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开国功臣张良留下了不少的名言、典故。正史中也记载了他刺秦王复仇、遇仙师得真传,以及辟谷修道的事迹。
张良,字子房,是战国末期韩国人,相国之后。他的祖父、父亲做过五代韩国的宰相。韩国被秦朝灭亡时,张良年纪尚轻,他的家中有三百个奴仆,但弟弟死的时候却没有厚葬,他用全部家财寻求刺客刺杀秦王,要为韩国报仇。
张良打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秦始皇来东方巡游时,张良和刺客在博浪沙中狙击秦始皇,却错误地打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范围内大搜捕,非常急切地抓捕刺客。张良就改名换姓,来到下邳躲藏起来。
张良圯桥进履的故事广为人知。一天他到下邳的圯桥上散步,圯上一位老人故意把鞋扔到了桥下,回头对他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很错愕,想殴打他,一看是个老人,强忍住下去取鞋。老人说:“给我穿上鞋!”张良又跪着给他穿上鞋。
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笑着对他说:孺子可教矣。老人约他五日后再来,但却总是嫌他来见的时间太晚,张良把时间从黎明提早到鸡叫,又提早到半夜,如此三次,黄石公才传了他《太公兵法》,说“读了这部书就能成为帝王的老师了”,黄石公还预见了十年以后汉朝的兴起。
《史记》记载,张良经常生病,没有独自领兵作战过,却一直以谋臣的身份,时刻跟随在汉王身旁。后来刘邦打天下,张良屡次出谋致胜,也多次劝谏汉王,堪称一代谋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正是汉高祖刘邦对他的赞誉,之后他被封为留侯。
张良不但辅佐了刘邦,还保全了太子国本。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刘盈,立宠爱的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大多大臣都去劝阻,都不能改变皇帝的心思。
张良于是出谋划策,请来商山四皓帮助太子。在一次宴会上,刘邦看见这四人跟随太子,年龄都有八十多了,胡须眉毛洁白,衣冠奇伟。一问才知道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他们原本隐居商山,不愿应刘邦之召,却称因为太子仁慈孝顺,恭敬爱人而前来辅佐。刘邦因此知道太子的羽翼已经长成,难以改动了。
天下安定后,张良表示希望能抛开人间俗事,想要追随赤松子(上古仙人)神游天地而已。于是学习辟谷,就是不吃饭不喝水了,使用导引法使身体轻盈。
当时吕后正好面临刘邦去世,太子刚即位。吕后感激张良,强行让他进食,说:“人活一世,就像白马过隙一样短暂,为什么要这样自讨苦吃呢?”张良不得已,勉强听从进食。
《史记》记载,刘邦入了关中定都后,张良经常生病,就使用导引法养生,不吃粮食,一年多闭门不出。此时的张良,早已放下家仇国恨,打算功成身退,一心向道了。
据《仙传拾遗》记载,其实早在张良得到黄石公授书之后,就已经开始“修之于身”了,修炼轻身羽化之道。他与商山四皓等隐逸高士结为“云霞之交”,是超尘脱俗的仙友之交。这也是为什么张良能请动他们出山的主要原因吧。
太子刘盈登基后,是为汉惠帝。惠帝要封四皓为官,但是他们谢而不受,重回商山隐居。北宋王禹偁为“商山四皓”撰写了《四皓庙碑‧易》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惟圣人乎。”认为能明白何时进、何时退、何时保全、何时避祸,而始终不失正道的人,恐怕只有圣人了。
在汉朝初年,张子房曾遇见四五个小童在路上玩耍,其中一个唱道:“穿青裙,进天门,拜金母,揖木公。”旁人都听不懂这话的意思,只有张子房听懂了,“金母”指西王母,“木公”指东王公。这两位元尊是阴阳的父母,东王公掌管男仙,西王母是女仙的宗主。他说:这位小童乃是东王公座下的玉童,于是前去拜礼那小童。
张良后来“解形于世”,即脱离尘世之形,留下空形,葬于龙首原。东汉赤眉军作乱时,有人掘开他的墓,只见一块“黄石枕”(即他昔日遇黄石公所授的石头),忽然化为流星飞天而去。墓中并没有见到他的尸体、衣冠,只发现一卷白色书简和几篇兵法要略。
《仙传拾遗》称,张良已经登仙,封号“太玄童子”,常侍于太上老君左右,在太清天。他的后代张道陵后来也得道成仙(即张天师),在他前往昆仑山朝礼的夜晚,张良曾现身相迎。@*#
责任编辑:王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