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斯的《笑面骑士》:艺术史上最英俊男子

作者: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吴约翰 编译
弗兰斯‧哈尔斯画作《笑面骑士》局部,1624年创作,藏于伦敦华莱士收藏馆。(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2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放眼荷兰黄金时代(Dutch Golden Age)的艺术巨匠,我们最常想到的是伦勃朗(Rembrandt)与维米尔(Vermeer);然而,特别是在19世纪后半叶,有些鉴赏家却认为,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1582–1666年)才是最出色的荷兰巴洛克画家。哈尔斯在当时以描绘欢乐场景的风俗画,以及个人与团体肖像而广受欢迎。

哈尔斯鲜明的色彩运用与挥洒自如的笔触,启发了后来许多重要画家,其中包括旅居欧洲的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

萨金特曾赞叹:“要找到比弗兰斯‧哈尔斯更懂油画的人,真的很难!”

然而,比起声名卓著的同代艺术家,哈尔斯的地位常被当代艺评家低估——认为其作品有欠严肃。直到2023 年,一场重量级的回顾展才再度证明哈尔斯足以跻身最伟大的古代大师之列。只需检视哈尔斯最受喜爱的画作——藏于伦敦华莱士收藏馆(Wallace Collection)的《笑面骑士》(The Laughing Cavalier),便能发现这是一件经典杰作。

被遗忘的大师

哈尔斯很可能出生在西属尼德兰城市安特卫普(Antwerp),但不久后便随家人搬到荷兰的哈勒姆(Haarlem)。对于哈尔斯的艺术启蒙与个人生活目前所知甚少;有关他艺术生涯的最早纪录可追溯至1610年。六年后,他曾短暂回到出生地,这似乎是他唯一的一次远行。其余时间他几乎都待在哈勒姆——当时蓬勃发展的一座艺术中心城市。

哈尔斯现存最早的作品是正规肖像画,这对一位年轻艺术家来说的确令人印象深刻。很快,他就获得委托绘制大型民兵队肖像,伦勃朗后来创作的《夜巡》(The Night Watch)也属于这一荷兰特殊画种。在1620、1630年代,哈尔斯也创作了许多日常生活场景,画中人物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充满个性,这种特质也体现在他栩栩如生的肖像画中。

弗兰斯‧哈尔斯的作品《圣乔治市民警卫队军官的宴会》(Banquet of the Officers of the St George Civic Guard),1627年创作,布面油画,178.8×257.3cm,荷兰哈勒姆弗兰斯‧哈尔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尽管哈尔斯一生不乏艺术委托,但经济却常陷困顿。其因有二:当时荷兰的肖像画报酬并不高,加上他有个庞大的家族需要供养。18世纪期间,哈尔斯的作品几乎遭学界遗忘。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评论家兼记者泰奥菲尔‧托雷–比尔杰(Théophile Thoré-Bürger)重新发掘了哈尔斯与维米尔,两人的作品又再次受到瞩目。

“最英俊的男子”

《笑面骑士》原本只被叫做“男士肖像”,却在1865年的巴黎拍卖会上引起国际轰动。当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詹姆士男爵(Baron James de Rothschild)与第四代赫特福德侯爵理查‧西摩–康威(Richard Seymour-Conway, fourth Marquess of Hertford)展开激烈竞标。最终,侯爵以5.1万法郎(现今价值逾200万美元)高价得手,是预估价的八倍。这场拍卖让哈尔斯与这幅画作一举成名。

弗兰斯‧哈尔斯画作《笑面骑士》,1624年创作,布面油画,82.8×67.1cm,伦敦华莱士收藏馆藏。(公有领域)

于是侯爵将画带回伦敦。1888年,侯爵继承人理查‧华莱士爵士(Sir Richard Wallace)把作品借展于王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尽管画中的主角既未发笑,也不是骑士,但在这场展览中,这幅肖像被冠上了“笑面骑士”之名。这个逸趣横生的昵称在画作完成二百五十余年后才诞生,深得大众喜爱,沿用至今。

这幅3:4身长比例的男子肖像,被称作“艺术史上最英俊的男人”。画中右上角以拉丁字写下“Æ’TA SVÆ 26/Aº1624”,显示他当时才26岁。主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不清楚且充满争议。华莱士收藏馆形容哈尔斯“彻底改变了男性肖像,他的作品充满活力与生气,在当时是全新的风格”。这在《笑面骑士》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胆的构图、鲜明的色彩与潇洒的笔触。

画中男子显然来自富人阶层。他身穿当时最华丽、最流行的法式服饰,只有荷兰社会的精英才负担得起。该画问世的1620年代,正值法式服饰在荷兰盛行时期。这件紧身上衣以金线刺绣,绣上的符号象征财富、爱情与美德。

1620年代早期法国丝绸紧身上衣,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这种形象在当时的荷兰肖像画中并不常见,但这或许表示哈尔斯受过良好教育。这件紧身衣的风格类似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珍稀的法国同时期丝绸紧身上衣。两件服饰都有开衩(slits)设计,这在当时是一种较新的制衣技术,称为“pinking”,刻意要展示穿在紧身衣里的衬衫;以这幅肖像画为例,里面是一件白色亚麻衬衫。

与当时荷兰上流阶层常见的典型服装相比,“笑面骑士”的服饰既华丽又耀眼。大多数已婚男性受西班牙宫廷影响穿着简朴肃穆的黑色服装,1625年哈尔斯创作的肖像《雅各布‧奥利坎》(Jacob Olycan)就是一例。

