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红魔传(1)

作者:如是
(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752
【字号】    
   标签: tags: , , ,

楔子

相传,神界有一生命,因违反天规被贬入三界内低层。那灵不思悔改,却心生妒忌,恨意满满,誓与上帝为敌。后来那生命又化作恶兽红龙,指使世上的人亵渎上帝,谩骂神佛,欲使人断了神的庇护而不得安宁。

《圣经启示录》中记载:那大红龙“七头十角,头上戴了七个冠冕”;为祸人间,迫害上帝的“羔羊”;“它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经书中又有记载:“因为魔鬼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就气忿忿地下到你们那里去了。”

那大红龙嗜血赏红,因妒生恨化生红魔而祸乱人间。

欧洲的光照帮、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共产国际、十月革命等,皆受那红魔的指使,其特征就是无神论、红色、杀戮、暴政、公有制、反人性……

《共产党宣言》称:“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公元二十世纪初,那幽灵飘向了古老的世界东方……

第一章 孙中山武昌起义 袁世凯奉旨出山

话说当年努尔哈赤南征北战,东讨西伐,终雄踞中国东北,以定满清之根基。明崇祯末年,多尔衮领清兵入关,继续征讨四方,遂成就大清霸业。后经康乾盛世之文治武功,励精图治,国力日盛而誉满天下。然自中清以来,朝廷抱残守缺而盲目排外,官员贪腐败坏而欺压民众,导致国力日衰,大清风光不再。后经太平天国、义和团之乱,国家愈加衰败,羸弱不堪。虽有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等中兴大臣之洋务救国运动,终因慈禧太后专权独行而难成兴国大业。及至甲午战败,又遭西方强列之欺凌,致国无宁日,民怨沸腾,而革命之声此起彼伏。

光绪三十四年八月,民间纷纷传说:有一颗彗星要在中国滑落。“彗星现、朝代变”,国人素信天人感应之说,莫非会有大事发生?不想仅三个月余,慈禧太后、光绪帝两日内先后驾崩。朝野皆惊诧:大清危矣!

光绪驾崩,宣统继位。登基那天,小皇帝大声啼哭,说这个龙椅不好玩,怎么规劝也不肯坐上去。没等行礼完毕,太监就把幼帝背走了,还边走边嚷:“完了,完了,回去吧。”众大臣尽皆失色:这不是说大清完了么!又是不祥之兆。

宣统三年冬,天降大疫于中国东北,传播速度之快,疫情之重,史所罕见,仅半年时间死亡六万多人。谶曰:大疫之后,必有大乱;大乱之后,必有荒年。此又大凶之兆。

宣统四年,即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枪声骤起,却是中国同盟会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发起武装起义,即后世所称“辛亥革命”。革命党势头极迅,几天之内连克汉阳、汉口,大有继续北侵之势。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逸仙,于1866年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早年的孙中山立志于学医,“孙博士”的称呼即源于其医生生涯。因观国家“山河破碎”而放弃医道,改“医人”为“医国”。1894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成立同盟会,与黄兴、宋教仁并称同盟会三巨头,后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被后世尊为“国父”、中国民主运动的先驱。

中山先生的政治理念,一是自幼受反清复明思想影响至深,其革命目的以推翻清廷政府为要,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革命目标;二是因长期旅居海外,赞赏、接受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民主、平等理念;三是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治国理念,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为实现兴中会、同盟会之抱负,自1905年始,孙中山、黄兴等先后组织十几次起义,但均已失败而告终。但孙 、黄等矢志不渝,屡败屡战,于武昌再次向腐败的晚清政府发难。

武昌起义开始后,湖广总督瑞徽命清军黎元洪率部驻守武昌城。但眼见起义军来势凶猛,瑞徽却采取“走为上”之计,弃城逃之夭夭。黎军亦无力抵抗革命党军,众多清军士兵加入革命党队伍。情急之下,黎元洪跑到部属家中躲避。但起义士兵很快找上门来,并把黎元洪抓走。

黎元洪壮胆对士兵言道:“我平日里待你们不薄,今日为何要与我为难?”

