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四家”之一倪瓒

font print 人气: 13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讯】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在绘画史上被列为元代中后期的“元四家”之一,又被当代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原名琏,后改名瓒。自称倪迂,变姓名曰奚元朗,又曰元映。字元镇,号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有很多:荆蛮子,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萧山闭卿,幻霞子。他是无锡人。生于1301年,卒于1374年。 倪瓒家族为江南著名豪富,幼年丧父,由其兄抚养。自小受到良好教育。读书努 力,过目不忘,一生没做过官,40岁以前优游岁月,过着富裕而“风雅”的名士生 活,吟诗作画,邀名流同赏古书画,调声律,游四方。其人清眉秀目,有洁癖。在他后半生约20年中,社会动荡,战争连年,思想日趋消极,开始疏散的他的家财,游荡在太湖四周一带。扁舟五湖,过着闲适,优游的岁月。清人在《一峰道人 遣集序》中直言不讳,“元代人才,虽不若赵宋之盛,而高士特着,高士之中,首推 倪黄”。所以在明清画家中,倪瓒的诗、文、书、画,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著有《云林诗集》、《清闷阁集》。  

倪瓒善画山水、竹石,早年拜董源为师,后师法唐末五代著名山水画家荆浩和关仝二人。画法墨色清淡,用侧锋,有轻有重,以干而带毛的“渴笔”画山石树木,作折带皴,间用披麻皴,多用横点点苔,皴擦多于渲染,画树多取松疏姿态,树叶用松针点、介字点、仰叶点、圆点、垂藤点等数种;夹叶很少用,好写汀诸遥岭,小山竹树 等平远景色。他还好画疏林坡岸,浅水遥岑之景,意境萧散简远,简中寓繁,用笔似嫩实苍,给文人水墨山水画以新的发展。 构图上他突出个人风格特点,采用平远构图,近坡高树数株,中间是辽阔的湖面,把远山提到了画幅最上端,构成两段式章法,使画面具有辽阔旷远的特殊艺术效果。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使全图浑然一体。这种章法是倪瓒的一大发明。 其画竹也极负盛名。倪瓒写竹,往往超乎于形似之外,着重于抒发“胸中逸气”,他自跋画竹云:“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技之斜 与真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视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事实上他的大量传世作品,无不以自然为自己的创作源泉。只不过他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把自然的山水当作自己寄兴抒情的依托。

倪瓒留存画迹有《江岸望山》、《梧竹秀石》、《六君子》、《渔庄秋霁》等, 倪瓒的画笔简墨淡,正适合文人们的适闲之心境。倍受推崇,就在元初当时江南人家中以有无倪画判雅俗,据说他在当时作竹石小景,有求必应,每幅价达数十金。
  
倪瓒距今已近700年,其画迹珍稀,仅有数十余幅现存至今,流存于国内及台湾、美、日等国,其较著名的《渔庄秋霁图》,现藏上海博物馆,构图为三段式平远景色,近处是秋林荒诸,坡上五、六枯木疏枝,坡外一片水面,不作水纹,隔水远山,表现了太湖景色,有一种与世隔绝,荒寒萧索的境界。

(资料来源: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元代中后期,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四人,在山水画创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以真山真水的现实描绘为起点。在绘画史上得到很高的评价,被称为“元季四大家”。黄公望,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后过继给浙江永嘉黄氏为义子,聪颖俊秀, 其父九十始得之,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得名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
  • 视觉艺术与文学的交集,为创造力勃发提供着沃土。数个世纪以来,诗人、作家、画家以及哲学家们一直在“对话”,回应着彼此的理念和艺术表达,这堪称西方文明的一大瑰宝。
  • 万神殿(Pantheon),“Pan”泛指全部,“theon”即神的意思;这座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罗马建筑物,传说是罗马人民为了敬献诸神而盖的神殿,膜拜的是罗马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众神。
  • 习惯于祥和宁静田园风光的艺术爱好者,看到这幅弗瑞德利希的这幅“风景画”时,一定感到有些错愕。只见苍白荒凉背景中,一丛破碎的冰片被暴力推挤成尖锐磷峋的小山;在结冰的海平线上显得十分突兀。有人形容,就像一个沉睡海底的巨人苏醒时,撞破表面冰层的景象一般。
  • 在这个城市以光速改变的年代,仍有人愿意选择停下来,用画笔捕捉那些即将消失的风景。张学敏(Richie)正是这样一位用心感受香港脉搏的速写画家。他的首部作品集《城市墨彩》(Inking Cities Hong Kong),由香港老牌出版社陈湘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以水墨速写记录民俗节庆、旧区村落,和那些细腻的人情故事,为消逝中的香港人事物留下宝贵的纪录。
  • 前缩法(foreshortening),是自文艺复兴透视法建立以来,为了描写人体或物体的特定角度(如仰角、俯角或正对观众的角度),必需将人体或物体前后缩短,又使其符合自然效果的手法。
  • 经常听到关于一些艺术家反抗“学院主义”“学院派”的说法,好像学院艺术是个束缚、教条式的老旧东西。可是学院又给人有“学术、权威”的感觉,到底学院派或学院艺术好不好呢?
  • 位于纽约曼哈顿心脏地带的弗里克收藏馆(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开馆以来,坐拥1800件馆藏,一直是美术与历史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历经5年、斥资3.3亿美元整修与重新规划的博物馆终于修缮完毕,4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不仅一楼标志性展厅焕然一新,更首次开放原为私人住所的二楼,并推出一系列崭新的展览、装置艺术与公共活动,并开放一座可容纳218人的全新音乐厅。
  • 艺术史家们对用“矫饰主义”(Mannerism)这个词做为绘画风格的名称有过许多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前,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这名词来形容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