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9月29日讯】美国房地产市场交易规则,您了解多少?请试着回答下面这些问题:学区内买房,就一定能上名校?账户有钱,就一定能贷款?估价太低时怎么办?现金买房,资金不必审查?什么是补充地税?贷款产权保险和买方产权保险,有什么差异?
这些问题,对于刚刚移民美国不久的华人朋友很容易误解,即便来美多年的人,可能也未必搞懂。今天这集我就要和大家来聊聊,都有哪些房地产规则容易被新移民,甚至是老居民给误解了!
以美国新移民来说,有三个房地产重点是许多人最在意的:第一是学区规则:很多移民就是为了美国更好的教育来美国,所以买房当然要尽量选好学区,而选房就直接影响孩子的学校,不得不慎。
第二是贷款和信用规则:这决定能否买得起、条件优不优。而且美国是个非常重视信用的国家,这点对于华人来说会有点不适应,因为华人的观念往往就是存钱越多越好、习惯用现金,这点与美国的信用制度有些相悖,这方面华人朋友也要改变观念。
第三点是税务和持有规则:美国税制复杂,单单是地产税每个地区、城市都不相同,即便是自住房有减税,也不是自动享有。另外,在持有房地产时,还有许多的隐藏成本,这些也都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的,直接影响到日后的长期现金流和投资报酬。
我就以以上三个重点来展开本次的话题:解开新移民对房地产容易误解的那些事。
学区与居住资格规则
美国学区房的概念即是:孩子的就学依地址划分,学区品质直接影响房价。
学校就读首先要有居住证明(Proof of Residency):买房或租房,都可以提供租约、地税单、水电账单等文件,用来证明居住在学区内。即便是外籍人士(非美国公民或绿卡)都能买学区房,差别在于贷款、税务与文件要求有些不同。
另外,常有人认为“买到某城市的房子就保证读到该市最顶的学校”,事实是要看学区边界,不是看城市。既使是同城市,不同学区也差很多。因此要看官方学区地图、查询器,学区每年也可能重划,最好是先问学区办公室再出价。所以,很多的学区上市房都会标注为“学校请买家自行验证”。
对于租客来说,虽然租房也能就读好学校,但“租房就一定能上该学区名校”也未必正确,可能遭遇短租不被承认、提前解约或搬家导致学籍变动,而且学区对租屋者的抽查较常见,尤其在热门学区,但对屋主的抽查就比较少。
不管买或租,即便地址正确,学校也常出现名额已满、抽签、等待名单的情况,就读前都务必要询问清楚。
还要注意所谓的“祖父条款(Grandfather Clause)”的差异,因为有的学区允许已在读学生,即使搬家也能继续就读,但规则各区不同。有时只限于该学段,例如:小学仍继续就读,但毕业后仍需依新地址分配。
所以,不管你是公民、持有绿卡者或是外籍人士,买或租之前,都要先查询官方学区边界、招生办规则,避免误判。
小心!新移民在美国房市最容易犯的错|新移民买房前必懂三大误区 老移民也超实用|不要以为有钱好办事! #美国地产热点 9/27/2025
贷款和信用规则
再来,我们谈谈贷款规则。虽然我常听到某某从中国来的富豪,或是像硅谷这类有钱人超多的地区,经常使用全现金买房,不过事实是多数人还是得用贷款来买房。用贷款买房,新移民要注意信用纪录(Credit History)的建立,刚到美国没有信用纪录,因此要尽快申请信用卡、按时缴费,建立信用分数。千万不要认为,我有几十万存款,贷款买房银行一定会借我钱,这种观念不完全正确。
银行会借钱给你买房,是根据借贷者的还款能力去判断的,第一是看信用分数,分数越高越好、利率最优,例如740分以上能拿到最佳利率,620分以下就只能去申请政府的FHA贷款,或是利率高、条件严苛的贷款。
第二要看的是收入与负债,负债收入比(即每月总债务支付 ÷ 月总收入)通常要求≤ 43%越低越好,显示还款能力强。还有收入验证,如果你是持有税表W-2的美国公司员工,可提供工资单、报税表,贷款比较容易;假如是自营者或是只持有海外收入,需完整报税与银行对账单,否则核准困难。
第三、头期款(Down Payment)对新移民贷款通常要求较高(20%~30%),不像本地人可低至3%~5%。贷款成数(LTV)越高,银行风险越高,利率与保险成本也越高。以贷款种类来看,常规房贷的头期款通常比较多;FHA最低3.5%;军人贷款和农业部贷款,可以做到0%。
第四、房屋估价(Appraisal),因为估价和屋况检查,是银行核贷的重要依据,如果碰到成交价高于估值,买方就需补现金或重新议价,这就是买家害怕的地方。因此,买家有时候为了自保,会要求“估价保障条款”或“验房保障条款”,当估价不到位、验房有重大瑕疵时,可安全退出合同,不被卖家收取订金。这些都是新移民买家要注意的地方!