那些士兵却说:“正因为你带我们不薄,现在我们推举你为鄂军都督。湖北新军是你建立的,现在新军闹革命,你不上谁上?”

黎闻言大惊:“这是反叛国家,要杀头的”。

为首的士兵则言:“你若不上,现在就要杀头,自己选吧!”。

黎无奈:“你们这是赶鸭子上架。我这条命,早晚会给你们玩掉”。就这样,黎元洪糊里糊涂地成了革命党,又糊里糊涂地被推举为湖广总督,摇身变为革命党重要头目。

至12日,革命党已掌控武汉三镇。

武汉失守,清军告急,朝廷上下无不错愕!隆裕太后急召御前会议,以商应对之策。那隆裕太后原是老佛爷的侄女,奉旨嫁于光绪。因属政治婚姻,与光绪帝情素淡薄,极少同榻以沫,日久而生间隔。平时深居钟粹宫而不喜露面,也不过问朝廷内外事端。自宣统即位以来,朝中大事亦交由载沣、奕劻、载涛等办理。今国势骤变,太后不得已而垂帘问政。

太后肃言道:“我大清祖上开疆扩土,威名致远,至今基业已数百年。我等虽才能不济,但江山断不能毁于我等之手。”言毕,不由唏嘘落泪。

摄政王载沣言道: “匪患虽盛,仅限武汉一地,且属乌合之众。现新军段祺瑞、冯国璋正在前线御敌平叛,且已命荫昌前去督军”。 听罢载沣之言,太后稍感心安。

总理大臣奕劻却一言未发。奕劻乃皇族成员,乾隆第十七子庆僖王之后。虽对大清忠贞,恪尽职守,但性格温和、生性唯诺而胸无大略。虽为总理,朝中大权却掌在载沣、载涛等手中。但非常之际,奕劻却知人善任,主张重用汉人,尤其欣赏袁世凯。今南方革命党作乱,而军中将领段祺瑞、冯国璋等出工不出力,竟抵不住南方杂牌军之攻势。若解当前危局,非请袁世凯出山不可。几天前的国是会议,奕劻就提出让袁世凯出山,但被载沣否决。

载沣乃光绪之弟,宣统帝之父。监国摄政后,排斥异己,大肆提升载涛、载询等满族亲贵。因维新事变之故,对掌管北洋军事大权的袁世凯极是不满,先是解除其兵权转任军机大臣,又以其足疾为由,“着即开缺,回籍养疴”,将袁贬回河南老家项城。因载沣仍对袁世凯耿耿于怀,故否决了奕劻的建议,改命荫昌前线督军。

哪知荫昌却是花花公子一般,整日混迹于市侩声马之中,尤偏喜京剧,常邀名流名角府上相聚,偶尔自己也来段《定军山》之类的唱段。如此沉迷于玩乐,必淫心而丧志,如何能领兵打仗。国家危难之际,竟用如此人物,大清真的是朝中无人了!果不其然,那荫昌领旨去武汉前线督军,冯国璋、段祺瑞等却不听其号令。不过十几日,荫昌便以“难以调动北洋军官”为由,擅自跑回北平交旨。

太后再召御前会议,询问平叛之策。此次载沣却默不作声。奕劻则趁机进言:“为今之计,当请袁世凯出山”。

那隆裕也想起了袁世凯。当初老佛爷在世时,曾嘱:袁世凯忠诚可靠,且是治世能臣,可堪大用。太后遂同意奕劻建议,即刻下旨任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令其即刻南下督军,平叛革命党贼寇。

袁世凯,字慰亭,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是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后复辟当了八十三天皇帝而落下骂名。

此时的袁正赋闲在河南项城老家,每日里陪妻妾子女们饮酒作乐、下棋玩耍,好不自在。别看袁世凯相貌平平:身材不高,体胖腰圆,属于“脑袋大脖子粗”的类型,却娶得一妻九妾,且个个皆有故事:

妻子于氏,生长子克定。于氏属家庭包办,且没有文化,长相一般,难登官场礼义场所。有一次随袁世凯接见外国朋友,对方过来与她握手,她竟背过手去拒绝了。此后袁世凯再也不让其出入公开场合。但母以子贵,且作为“主妇”的存在,姨太太们对其也是明里尊重。