弗兰斯‧哈尔斯,《雅各布‧奥利坎》(Jacob Olycan),1625年创作,布面油画,124.5×97.2cm,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王家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在这幅肖像中,奥利坎面向右侧站立,以当时观赏者的角度来看,一眼就能看出该人物已婚;相形之下,《笑面骑士》脸朝左的姿态,让学者推测他很可能是个单身汉。

奥利坎戴着传统褶皱厚重的皱领(ruff),而“笑面骑士”则戴着更现代、垂坠感柔和的皱领,这种风格始于1620年代。这件多层皱领以亚麻制成,并饰有精致的棒槌蕾丝花边(bobbin lace)。斯德哥尔摩的王家军械库(Royal Armoury)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当时保存下来的精美皱领。

来自瑞典1620年代的三层白色亚麻褶领,领口处收紧,以棒槌蕾丝花边装饰,现藏斯德哥尔摩王家军械库博物馆。(公有领域)

男子的袖口处亦可见昂贵的白色蕾丝装饰。哈尔斯巧妙运用薄薄的笔触描绘出蕾丝细致的几何图案。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中,可以找到类似实物的局部。

哈尔斯擅长捕捉不同色调的黑色,因此备受推崇。这点在画中男子的丝绸斗篷、腰带,以及向上翻起的宽边帽中可见一斑。仔细观察会发现,画中男子左手肘弯处还别着一把奢华的镀金细剑。在17世纪,剑是上流社会男士的基本时尚配件。这种剑极为罕见,更加凸显画中人物的富有。

意大利针织蕾丝花边,17世纪制作,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哈尔斯在描绘这名男士的服装时展现了精湛技艺,搭配其所选择的人物姿态,可谓精彩绝伦。男子充满自信,左臂叉腰,面向观众,仿佛要走进他们的世界。他站在画面的最前方,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动态感,让观众身临其境。他蓝色的眼睛凝视观众,闪烁着光芒;红润的脸颊、华丽的胡须和淡淡的微笑,共同组成一张神秘而迷人的脸庞。

《笑面骑士》名闻遐迩,已从艺术界延伸至流行文化界。这幅画作不仅出现在众多广告中,也被电视、文学和戏剧引用。尽管它创作于四百多年前,今天依然充满活力,历久弥新。

原文“Frans Hals’s ‘The Laughing Cavalier’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

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艺术顾问,居住在纽约。她撰写的文章涉及艺术史、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和特别展览等一系列主题。

责任编辑:嘉莲◇#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鲁本斯的艺术展现了其创新风格,综合汲取了北欧写实主义、意大利艺术的情感表现与古典雕塑传统。其辉煌创作深深影响了后世。他最具个人色彩的作品以挚爱的发妻伊莎贝拉及续弦赫勒娜为主角,融会内心情感与艺术创造力,以其真实动人成就非凡艺术价值。
  • 被誉为哈德逊河画派“奠基人”的英国裔艺术家托马斯‧柯尔(Thomas Cole,1801–1848年),不仅启发了同时代艺术家,更激励后世画家挥毫捕捉美国独特的自然景观。他倡导将《圣经》题材、历史事件与文学意象融入创作,引领了风景画艺术高度的提升。
  • 维多利亚女王对第一代威灵顿公爵亚瑟‧韦尔斯利(Arthur Wellesley,1st 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年)赞誉有加,称他为“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自1896年以来,卡尔‧法布里蒂乌斯这幅精美的金翅雀图画一直收藏在毛里茨之家博物馆内。这幅画在学术界一直相当受到重视,但在同名小说出版之前,却鲜为大众所知。
  • 皮尔家族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族之一。族长查尔斯‧威尔逊‧皮尔(Charles Willson Peale,1741–1827)以描绘乔治‧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其他重要人物,以及自己家庭成员的肖像画而闻名。老皮尔也是著名的自然学家和富有开创性的博物馆创始人。他的17个孩子大多以科学家和古代绘画大师的名字命名,其中包括卡尔‧林奈、拉斐尔、提香、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和安杰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
  • 纽约弗里克收藏馆举办的特展“维梅尔的情书”,展览以亨利‧克莱‧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生前收藏的最后一幅画作——约翰尼斯‧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女主人与女仆》(Mistress and Maid)为焦点展开。
  • 犹太人的逾越节(Passover),是为了纪念以色列人在摩西带领下从埃及人的奴役中解脱出来。这位希伯来先知降生伊始的传奇故事,在艺术史上一直是备受欢迎的创作主题,无论是犹太艺术家还是基督徒艺术家,在绘画、素描、壁画、版画、教堂镶嵌玻璃和彩绘手稿中,都曾涉及。荷兰裔英国艺术家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爵士于1904年绘制的《发现摩西》(The Finding of Moses),是最为著名的范例。
  • 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是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奠基人之一,在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作品广受鉴赏家、艺术家和大众的推崇。崇拜者们会沿着“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之路”(Piero della Francesca Trail)朝圣,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Tuscany)和马尔凯(Le Marche)地区停留,参观当地保藏的名画原作。
  • 视觉艺术与文学的交集,为创造力勃发提供着沃土。数个世纪以来,诗人、作家、画家以及哲学家们一直在“对话”,回应着彼此的理念和艺术表达,这堪称西方文明的一大瑰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