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气与血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张氏医通》描述“盖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
中医强调“血为气之母”,人体五脏六腑能够正常发挥功能,需要靠血液的濡养,同时气需要依附在血中才不会散失;而“气为血之帅”,气对血有统帅、引领的作用,能够帮助血液生成,推动血液循环,并让血液运行在正确的道路中,才不会出现瘀血或出血的症状。
鉴于两者的功能密不可分,血虚的人往往伴随着气虚,“当归补血汤”就是透过补气来促进血液生成,达到治疗效果。
贫血 vs 血虚
“血虚”顾名思义是体内的血不够,然而西医诊断的“贫血”并不能与“血虚”完全划上等号。
西医讲的“贫血”是指透过抽血检查,发现血液中的红血球、血红素低于正常标准。血液中携带的氧气不够会导致疲倦、头晕或心悸。
中医说的“血虚”,“贫血”仅是其中一种可能,许多人的抽血检查正常,但仍有全身乏力、头晕、心悸、面容苍白或萎黄的症状。
血虚常见症状和影响
血虚的人常见到全身或局部器官组织循环不佳、营养不良,或是功能衰退。
常见症状包括疲倦乏力,面无血色,嘴唇、眼睑、指甲干燥而苍白,或是时不时头晕、眼前一片黑。中医认为“发为血之馀”,许多人也因血虚而落发。
若是血不养“心”,会出现心悸、浅眠多梦以及记忆力衰退;血不养“肝”,则会双眼干涩、视力衰退或是肌肉抽筋;肢体末梢的血虚,常造成手脚麻木或是皮肤干燥。
四大血虚好发族群
1. 女性族群:女性容易血虚,因为在月经周期、怀孕、生产、哺乳等过程,体内会耗损大量的血;还有就是迈入更年期,肾精(天癸)逐渐耗尽以至于无法化生气血。
2. 脾胃功能不佳者: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下面两类人都因脾胃功能受损而无法制造血液:
饮食无度的人:长期饮食不正常、过度减肥或暴饮暴食,导致脾胃虚弱。
思虑过密者:长期压力大的人,因过度忧思而影响脾胃功能,即所谓的“思伤脾”。
3. 用眼过度族群:中医强调“久视伤血”,重度使用3C产品会损伤肝血,并让眼睛感到干涩疲劳。
4. 夜猫族:中医讲“夜卧则血归于肝”,而熬夜导致睡眠不足,人体无法修复气血。
掌握五大要领 避免与调养血虚
1․ 规律饮食:三餐饮食要规律,切勿暴饮暴食或过度减肥,才能顺利生成气血。
2․ 避免过度用眼:不要过度使用眼睛,如长时间观看3C产品,以防损伤肝血。
3․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使人体有足够的时间修复气血。
4․ 秋冬注意保湿与保暖:中医认为“秋主燥”“冬主寒”,秋冬季节,由于外界湿度降低、气温下降,血虚体质者容易耗损体内的水分(按:血也是水分之一),血液循环变差,因此容易出现皮肤干痒、龟裂和手脚冰冷、麻木。
平日要注意“保湿”和“保暖”;而后脑勺是风寒入侵的第一道关卡,出门一定要戴上帽子。
5․ 补充四大类食材和药材
.富含铁质的食物:红肉、猪肝、鲔鱼、牡蛎、扁豆、藜麦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绿花椰菜、柑橘、奇异果、番茄、桑葚
.补血中药材:当归、白芍、何首乌、黑芝麻、黑木耳、桂圆
.补气中药材:黄耆、白术、山药、大枣、党参
本文摘编自《秋冬如何补气血?血虚是什么?有什么症状?可吃什么来补血虚?》,昌盛堂中医诊所提供
责任编辑;王晓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