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經與史記中追尋先周聖都周城 妙合考古遺跡發現!

周朝奠基人古公亶父──周太王(文王的祖父),在歷史上曾經留下一段著名的遷徙故事。而這一段歷史燦若晨星,成了後人追尋周朝文化發展的重要指引。然而在漫長的三千年歲月中,周原王城卻掩藏於大地,確實位置引起許多史家的追索,周朝王城,即周城的面貌更是引人好奇。
積德行義 古公亶父遠走岐下
話說周的始祖棄善於農事。舜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於是舜封棄於邰、號后稷。到了后稷之子不窋的末年,夏后氏政衰,不務農事,不窋因而失其官,帶著族人出走到戎狄之地。到了古公亶父這一代,在豳國復興了后稷、公劉(后稷曾孫)的功業。他帶領國人務耕種,盡地利之宜,積德行義;國人生活富足、安居樂業,對他非常愛戴。然而,周族人的富足卻引來戎狄的覬覦,發動攻擊來奪取財物,仁厚的古公就把財物給了他們,然而戎狄不知足,又來攻打,想得豳國的土地與人民,這引起豳人群憤,準備和入侵者一戰。
古公卻不忍人民因他上戰場而失去生命,他說:「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因此,古公遂帶著一家人離開了豳國,最後在岐山下定居了下來。而後豳人舉國扶老攜弱,也都來到於岐下追隨古公;他國人聽聞了古公的仁德,也多來歸附。於是古公貶棄戎狄的風俗,而在岐山下營建城郭都邑和百姓的房子和戎狄別居。(《史記‧周本紀》:「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於岐下。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

