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細菌幫蓋房?神奇生物材料或替代混凝土

人氣 1025

【大紀元2025年05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吳瑞昌綜合報導)由真菌和細菌建造的房子,或許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東西。不過,這次美國科學家利用這些微生物,做出擁有自我礦化與修復能力的建築材料,不僅有望代替部分混凝土,還有望讓微生物幫大家蓋房子成為現實。

先前科學家利用一些微生物的特性誘導它實現碳酸鈣沉澱(MICP),變成具有潛力的工程生物材料(Engineered Living Materials,ELM),用於建造或修復簡單承重結構。儘管部分ELM材料成功走進商業市場,但市場上的接受度並不高。

原因是ELM材料存活期短,還需特定儲存條件才能延長其壽命等問題。另外,該種材料現階段還難以修復複雜的內部建築結構,這些問題都限制了它的潛在用途和效益。

這次,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Montana State University)實驗團隊利用巴氏孢子八疊球菌(Sporosarcina pasteurii)和粗糙脈孢菌(Neurospora crassa)培育出密集的海綿狀菌絲體作為生物材料框架,創造出一種活的、可自我修復的建築材料。該研究成果於4月16日發表在《Cell Press》期刊雜誌上。

他們選用的巴氏孢子八疊球菌,是一種土壤常見的嗜鹼菌,對於環境影響小,無致病性,只需攝取營養物質和鈣離子就能進行礦化反應。粗糙脈孢菌(又稱粉色麵包黴菌)同樣無致病性,菌絲生長快,子囊孢子耐熱,並具尿素分解誘導的MICP能力。

研究人員將能夠產生碳酸鈣(可從珊瑚、蛋殼和石灰石中發現)的巴氏孢子八疊球菌,引入由粗糙脈孢菌生長的真菌菌絲體框架中,巴氏孢子八疊球菌在裡面繼續進行生物礦化作業,將原本柔韌的菌絲體逐漸硬化成堅硬的結構,且硬度會大幅度提升。

另外,他們發現自主研發的工程生物材料能夠在乾燥、溫度23°C到30°C的環境下,依然能保持超過4週的生物活性,要長於其它類型的工程生物材料,這有助於做成良好的工程生物材料。

研究人員使用配備能量色散光譜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EDS)觀察菌絲體框架礦化後的樣子。結果顯示,巴氏孢子八疊球菌在代謝尿素(細菌的食物)後會產生碳酸鈣,而這些礦物結晶會逐漸融入菌絲體裡面,使得整個菌絲框架的密度和穩定性得到近一步強化。

該團隊為了驗證這種生物礦化ELM材料,是否能進入實用階段,將其放置含有複雜孔洞的模具中。結果顯示,這些生物礦化框架以同心圓環的方式生長,最後填滿模具的內部空隙,展現該材料生物優異的修復能力。

他們還表示,雖已證實真菌菌絲體作為生物礦化ELM的潛力,但仍需解決兩種微生物無法共同培養,以及材料機械性能需優化的問題。未來將持續研究改善這些問題,推動該材料的大規模生產,以替代部分高耗能建築材料,降低環境污染。

該實驗的主要作者之一、蒙大拿州立大學助理教授、通訊作者切爾西·赫弗蘭(Chelsea Heveran)則表示,「此前生物礦化材料的強度不足以全面替代混凝土。不過,我們和其他人正在努力改善它們的性能,以擴大未來的應用範圍。」

赫弗蘭還表示,「我們了解到真菌框架,對於控制材料的內部結構非常有用。現在我們已成功創造出類似皮質骨(同心圓)的內部幾何結構,未來有望開發更多的幾何結構,用於優化其它材料的內部結構。」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加州樂居鎮:美國唯一為華人建造的小鎮
房地產銷售大幅下滑 美國關稅衝擊加拿大房市
美國人最擔憂的房市危機 哪些城市壓力最大
NSO間諜軟件入侵手機被追責 判賠1.68億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