在众多姨太太中,袁世凯偏爱大姨太沈氏和五姨太杨氏。沈氏原为苏州名妓,容貌娇艳,又见多识广,在袁世凯落魄之时,尝资助其猎取功名。袁志决不相负,成名后纳其为姨太太。后沈氏常随袁世凯身边以夫人自居。五姨太杨氏,虽相貌不出众,但出身大户人家,能言巧辩,颇有管家之才。袁让她管理袁府整个家务。各房的佣人、丫头,众多姨太、儿女都得服从她的约束,全家上下都对她既敬且畏,就像是荣国府的王熙凤一般。

六姨太叶氏更是出彩。袁世凯众多儿子中,大公子克定和二公子克文已年长。克定志在继承乃父为官之道,整日来往于王爷权贵之间,以捞取政治资本为要。克文则是“民国四公子”之一,常年游玩于才子佳人、风流墨客、三教九流之间,对政治则索然无趣。因袁世凯家教极严,克文在外的一些韵事不敢让父知道。有一次,克文向父请安,不小心怀揣一张相片落在地上。袁世凯问之,克文急切道:“我发现一女子,相貌秀丽端庄,想献于父亲大人。”袁世凯看过相片后,甚是满意,遂纳其为六姨太。其实,那位女子本是克文情人,急切之下送给了父亲。不知克文此后见到六姨太是怎样心情,是否旧情仍在。但如此舍己为父,亦算得上人世楷模了。当真是:生子当如孙仲谋,孝子莫过袁克文。

妻妾众多,自是免不了争风吃醋、说长论短之事。但袁深得进退有度、雨露均沾之道,诺大个家庭经营的和风细雨、互敬互爱,也着实不易。

除此之外,袁世凯共有十七个儿子、十五个女儿,二十二位孙子、二十五位孙女。人生能享此天伦之乐,自是人生赢家,又复何求!

但袁世凯是何等人物,怎能甘居田野,平淡余生。幼年时期的袁世凯曾制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初显其志。青年时期的袁亦发“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也”之豪言。中年时期的袁世凯,投笔从戎,跟随部队前去朝鲜平叛。当下身先士卒,冲杀在前,击毙叛乱首领,使得叛乱很快平息。领兵吴长庆亲自为他写战功:“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之后,因“小站练兵”颇受军机大臣李鸿章注目赏识,又经荣禄提拔,扩练 “新建陆军”。维新事变中,原属革新派阵营,但自知革新派难与慈禧太后抗衡,关键时审时度势,抽身反向,方得保全,还成为慈禧太后倚靠的亲信重臣。在操练陆军之时,袁培植军中一杆亲信,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等,如今都是大清当下之军政要人。你想,袁世凯正处胸藏锦绣、大志未酬之际,怎甘长久闲居。

空闲之余,袁世凯曾作诗一首:

百年心事总悠悠,  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  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  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  烟蓑雨笠一渔舟。

诗中尽显其夕阳老牛、伏骥千里之志。确如是,如今的袁世凯每天都在等待机会。对当前局势,他自是了如指掌:

南方革命军貌似强大,但派别林立,矛盾颇多,又缺乏物资,经过谈判,尚可与之。而清廷权贵们尚看不清局势:摄政王载沣妒贤嫉能,志大才疏,难有作为;庆亲王奕劻少胆略而贪鄙,没有处理危机、奠安大局的能力;隆裕太后性格宽厚,能纳良言,但极少参政。况女流之辈,经验不足,尚欠决断之魄;朝廷内遗老遗少们,多胸无一计而又顽固自封,断难放弃其荣华。

袁深知:在当前革命大潮汹涌之下,皇权已断不可存,此乃大势所趋。若南北定要争执高下,则必生灵涂炭,于国不利,也于皇室不利,更对他袁世凯不利。而保留清室而行君主立宪之政,似最为有利。