《詩經‧大雅》〈綿〉一詩記敘了這段歷史:「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話說古公一行人馬沿著水邊往西走到了岐山下,且「築室於茲」「作廟翼翼」。對古代人來說,立國城的基礎首在立宗廟,宗廟象徵一族的根基與瓜瓞綿延的護祐,而房室的建築則表現出一國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高度。古公恭恭謹謹地在岐下造都邑、立宗廟,奠定了周朝的王業根基。〈綿〉這些描述和《史記‧周本紀》相合。清代《讀史方輿紀要‧卷一》記載:「太王遷於岐,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五十里岐山鎮是也。南有周原,改號曰周。」
追尋周人聖都──周城遺跡
考古人類學家張光直說:「(夏商周)三代雖都在立國前後屢次遷都,其最早的都城卻一直保持著祭儀上的崇高地位。如果把最早的都城比喻做恆星太陽,則後來遷徙往來的都城便好像是行星或衛星那樣圍繞著恆星運行。再換個說法,三代各代都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聖都』,也各有若干遷徙行走的『俗都』。聖都是先祖宗廟的永恆基地……。」可以這樣說:古公在岐下所營建的「聖都」就是周朝的精神中心。
古公所營建的王城──周城到底座落在哪裡呢?周城在中華民族的建築文明史上展開怎樣的面貌與高度呢?後人解謎花了三千年。我們先從古文獻來追索周城的地理位置。
《後漢書‧志‧郡國一》記載:「美陽有岐山,有周城。」《括地志》說:美陽城,亦曰太王城,亦曰周城,太王避狄時所居也。美陽是古代周城所在之地。魏代的著作《水經注》描述了周城的地理位置:「岐山在扶風美陽縣西北」,又說周城在「岐山之陽而近西」;岐水「逕岐山西,又屈逕周城南……又歷周原下,北則中水鄉成周聚,故曰有周也。」由上得知周城、周人的聚落建在周原上,大體的地理位置在岐山和岐水(東流入渭水)之間比較偏西之地的中水鄉;據《水經注疏》卷十八注,中水鄉是周太王的封邑,在右扶風(郡)美陽縣。美陽是秦孝公所置縣,在漢、晉及後魏都屬右扶風郡,但後周時廢縣,清代時為扶風縣,據《讀史方輿紀要》指出「扶風縣……漢為美陽縣地」。目前陝西寶雞市的周原是位於海拔900米的高原上,具有古代高台建都的要件。
考古挖掘找到「美陽」
在寶雞市岐山、扶風兩縣北部交界處,發掘的周原遺址東西寬約6公里,南北長約5公里,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發掘了2,000餘座戰國、秦漢時期的墓葬,其中有多例「美陽」的陶文被挖掘出來,為周城遺址位置提供了確認地標,恰如古文獻的記載。就在近年,在這裡發掘了先周最大的文化聚落和周城遺跡。這裡是周朝文明的肇始之地,同時也是先周古公亶父都邑──周朝宗廟所在的聖地。從遺跡中復原的周城又是什麼樣子呢?
先周建築成就
《詩經‧大雅》〈綿〉一詩中描繪了古公周城建造現場的情況,也記載了周城高大雄偉,敵人攻不進來,正門外還有左右對稱的護城外門,護衛著裡面許許多多的居民:「百堵皆興(興建眾多的房子),鼙鼓(鼙鼓,喻指戰事)弗勝。廼立皋門(古代王宮最外層的門),皋門有伉(左右對偶)。廼(同乃)立應門(古代王宮的正門),應門將將(高大、壯碩的樣子)。」真正發掘到的古公王城遺跡所還原的樣貌是否真的是這樣氣派宏偉呢?還是文學之筆的渲染?
直到2024年為止,在周原遺址上發掘了三座城垣遺址。據考古測定,大城是目前已經發現的西周時期最大的城址,建造於西周晚期。而小城和宮城的建造時間更早,都在商周之際(先周),可以追溯到古公時代,直到西周晚期三座城還共存。大城(520萬平方米)、小城(175萬平方米)和宮城(50萬平方米)都建有城垣,其城址規模之大,充分彰顯了周原遺址的都邑地位,裡面能容納許多周族人自然不在話下。這個發現也和《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相應合。
周原遺址考古發現,為先周與周朝建築文化發展提供了一些實地的佐證:
一、古公帶領國人營造的周城堅實牢固,與《詩經》〈綿〉描述的相應合。
考古指出三座城址(先周營造經西周加建)各有城垣的作法與建構形態開啟了東周都邑形態的先河。這也側證反應了周城堅固的防禦功能,為後代所仿效。〈綿〉說古公王城「鼙鼓弗勝」,喻指城防禦戰事的功能非常好,也得到了現實的支持。
二、發掘的建築遺跡都是厚實的夯土建築,從發掘的「宮城」遺跡來看,夯土工法應用廣泛。[1]
夯築的傳承在中華建築史上占有主體地位。例如在故宮紫禁城的地基夯土是由十三層夯土工序構成,而從復原的建造於西周時期的王城城門來看,成熟的夯土建築技法奠定了城門氣派宏偉的堅厚基礎,更助成建築工藝美學的表現。
有趣的是〈綿〉描述古公王城建造民家和宗廟,正是夯築的現場情況:「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首先「其繩則直,縮版以載」,即拉繩取牆體的直線,束緊擋土版來裝土造牆;再來「捄之陾陾」,乃用容器盛來許許多多的土,作廟時更需要大量的土;「度之薨薨」即把土適量分入擋土版中(薨通作轟,表示倒土的聲音);接著「築之登登」,就是登登登地大力敲打土體讓夯築牆壁穩固;最後一道工序「削屢馮馮」,則是把形成的夯土粗坏進行削平打磨。〈綿〉把先周的夯築過程和情境描繪得栩栩如生。
三、先周建築已經展現傳統民居四合院建築的型態。
而寶雞周原的王家嘴區域發現了一片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築帶,其中王家嘴一號四合院型態的建築遺跡乃是年代明確的先周時期的遺留。〈綿〉云:古公的王城「百堵皆興」,即興建眾多的房子。那時的城內住居是什麼型態呢。王家嘴1號建築遺跡可以提供參考。
復原的王家嘴1號建築,南北總長68米,東西寬34~37米,占地面積逾2,500平方米,是目前發現最大、最完整的先周夯土建築,(依據炭十四測定)約當營建於2,900年前左右。這也為確證周原為先周都邑所在提供了關鍵證據。此建築由門塾、東西廂房、前堂、後室、前後庭院構成,院落的結構特點為台基式建築,台基外圍鋪設砂漿,建物屋頂鋪瓦。也就是說中華傳統的四合院住居在先周周城中就有了。
四、西周第一大城門展現先周夯築王城的氣派雄渾。
新近發掘了大城東門、宮城南門遺跡,考古復原的兩座城門形制特殊、結構複雜,在西周城址遺跡中前所未見。雖然大城據測定不是先周遺址,但與先周的宮城、小城結構成完整的一體,是其後期的延展,且並存到西周晚期。大城東門的建造結構與形制向前延伸了歷史視野,由外至內包括:外甕城、城台、南北門道、門塾、墩台(或為內甕城基)與緊鄰城臺的兩側建築院落。建築宏大,被考古界視稱西周第一城門。而在〈綿〉的描繪中,古公的周城有高大宏偉的正門──「應門」,應門外還有左右對稱的「皋門」,堅固的城讓敵人攻不進來。東周的《三禮圖》云:「天子五門:曰臯、曰庫、曰雉、曰應、曰路。」(《三禮圖集注 ‧卷三》)目前周城即小城的城門尚未被發掘,若果如〈綿〉描述的城門形制來看,已經看到後代天子王城的先期模範。
五、發現已知最早的城垣角台面積寬大,為安全監控和防禦工事提供充分的空間。

大城的西南角的西牆外,有一座角台遺跡,復原得知這是已知的三代城市中最早的城垣角台建築。大城南牆牆基10.4米,西城牆牆基寬9.5米;角台寬大,南北長46.8米,東西寬16.1米,面積753.48平方米,將近兩個標準籃球場大,為監控防禦工事提供充分的空間。
喝采
周原遺跡的發掘復原讓《詩經》〈綿〉和《史記‧周本紀》描述的古公亶父遷都與建立周城的歷史躍然在後人眼前,也佐證了古代文史的真實意義,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尋古歷程。同時,古公亶父展現的文化內涵對照於史跡的再現,擴展了我們的文化視野,有德斯有得誠然不假!
--
註[1] 例如:宮城的門道呈現亞腰形,長度55米、寬度6~10米,門道中段、北端各發現有一塊夯土台基。門道兩側有6.5米寬的夯土夾牆。門道出城處有石子路面,上下共4層,車轍清晰可見。南牆外有東西向城壕。城壕與門道相對處有大型夯土台,東西寬42米,夯土厚3.6米。
資料來源:
《史記‧周本紀》
《詩經世本古義》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周原遺址考古新發現與收穫2024
中國社會科學網:專家解讀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張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與三代文化異同》,1984年
--看更多【璀璨中華文化】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