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秘密武器——前歌后舞

作者:小阳春
武王伐纣。(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846
【字号】    
   标签: tags: , ,

最近,大陆国产动画片《哪吒2》火爆上映后,尽管各界褒贬不一,但也引起了人们对那段真实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反思,下面就来看看武王伐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绝招——前歌后舞。

孟津观兵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无道,人心尽失,天下大乱,民众苦不堪言。周武王顺应天意民心,决定举兵讨伐商纣。周武王先是在孟津观兵,与八百诸侯会盟,相当于现在的大型阅兵仪式和联合军事演习。

孟津观兵渡河时发生了两件奇异的事情:其一,是周武王渡河至半道,一条白鱼跃入王舟,武王当场将这条白鱼献祭。《史记‧周本记》“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

其二,是渡河完成后,大军来到黄河北岸的王屋山附近,这时突然有天火化为赤色的乌鸦“其声魄云”。

这两件事情被周人视为大吉之兆,士气为之大振。正所谓商朝金德,尚白;周人火德,尚赤。因此白鱼(商)入舟(周),天火化乌,都属于火克金,预示周朝即将代替商朝的天象。

渡河完毕后,周武王举行誓师仪式,发表声讨商纣王的檄文《泰誓》。“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周武王曰:“尔未知天命,未可也。”于是班师回朝休整。直到两年后才发起牧野之战。

相传,在伐纣前,武王与吕尚君臣二人的这段对话汇集成册,是为《六韬》(韬音tāo),又称《太公兵法》。

武王退兵还有一个原因,“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只有天命承认周为天下共主才能占据道义制高点,被天下诸侯所承认。也就是说,只有拥有了可以祭祀上天并可以和上天沟通的权利的时候,才是天下唯一共主。而誓师时祭祀上天与天沟通的权利和乐器仍然在商朝,等到了太师疵和少师彊抱着祭祀的乐器投奔西周后,殷商和上天的沟通已然断绝,天命已归周朝。这时武王攻打商朝才名正言顺,而不是“以下犯上”或者“乱臣贼子”,而是听从天命,也叫替天行道。正所谓“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史记》)

牧野之战

武王践阼之时,殷商王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的前夜。各种骇人的诡异现象层出不穷,诸如,五星聚房;昼见星;天雨血雨灰;六月飞雪;鬼哭山鸣;天降陨石,大的如瓮缸,小的如簸箕,等等。

在得知武王与八百诸侯孟津会盟的消息后,纣王也与《哪吒2》里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一样,依然坚信“天命在我不在周”,对此不屑一顾,我行我素。实际上,此时的殷商王朝就像陡坡上的滚石,正加速滑向万丈深渊。

周公曰:“时至矣,乃兴师循故。初用三同: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无声。三让:一近市;二贱粥;三施资。三虞:一边不侵内;二道不驱牧;三郊不留人。”

“三同”:是指在官僚中实行亲人同步调;贤能同任用;机密同保守。“三让”:是指在商业上实行移近市场,让利于商;降低米价,让利于民;出借资本,让利于贷。“三虞”,是指实行严厉的地方管制措施,以防备不虞之患,包括边民不得迁入内陆,道路上不得驱赶牲畜,城郊不得居住百姓。

正当周武王以姜子牙为师,周公旦为辅,积极筹划“兴周灭商”大计的时候,刚愎自用的商纣王却倾举国之力向东南用兵,京畿空虚,以至牧野一战,纣王引火自焚,商朝宣告灭亡。

前歌后舞

周武王率领多国联军在牧野发表伐纣灭商的檄文《牧誓》后,商朝军队纷纷临阵倒戈,调转矛头杀向朝歌。这样,西周仅仅只用了一天时间,便以区区4.5万兵马,大败商朝70万大军,可谓“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正如孙子兵法所云,“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依据出土的西周《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也就是说,武王伐纣,一夜之间灭商,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清晨,便占领了朝歌。从而证实了古籍中“战一日而破纣之国”(《韩非子》)的记载。不得不说牧野之战乃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闻所未闻的惊人奇迹。

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青铜器《利簋》,是目前唯一记载“武王征商”的文物,被称为“镇国之宝”。(公有领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武王以少胜多,不战而胜的呢?

有史学家分析,商朝因为正规主力兵马全都调离朝歌去打东夷,这70万兵马相当于现在的预备役部队,大部分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因此在大战一开始,便不堪一击,在一天之内就全军覆没。但要想让70万人同时倒戈,这也是根本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史学家只能把它归结为“天意”。

如果用孟子的话说,这场战争是“以至仁伐至不仁”。几千年来,周武王是公认的千古明君,是正义的化身,而商纣王是无道昏君,助纣为虐成为邪恶代名词,两者相斗,是“仁义”和“邪恶”的较量,是正邪大战。即所谓“邪不胜正”,“仁者天下无敌”。

除此之外,周武王还使用了一个秘密武器。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是指西南地区的八个部落。早在文王时期就已归顺西周。这其中,羌在蜀郡西面;髳、微在巴蜀;纑、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南。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当中,这八个部落也都跟随一起出征作战。巴蜀先民是一个崇尚武艺、能征惯战的勇敢民族,就像奇门功法一样,练就许多出奇制胜的杀手锏,包括“前歌后舞”。

刘邦平定三秦后,将武王伐纣的“前歌后舞”引入宫廷中,命名为巴渝舞。用来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军旅战斗的场面,歌颂帝王功德,成为汉代著名杂舞,后来又将它列入雅乐舞蹈的系统。发展到魏晋时,巴渝舞已完全变成庙堂祭祀性质的舞蹈,直至唐代宗大历年间广为流传,从而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代巴渝舞配有“舞曲四篇:一曰《矛渝》,二曰《安弩》,三曰《安台》,四曰《行辞》。其辞既古,莫能晓句读。”(郑樵《通志‧乐略》)其基本形式为“执仗而舞”,“仗”即兵器,“执仗”即执干戈,伴奏则是击鼓。班固《汉书》载:“巴俞鼓员,三十六人”,此处是指宫廷燕乐的巴渝舞。而征伐战场上的巴渝舞,有多少人参战就有多少人歌舞:在阵前拼杀者,执盾挺戈,大声呼呵,后面伴奏者,则击鼓顿足,以增威势,这就是武王伐纣的“前歌后舞”。

巴渝舞是古人在同猛兽及部族角逐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它与驱鬼避疫的傩舞一样,也是古蜀国武术的前身。尽管巴渝舞经历了从原始的武舞向祭祀和庆典性舞蹈的转变,但其内在的杀伐之威和律动之力仍然得以保留。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描述巴渝舞的壮观场面乃为:“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武王伐纣的“歌舞以凌殷人”,就像舜作《大韶》平定三苗,不靠千军万马只靠音乐;楚汉战争中,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把项羽军队围在垓下,再用四面楚歌来涣散敌军斗志;还有气壮山河,用来振奋军心的《秦王破阵乐》,等等。都是用歌舞形式来鼓舞士气,震慑敌人,动摇对方军心,令敌军闻风丧胆,弃暗投明,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