武昌暴动的第二天,正值袁世凯生日,不少清廷重臣前来为其祝寿。其中前来的杨度提及未来国家政体,直言中国最适合君主立宪制:中国实行了两千年的帝制,忠君思想以及宗族意识、强权意识、唯上意识等根深蒂固。不仅普通民众缺乏民主意识,上层社会同样如此,就是那些革命者,也难知民主之根本。杨度断言:若实行共和制,中国将会发生割据、战乱和独裁。

杨度之言果然不虚。到后来,中国还是实行了共和制。后来的北洋政府像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施计连连,你争我夺,战火频仍。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袁世凯对杨度之言非常赞同,君主立宪之路也是其孜孜追求的东西。其实,百日维新后,慈禧太后已经答应诸大臣君主立宪之提议,并制定《钦定宪法大纲》予以颁布。当时的老佛爷对袁世凯非常信任,嘱其忠于朝廷、完成君主立宪之大事。无奈老佛爷驾崩,朝廷权力中心发生偏移,立宪计划遂搁置。想起当年老佛爷的嘱托,袁世凯不由伤感落泪:没有大清就没有我袁世凯今天的荣耀,本人定当忠于大清,竭尽全力维护大清之荣光。

此时的袁世凯,忽接清廷命其南下督军之旨。心中不由暗笑:真是忠臣难做,没事撵回老家,有事封官回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但看到朝廷对自己湖广总督的任命,袁更觉好笑:朝廷对当前局势仍未得其要领。如此隔靴搔痒之举,怎能解决当前之危机。但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既已接到任命,袁还是立即动身南下。

段祺瑞、冯国璋迎来老上司袁世凯,自是心中兴奋。当即朝廷军士气大涨,即刻向南军发动进攻。十日后竟把革命军逐出汉阳、汉口,只剩武昌未被攻取。但此时的袁世凯却露诡异之相:下令停止进攻。

隆裕太后、载沣等听到前线捷报而正自高兴,却又听到停止进攻的消息。急电讯袁世凯,并督促其立即进京觐见。袁当即回电:军队缺乏物资暂停进攻,自己足疾未愈难以进京。后朝廷几次催促,袁均未置可否。其心中一定在想:给个总督就想让我卖命,想得美!打仗容易,而且还能打胜,但我不打了!

此时的朝廷当局,才真正看出端倪:袁世凯在要挟。但用人之际,也只能迁就于他。当即派袁世凯的亲信阮忠枢持诏前往劝说。袁世凯则借机提出建议:

请授予独立指挥权;募集一支自已指挥的军队;调集一批将领;军咨府、陆军部“不可遥为牵制”;设军务处为中央统一机关;实行内阁总理制;要军饷一千三百万两白银;赦免革命党。朝廷立即同意袁世凯建议。

1911年11月1日,隆裕太后召开御前会议,宣布解散皇族内阁,停止载沣摄政王之职,由隆裕太后直接垂帘听政。同时下旨:“袁世凯授内阁总理大臣,所有派赴湖北陆海各军及长江水师皆归袁节制调遣”。

袁即得所愿,即刻进京见驾。在养心殿和太后进行长谈,把当下形势一一告禀,并提出:皇权已断难为,但将竭力促成君主立宪之实行。太后言道:“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几天后的会议,袁又向太后提出建议:载涛作为军事主官,应南下督军,以提兵将之士气。想那载涛虽掌军权,但资历尚浅,胸无大谋,哪能指挥得段祺瑞、冯国璋、徐树铮等军事要员,当即主动交出军权。

至此,袁世凯重掌兵权。

然而形势有些不妙。11月8日,得同盟会之助,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宣布起义。12月2日,联军一举攻占南京城。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而山西、山东、东北等地亦现独立之象。幸而有袁世凯坐镇督军,清军士气尚存,战争出现南北对峙状态。

12月18日,袁世凯派出代表唐绍仪和南方代表伍廷芳开始和谈,和谈的基础则是“君主立宪”。袁亦公开表示:“我袁家世受国恩,不幸局势如此,更当捐躯图报,只有为此君宪到底,不知其他”。由此可见,在袁世凯心目中,君主立宪制是坚决要实现的。