第五、资金验证。美国不管是贷款买房,还是现金买房,对资金的来源有较严格的审查,都必须有合法来源。最核心的概念就是:钱不能“突然出现”,必须能被追溯来源。因此会查看银行对账单、汇款记录,如果有大额现金“临时入账”就会被质疑。
贷款买房,因为是银行出资借钱,所以买方的头期款和交屋费用,都必须合法,否则会被怀疑是洗钱。假设你要买一栋50万的房子,准备付20%头期款10万,如果账户里原本只有3万,突然多了7万,银行一定会问:“钱从哪里来?”
一般标准:资金需在账户内至少满60天。这笔钱如果已在账户里存放2个月以上(Seasoned Funds),通常银行就不会再追问来源。这就是为什么买房前常建议:至少提早2~3个月头期款存。而且,美国银行对“存入现金”极为敏感,通常不能当作有效资金,因为无法追溯来源。建议避免直接以现金存入,要换成电汇或正式转账。
新移民还有一种误解是“反正全现金买房,是不是就不用提前存钱”?这样也不行。全现金买房因为没有向银行贷款,所以不会有传统“贷款审核”,但仍需要在交易流程中“证明有足够资金”,并最好在30天前存入。买方出价时,卖方通常要求提供“资金证明”,以证明不会延迟交易、不被怀疑是洗钱。
资金证明的方式,如果是海外汇款,就要有银行电汇凭证;卖股票或基金,就要有证券交易记录;家人赠与,就要有赠与信(Gift Letter)声明是赠与不是贷款。
税务和持有规则
新移民也容易忽略房产税和持有成本,粗略认为“房价就是成本,大不了每年保险而已”。事实上,地税(Property Tax)+ 房屋保险 + HOA + 维修才是总持有成本;而且房产过户也需要很多不同的税赋。
首先是登记费(Recording Fees)与转让税(Transfer Tax),部分州有额外的交易税,如加州有文件转让税(Documentary Transfer Tax)。如果是卖房要缴资本利得税(Capital Gains Tax),屋主赚钱后,超过免税额度(单身25万,夫妻合并50万)的部分要缴税。若卖方是外籍人士,买方可能须代扣预提税(FIRPTA),务必让第三方托管人或税务律师先审查。
代扣预提税(FIRPTA)的作用,就是防止非美国税务居民卖掉美国房产后,带着资金离境而不缴所得税。所以规则上要由买方代扣部分成交价,直接上缴美国国税局。
再来是房地产税(Property Tax),每年需缴交,金额依州、县、学区不同,一般为房价估值的0.5%~2.5%。
不同州也会有不同的税法,加州要留意补充地税(Supplemental Tax);德州和佛州地税高、但有自住房减免(Homestead Exemption),但需申请,不是自动享有。
所谓补充地税(Supplemental Tax)是什么呢?尤其在加州,房屋过户后可能收到一次性补缴通知。加州有Prop 13法案:原屋主的地税是依“当年购买价”为基准,每年最多小幅调整。新屋主买下后,县政府会用“成交价”重新设定新的评估价值(Assessed Value)。若成交价高于原评估价,要补缴补充地税;若成交价低于原评估价,可能收到退款。
新移民还有一种错误认识:“保险都买得到、价格差不多。”事实是,沿海、森林火灾、飓风区保险可得性与费率差很大,有些还要洪水险或地震险。所以,如果购买地点有较大的灾害风险,买家在出价前,务必先询问保费报价,与是否有保险公司撤出的风险。
此外,产权保险也容易被搞错,在美国买房过程里,常会遇到两种产权保险(Title Insurance),名字很像,但保障对象完全不同:
一种是贷款产权保险(Lender’s Title Insurance),对象是保护贷款银行(Mortgage Lender),确保银行在房屋上的“抵押权益(Lien)”合法有效。这个保险几乎所有有贷款的买房交易,都强制要求买方购买。防止发生房屋有未清偿的税务留置权(Tax Lien),或是前屋主的抵押权未解除。
另一种是买方产权保险(Owner’s Title Insurance),对象是保护新屋主,确保新的买家拥有“清晰且可出售的产权(Clear & Marketable Title)”。虽然法律上不是强制,但高度建议购买,防止有遗产继承人声称拥有部分权益,或是旧契约造假或伪造签名,或是有未知的地役权(Easement)。地役权就是别人对你土地有“部分使用权”,虽然你是地主,但不能完全自主支配那部分,例如水电管线、道路通行。
买方产权保险是一次性费用,通常由买方或卖方支付,依地区习惯而不同。在买方市场的时候,可谈判由卖方来支付。
以上就是新移民容易误解的房地产三大重点。希望对初来乍到的移民们有所帮助,或许也对许多老移民有所厘清。◇
责任编辑:李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