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故事】

他动一念 数十年修行前功尽弃

作者:容乃加
僧人对着倾颓倒下的山壁叹息,这一叹竟让他数十年的修行前功尽弃!(图:清代董邦达仿黄公望山水《江岸雁行》,国立故宫博物院 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002
【字号】    
   标签: tags: ,

“一念”看似无形,而有形之果却是起于无形之念。一个清修数十年的僧人,就因为起了“一念”,造下果报,走到修行的叉路上去,改变此生又改变下一生,彻底改变了他修行的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

修行故事

盘山在都城之北,一名盘龙山。最高者为上盘,往下是中盘。盘山多泉多松,石头形状下锐而上圆,有飞动之势。有一和尚名叫“无着”,在盘山修行六十年,不妄不求,胸次高洁。

唐山丰润有一位刘老,富而好施,常常游盘山。一日,他在绝壁下遇到无着和尚。忽然轰然一声山壁短墙砰然倒下,两人幸而无伤,但无着和尚却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刘老说:“大和尚为何叹息?”
无着说:“昔日佛在耆阇崛山(位于古印度王舍城西),四方望去皆稻田,似上天的青梯,佛身后乃化身为石。如今老衲在此地修行,此地即老衲的祗园精舍也。目前山壁短墙倾颓倒下,老衲没办法白手重起,没办法遣壮丁移土、劈山阶,只能叹息。”

刘老说:“这需要花多少钱才能完成?”
无着说:“千金。”

刘老回家后,花了千金请人整修山壁,监修山墙。完成后,他亲自引着无着和尚看一看新作成果。无着和尚览罢,忽然变了脸色说:“明年此日,老衲当至施主家报答。”

刘老说:“为何言报?”
无着说:“怎能不报?送别。”

有亏有还  一点都不可少

到了明年是日的前夕,无着呼来徒弟,告诉他:“老衲名叫无着,六十年来学习无生法。幻心已灭,幻尘也将灭,但修行尚未到幻灭亦灭的尽处。去年山壁短墙倒下时与刘施主谈话却动了一‘财念’。古代粥熊(也称鬻熊,周文王之师)有言:‘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往来相接,间不可省。’”

无着和尚顿了一下接着又说:“前世今生往来相接,有亏有还,一点都不可少也。老衲一动心于彼(刘老)之财,彼之财皆将有于我。刘老无子息,明日老衲将回报他的财去了。”

徒弟说:“怎么证明是师父您呢?”
无着说:“你用朱笔点胸,来世此点当在腰。”说完,无着就圆寂了。

次日,刘老果真举一子。他记得一年前与无着和尚有约,想必无着和尚当至,于是洒扫精舍安置好神龛等待他。等了数日却等不着他。后来,无着和尚的弟子来了,刘老问:“尊师与我有约某日来,怎地至今不见人影?”

弟子说:“公的床上有呱呱哭泣的新生婴儿吧?!”接着又说:“是即吾师也。”弟子把师父无着遗言说与刘老听,并告诉他去查看婴儿腰间红痣。

刘老看了,果如所言。刘老的儿子被命名为刘景会,寿至八十有余,妻妾生了子女十数人,一生多安福。然而,他前世无着和尚那一生想要修出凡界的一愿和数十年的修行之功,也被彻底改变了,不知何时才能了愿。@*

(资料来源:清代《柳崖外编‧卷三》)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传统文化大而难穷其象,小而难究其委。万千语言何能尽言之?唯有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法”能够说得清!
  • 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是孔子弟子中年纪最大、侍奉孔子最久的弟子。子路之勇于行,不仅是因为他勇武和忠诚,更是因为他服理、肯受教。
  • 以作画媒介来命名的叫法更能准确区分不同的绘画,之所以叫中国画,从某种意义上是有突出中国文化背景及中国画本身独到特点的内涵。
  • 优昙婆罗花形小而雪白,花形如古钟,茎细如蚕丝,周围还散着淡淡的光晕。均现一根、一茎、一花之玉体。最奇特的是,此花有茎而无根,却能不需要养分似地生长在任何地方,水果、玻璃、钢管、纱窗、衣架、纸张、落叶、墙壁、车胎……具有不可思议之神奇。
  • “一念”带动的作用有多大?“一念”竟然会引来果报或劫难,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两位修行数十年的僧人的故事,因为起了“一念”,他们的修行也走到叉路上去。
  • 可以看出,天道、地道、人道有别,但又是相通的(例如“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有说“吾道一以贯之”。不过,孔子办学重点是讲“人道”。
  • 示意图: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描绘了唐代的宫廷生活。(公有领域)
    中国画的造型特点就是线,而线集中体现了笔力的功夫,也就是画之“骨”。这也是衡量画家技法水平的关键点之一,是属于传统中国画中难度较高的基本功练习,同时也是最能反映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元素之一。
  • 当人的心偏离道德标准的要求时,不是也反应在了各行各业之中了吗?在今天书画技法水平降低的同时,不是同样因为人心下滑的原因也导致了许多作画材料质量的劣变吗?
  • 既然有“命”,不管一个人修为如何高,如果“命”中有“人之加诸我也”的安排,你如何躲得过?事实上,人在迷中,自己的“命”如何是难以知道的,你怎么能够妄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