。

商汤是商朝的开国之君,史书也记载了汤的德行。《帝王世纪》记载,商汤有圣明的德行,诸侯中有人行事不义,汤便前往讨伐,诛杀他们的不义君主,抚恤他们的百姓,因此天下都信服归向他。以至于汤征东方时,西方丁国的老百姓就抱怨,南征时,北狄少数民族就抱怨,他们怨说:为什么我们在后面被讨伐呢?
汤还留下“网开三面”的典故。《吕氏春秋》等记载,商汤看到织网的人,在四面都设网,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四面八方的,都到网里来吧。”商汤说:“这样鸟兽就捕尽了,难道不是桀的所为吗?”于是,商汤收起三面网,只留下其中一面。他再教织网的人说:“以前蜘蛛织网,今天的人也学织网。鸟兽想要往左边的就去左面,想要往右边的就去右面,想往高的就往高飞,想往低的就往低跑,我只取那些命该绝的。”汉水以南的诸侯小国听说这件事后,都感叹商汤的德行,连禽兽都不忍伤害。于是,四十个国家归顺了他。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有德行者得人心,失德者失天下,做人也是一样。所以想谋权、求财的人,先修养自己的德行、积累自己的福德吧!@*#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