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優雅:文明和善良是快樂的源泉

《城鄉社交禮儀》(Town & Country Social Graces)出版於2002年,彙集了多位作者探討「得體而不古板」的社交之道的散文,筆觸生動。我隨意翻閱,讀到了在文集靠後位置、由歐文‧愛德華茲(Owen Edwards)撰寫的《看不見的優雅》(Invisible Grace)。作者將文明禮貌與善良聯繫起來,而人類精神的某種優雅與美好正是由此迸發。
很長時間以來,《社交禮儀》這類手冊一直吸引著美國讀者。喬治‧華盛頓年輕時曾抄寫並實踐了「110條文明禮儀與得體行為準則」。這份準則由法國耶穌會士撰寫,後來被翻譯成英文,在當時廣受歡迎。19世紀中期,諸如《女士禮儀手冊》和《男士禮儀手冊》等關於禮儀、著裝和習俗的指南廣受好評,暢銷不衰,至今仍可買到。隨後,許多其它禮儀指南相繼問世,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或許是1922年出版的、艾米莉‧波斯特(Emily Post)所著的《禮儀》一書。
對於任何一本禮儀指導的佳作來說,其背後的哲學都是相同的,無論作者是否直接闡明。在電影《魔法電波》(Blast from the Past,或譯「超時空寵愛」)中,劇中人物特洛伊(Troy)巧妙地對此總結:「我以為『紳士』是指擁有馬匹的人。但事實證明,他對淑女或紳士的簡單定義是,總是努力確保在他(她)周圍的人儘可能舒適的那類人。」
禮儀成就人格

禮儀塑造一個人的品格,接下來呢,真正的禮貌便會激發善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成語雖是老生常談,卻深植於所有真正禮儀的核心。它的理念和含義不僅體現在《聖經》裡,也體現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一旦付諸實踐,它會引領我們進入另一個境界——仁慈。
最近,一位衛理公會的朋友向我提到一位韓國移民牧師的事蹟,這位牧師主管她所在的一個委員會。當人們感慨當今社會禮儀已日漸式微之際,這位牧師因其待人彬彬有禮而引人注目。我的朋友和其他許多人還發現,這名牧師是他們所見過最善良的人之一,他的禮貌並非徒有其表,而是通往其內心世界的「迎賓卡」。
《聖經》裡的「好撒瑪利亞人」(Good Samaritan)是另一個例子,它詮釋了禮貌、友愛和慷慨所凝聚的善舉。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撒瑪利亞人在路上遇到一個陌生人,那人被強盜打得半死,躺在路邊。撒瑪利亞人本可以像在他前面的過路客一樣,對此視而不見,繼續趕路。但是他並未置之不理,而是為受傷的人包紮傷口,又把他帶到一家客棧,並支付了他的食宿費用,直到他身體康復。
好撒瑪利亞人的善行融合了禮貌與關切,無形的優雅——快樂,便由此如清泉般流淌而出。
親身實踐
禮儀與快樂二者的聯繫常常難以辨別,但是證據確鑿。以文學作品為例,狄更斯在《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的結尾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最精彩的闡釋。書中,主人公埃比尼澤‧斯克魯奇(Ebenezer Scrooge)重獲新生,他深刻意識到從前對待他人的粗魯刻薄,並為自己的精神蛻變感到欣喜。他說:「我像羽毛一般輕盈,像天使一般快樂,像小學生一般開心。」
再舉個生活中的真實事例。6月中旬,我南下參加一位姻親的葬禮,他和我是相識三十年的好友。葬禮前一天晚上,在等待晚間探望時,我巧遇殯儀館的辦公室主任。這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彬彬有禮,她的舉止和面容都令我感覺和藹可親。我當即想到,她應該是討論「快樂」這個話題的理想人選。於是,我先向她簡要介紹了我的寫作計劃,然後與她對坐攀談。我提問說,她的工作是否給她帶來過快樂。
女士想了好一會兒,說道:「我把這份工作視為一種使命,幫助那些處於人生低谷的人,而那低谷是我們所有人都終將面對的。這工作很辛苦,也很有挑戰性,不過,也有快樂,因為你知道自己曾儘力去幫助他人走過困境。」她停頓了一下,補充說:「你不一定開心或幸福,但你可以是快樂的。」
這便是關於快樂的答案,簡潔明瞭,正如任何作者所期望的那樣。尊重他人、付出善意,為人效勞:這些都是我們稱之為快樂的無形力量的組成部分。
任何人都可以檢驗並證實這一論點。想想你認識的這一類人,他們更關注他人而非自身,無論對方是短暫的相遇客,還是一生摯愛,他們都會對其關懷體貼。這些關心他人的人有時也會不開心,或許會因為蒙受巨大的損失而悲傷,又或許在被錯怪時而生氣不悅,但是,那些情緒只是特定情境帶來的過眼雲煙。
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位年輕女士一樣,在眾多的她和他身上,我們見證了快樂的優雅。
原文:「Invisible Grace’: Civility and Kindness Are the Wellspring of Jo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傑夫‧米尼克(Jeff Minick)有四個孩子,兒孫滿堂。20年來,他一直在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為在家上學的學生講授歷史、文學和拉丁語。他著有兩部小說:《艾曼達‧貝爾》(Amanda Bell)和《他們翅膀上的塵埃》(Dust on Their Wings),還創作了兩部紀實作品:《邊學邊做》(Learning as I Go)和《電影成就男人》(Movies Make the Man)。如今,他在維吉尼亞州的弗蘭特羅亞爾(Front Royal)生活、寫作。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