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节气——“立夏”

文/史珂
清代张若霭《墨妙珠林‧立夏》。(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99
【字号】    
   标签: tags: ,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视太阳(从地球人的角度来观察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立夏时节,是万物茂盛秀丽的季节,植物开花结果。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说:“孟夏之月,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生动地描述了立夏时节的景象:青蛙开始聒噪着,蚯蚓忙着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争相出土攀长。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的时间。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黄帝内经‧素问》:“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明代张介宾《类经》:“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

中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礼记》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南郊举行“迎夏”仪式,迎接夏天的到来。因此时农作物是生长旺季,朝廷还会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巡查,勉励农民抓紧耕作,不可还在城邑中休息。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西历5月5日就要入夏了,人体也会进入生长循环的旺季!古代的中医非常重视顺应四时变化的自然养生医理。那么,进入炎热的夏天怎么养生?中医强调夏天是人体“养长”、“养心”的季节。当然养心养得好,能让人有美颜色。 在立夏时怎么掌握养生原则?结合中医智慧与民俗养生概念,这九要点给您参考。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