但君主立宪只是清廷政府、袁世凯等大臣们的一厢情愿。前面讲过,孙中山的重要革命思想既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十几次的革命起义就是为了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欧美式的的民主国家。如今起义军势头正盛,南方各省已群起响应,怎能允许“鞑虏”继续统治中华民族。况且,孙已启程回国,黄兴、宋教仁等正在翘首以盼,等待他主持大局。

可以说,孙中山回国,对本已苟延残喘的清廷政府会产生重大打击,亦使中国的“君主立宪制”改革变得不可能。

正是:
革命骤起多惊魂 世凯出山保乾坤
哪知天公不作美 归国先驱第一人

如是曰: 古语讲“天时、地利、人和”。如今的大清天出异象、灾祸降临,是不占天时;不仅失去南方,东北、山东、山西亦现独立倾向,失去地利;民怨沸腾、革命之声此起彼伏,失去人和。有此三种,安得不败?天运如此,非人力可为!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张宪义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上文说到,正值南北双方谈判之际,革命党领袖孙中山突然回国。因其“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革命目的,断难同意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 洗手间里,我在洗脸池前磨磨蹭蹭,忽然有人拍了一下我的肩膀——镜子里,一个戴黑墨镜的在向我微笑!我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儿。“方明,这儿没监控。”这熟悉的声音让我心惊肉跳!他摘下了墨镜——My God!是他!
  • 在医院见到了杜红,也看到了她那位一直昏睡的将成为植物人的男朋友,我真是无话可说了。这个刚毕业的法律研究生,不谙世道,跟预审死磕,结果被一手遮天的小预审整得被律师所解聘、男朋友被打成重伤。我塞给她一万元——杯水车薪,在这昂贵的医院里支撑不了几天。这钱还是我向母亲借的,我目前在国内的现金,为还人情债已经花的差不多了。
  • 徐队一愣:“说点儿‘人话’你听不懂啦?非得让我说‘黑话’是不是?方明,收拾东西!”我终于听到了这句久久企盼的“自由令”——坐牢四个月,我就听不懂“人话”了?非得用“地狱的语言”翻译一下!我已经成了标准化的大陆囚徒了!
  • 忽然牢门口铃铃作响——徐队拿着钥匙当铃铛晃。“又讲课呢,方明?”他说着开了锁,装模作样地说:“放学了,你走吧。”这是著名小说《最后一课》里的最后一句话,他用的也是小说中那老师悲凉无奈的语气。又开玩笑了。我马上改为笑脸迎了过去,“徐队,又提谁呀?”
  • 原来脍炙人口的“谚语”竟是半个世纪的骗局!应该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没水大河干”——大河的水是小河流汇过去的!人民富足了,国家才富强,西方民主社会就是这样;而中共颠倒是非的“谚语”竟能骗了几代大陆人——一味压榨、搜刮人民,红产阶级打着国家的名义中饱私囊,给嗷嗷待哺的人民剔出点牙缝里的剩饭,这就是党的温暖。
  • “十万搞定!后来都是预审教我的口供、教我的逃跑路线。他是让我举报一个‘专门转移朝鲜人出境的团伙’,其实就是一个韩国大饭馆。预审给我换了身好衣服,明着安排我去求那儿的韩国老板帮我偷渡,让我给老板打个欠条,然后他们好去抓那个老板,逮个现行。他们四个人在大门外守着,两个在里边吃饭,我装着找老板,从后边儿的厕所窗户跑了。”
  • 不到二平米(平方公尺)的厕所焕然一新——这就是布什总统给老江打电话,给我们争来的“人权”!只是铺镶了磁砖,安了可以洗凉水澡的淋浴,换了个四十W的灯而已。没几个月,七处就要搬到昌平了,临走还费钱干这个——“厕所人权秀”!这足以让老江给布什回话时吹得天花乱坠了。
  • 小周可以选择别的抗争方式,可以低低头出去,去宣扬他的FLP “公平——逻辑——证实”的理念,可这个昔日的基督徒,把《启示录》铭刻在心,选择了一条殉道的路——不,他抗争了,曾经从死神的魔掌中苏醒过来了,是那个男大夫,硬把他推向了殉道的路——撒旦!不折不扣的撒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