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来处

作者:纤纤
袁枚《遣兴》:“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赖海 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88
【字号】    
   标签: tags: , ,

人人都想自己聪明有智慧,但智慧来自哪里,却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清代诗人袁枚的这首《遣兴》,就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的智慧来自哪里。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诗人明确告诉我们写手的秘诀,就是要有想写诗的愿望。这是前提。而真正写出好诗,是来自“灵犀一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而灵感的来处,其实是神的点化,也可以理解为是上天的赐予。所以才有了那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写诗并不是需要多么令人惊艳的词语,都是一些非常寻常的语言,只不过是我们运用恰当了而已。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真相是语言背后被赋予了神的内涵,才会有了生机。一堆普普通通的词语,读起来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给它赋予了生机,才变得有了活力。

就像是我们看一个人,会有他的内涵,而一个机器人,即使再像人也似乎缺少点什么——就是背后的内涵。

特别是中华文化,是神传文化,背后的内涵更深奥。无论是写文章还是绘画或是其它的事情,要想做得好,智慧都是上天赐予的,而不是所谓的知识累积的结果、思维的结果。

人的智慧来自哪里?当然是神赋予我们的。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绘画《乡村福音》,作者:方外。(明慧网)
    一碗鸡汤泡面下肚,整个人都暖和起来了。此时暮色已经降临,烟花在空中频频绽放,我看到父亲推出了自行车,我知道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 看来,那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应该改成“上天言实事,下界无欺瞒”才好。没有欺骗,人们才会真诚相待,才会友善,才会宽怀包容,社会不就平安祥和了吗。这正是:大法传世人心归正,春风吹拂万物复苏。
  • 一个一个房间打扫,墙壁,天棚,各种物件儿,犄角旮旯也不落下,务必做到干净、整洁。儿子很是仔细,就连灯泡都拧下来,一个一个擦拭如新。包裹商品带回的邪党报纸,该烧的烧,该丢垃圾点的丢垃圾点,不能让它散发毒气。扫灰,也叫“除尘”,或“出陈”,走出旧的藩篱,除陈迎新,多好的寓意。
  • 置身其中,我欢心,流泪,在爱与光明中,在苦难与挣扎中,我们创造着繁荣和文明。在深沉与庄严的歌声中,我们明白了辗转轮回来到世间的意义。
  • 春风吹拂,大地正变得酥软,路边的柳树,也笼着莹莹的鹅黄。河冰化开一道一道冰痕,憋闷一冬天的河水,又欢唱起来了。我知道,人们的觉醒,同样会给人类的文明,带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造物主以他神奇之手,正在绘出一个崭新的天地。
  • 是不是每一个生命,对春天都有一个约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中,蓄积着力量,等待中,膨胀着希望,强大着信心?
  • 漫步林间小道,穿过亭廊幽径,听着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轻柔抚面的风儿;但见鸟鸣山翠,花木蓬勃,白云绕山岗,飞絮舞流韵。
  • 时下正当春天,虽然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花儿尚未绽放,树木也是萌芽状态,但鸟儿婉转的鸣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悦。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风景。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着的人连在一起,阴郁而沉重,它让人的感情变得脆弱。对故者的缅怀,对生命的思索,在生与死的对话中禅透生之意义。心灵由阴郁而透明,进而变得轻松、愉悦。
  • “四.二五”,那是春天吐露的芳华。大法弟子平和中的坚毅,善良中的勇气,包容中的大爱,那是心灵之花的初绽,那是法中生命的姿采。“四.二五”啊,是一朵朵奇美的花儿,汇集成一条闪亮的鲜花的河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