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于謙的故事

【于少保萃忠傳】第三十一回:逢相意誑上奏疏 吐丹忠親寫供狀

作者:明朝 孫高亮
英宗復位後,徐有貞誣陷于謙,于謙、王文、范廣並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下獄。(夏瓊芬/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14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上皇復位,群臣黎庶,無不歡喜。此時景泰病危,耳中聞得鐘鼓響,乃問內使曰:「今日鐘鼓響,敢是于謙設朝?」內使答曰:「聞得眾官請太上皇帝復位。」景泰聞言,乃曰:「哥哥做亦好,朕無憂矣。」越二日,景泰崩。

上既復位,乃問有貞曰:「朕今復位,改年號不改。」貞答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陛下初復大位,宜新天下耳目,以成中興之治。」於是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復命有貞草詔,以誥天下。即命有貞以本官兼翰林院大學士,入內閣,典機務。

是日于公入朝,欲就班行禮。忽有旨下,拿于謙、王文、范廣並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下獄,因有貞誑言共謀迎立外藩之故。又有旨逮內閣陳循、商輅、蕭鎡,尚書俞士悅,江淵、項文曜、古鏞、丁澄、沈敬俱下獄,以其知王文之謀,故縱之也。即日出章綸於獄,升為禮部侍郎。升許彬為吏部左侍郎,薛瑄為右侍郎。又論迎復功,維封石亨為忠國公,食祿一千五百石。張為太平侯,食祿一千三百石。為文安侯,食祿一千二百石。封楊善為興濟伯,食祿一千石。吳瑾加侯爵,增祿三百石。封徐有貞為武功伯,食祿一千二百石,世指揮使,入閣辦事,並封其三代如爵,又賜章服玉帶,復諭前隨駕功。升袁彬、哈銘並為錦衣指揮僉事。高磐為錦衣同知。把台蔣信已故,贈忠勇伯,徐有貞遂矯旨令法司將王文、于謙、范廣等嚴加拷掠。必令招迎立外藩之事。王文不勝憤辯。于公曰:「不必究問,但取紙筆來,待吾寫出迎立供詞,省勞法司勘問。」法司即討公紙筆。公提筆即寫供詞云:

供狀人于謙,年六十一歲,係浙江錢塘縣民籍。於永樂十八年中鄉科,十九年登進士。二十一年奉命差往廣東平察瑤僮,犒勞官軍,清查功績。一軍稱廉明,瑤民懷德綏服。回京遂陳瑤疏,蒙恩復差巡按江西。有枉民滯獄,一鞫而知,全省皆稱明察。因見寧府強橫,劾其不法者二人。又見長蘆一帶馬夫,快船夾帶私鹽萬萬,某亦不避權貴,各置之於法。至今河道肅清,民無阻擾。還京復命。宣德元年,扈駕往征漢王,收伏漢庶人。庶人當殿不服,反出不遜之語。某曆數其罪,詞嚴義正,漢庶人無敢再言。

二年,山西、河南災荒,蒙聖恩親擢巡撫侍郎,敕往二省。某遍歷諸處,問民疾苦,出示勸諭。良民尚義,捐貸資粟。仍捐已俸糶穀,以賑饑民,以備荒歲,全活億萬。每至汴城,見黃河水勢洶湧,民遭漂溺。趁民間農暇之時,令其預為椿柳,以被卷掃之害。又曠廓乏人家之處,捐俸令人種樹、濬井、建亭,使行者無枯渴之苦,往來有少憩之處。久慮別省流民,居住無棲,乃編成伍甲,給與空閒田地,造房屋耕住,俱為良民。出役數十年間,晝夜區畫,興利除害。二省人民,建某生祠於白茅橋畔。正統十一年還朝,因觸怒權臣,降某二級,仍差巡撫二省。

十四年,今皇上親率六軍,蒙塵北地。初十日,京師大震。某望北號哭,急啟太皇太后,乞命郕王監國。是日,群臣見馬順呵散儀仗,因忠憤激發,共擊死馬順,廷中大亂,無復朝綱。郕王見駭,欲回宮者數次。某忙奔前掖,留王住定,一一處分,慰肅百竂,奏滅奸羽,群臣帖然就列。一日之間,區畫百端,飛符整飭,袍袖盡裂,機舄盡穿。翌日蒙太皇太后進爵尚書,某固辭不受。其時民心慌擾,訛言萬端,奸盜四出,百姓逃移,京都空虛。某乃個人巡視,多方曉諭,軍民稍安。某集眾啟請太皇太后,社稷為重,乞立太子,以臨臣民;乞命郕王,以輔邦家。

二十一日,太皇太后命郕王為帝。保宗社如泰山之安,使國家成中興之業。整頓未完,敵兵突至,某親督將士,誓以忠義,遂挫敵於德勝門遁回。某慮敵必掠通州,以資人馬。某急往通州散糧各足,繼焚其餘,使彼進無所掠,退無所資,知吾有備,不敢侵據。至十月初三日,敵因喜寧唆撥,復大舉入寇,九邊震動,萬姓惶惶,有倡南遷之議者。某慟哭諫阻,力陳京師根本之地,今不守此則大事去矣。景帝頓悟,宗社奠安,軍民無遷徙之苦。即日命將出師,整兵拒敵。飭郭登謹守大同;激楊洪父子盡力報效;勵石亨叔姪奮勇破賤;令孫鏜、萬廣守衛京畿;督張軏、衛穎鼎峙互援。諸將奏功。復保孫安、朱謙修飭獨石諸城堡。仍用計使楊俊、高磐密擒喜寧,豫埋銃炮擊敵。敵懼請和,景泰皇帝猶豫未定。某忙上前陳奏,備述兄弟至親,君臣大義,禮宜答使迎復。景帝頓悟,遣使臣迎今皇上歸國。兄弟行揖遜之禮,君臣賀再會之儀。置立十二團營,掌督精兵一百八十餘萬。授計於董興、馬軾等,剿除廣寇黃蕭養;指畫於陳瑄等,收伏閩寇鄧茂七;蔫陶得成誅降浙寇葉宗留。又安插永樂年間降人於東南,潛消彼敵凱覦之心。復保陳豫、王通築城於天壽山,使軍兵無遷徙之患,商賈得安集之防。七年之內,日則不暇飲食,夜則獨宿朝房。蒙問所供是實。

眾官見于公親書供狀,件件大功,事事偉績,無不歎息,遂緩拷掠。公寫供詞,高誦畢,只俛首不語。惟王文心中忿忿,大聲呼叫。不知何言。

(點閱【于少保萃忠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于謙是一個兩袖清風的清官,無欲則剛,為了社稷安危,沒有半點私慾,「粉身碎骨渾不怕」,可以捨生取義,覺得這樣做就是合乎天理。其實,還是沒有充分理解「中庸」的精義乃是中正和中和所致。
  • 「一時全大節,千古仰清塵。(宋代李廌)」千百年來,蘇武節已成為中華傳統價值展現的一座豐碑。那麼,對於道德急速下滑中的末劫時的人類社會,又有那些啟示呢?
  •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在過去三四千年間,其下游決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濫大改道共26次,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為此,歷朝歷代政府都要派官員治理黃河。有清一代,出了幾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為成功之一的當屬道光年間的河道總督栗毓美,清史稿是這樣評價他的:「實心實力,卓為當時河臣之冠,不獨磚工創法為可紀也。」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李綱雖是一位文官,卻像一道堅固的長城,守衛北宋都城開封,連金兵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李綱一生堅持抗金,如果說皇帝堅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恥」也許就不會發生!
  •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膽識,後被提拔為樞密院副使。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