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將

【忠義傳】從復仇少年到江東虎臣的凌統
江東子弟多才俊。他們雖生於溫柔水鄉、富庶之地,卻有一股任俠好義、身先士卒的武人氣概。在三國時期,開基之主攜猛將虎臣,共同在歷史上留下了一連串飽蘸血與火的響亮名字。一對凌氏父子,便赫然出現在這張東吳英雄榜中,留下了一段段慷慨悲壯的戰爭傳奇。
【忠義傳】義薄雲天的華夏戰神關羽
在充斥著權謀與戰火的漢末亂世,親人會反目,盟友會背叛,如能遇到這樣忠義兩全的英雄豪傑,是多麼難能可貴。開談忠義之士,豈能不說與蜀漢第一武將、義薄雲天的關公關羽?他的英雄事蹟早已家喻戶曉,比如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義釋曹操等等,無一不是三國迷心中的經典畫面。不過這些故事,有的來自演義小說。在史書記錄中,一個真實的關羽,或許少了幾分跌宕起伏的戲劇性,卻給予我們更多恆久的感動。
【忠義傳】單騎救主 趙雲義重如山(下)
「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於是,一千多年後的小說《三國演義》,為我們再現了當時驚心動魄的過程。趙雲在亂軍肆虐、殺聲震天的戰場四方尋覓,打聽消息,得知劉備兩位夫人抱著阿斗,混在百姓中逃難。他登上長板坡,先救下甘夫人;又在一處燒壞的土牆下,找到抱著阿斗啼哭的麋夫人。敵軍將至,趙雲將馬讓與麋夫人,決定自己步行死戰,保夫人和幼主衝出重圍。但是麋夫人重傷之下,不願拖累旁人,縱身投入枯井而死。
【忠義傳】單騎救主 趙雲義重如山(上)
初平元年(190年),因董卓專權亂政,天怒人怨,關東諸侯組織討董盟軍,揭竿而起。於是,各方勢力相繼登場,各路英雄紛紛出山,善計謀的運籌帷幄,精武藝的縱橫沙場,懷大略的招賢納士、開疆拓土。
【忠義傳】忠心護衛曹操的武林高手許褚
風雲變幻,英雄豪傑何在?興平、建安年間,曹魏政權走過艱難的草創期,魏武曹操坐擁兗州、豫州,仍然為紛亂割據的江山而憂勞。某一天,曹營大帳中,一百多名高大魁梧的壯士突然出現曹操面前,請求投入軍中效力。這群人,個個腰懸寶劍,一看就是鐵骨錚錚、義氣凜然的劍客俠士。曹操甚感欣慰,打量為首那人,更是喜出望外。
岳飛去世20年才平反 84年後才昭雪
岳飛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率領岳家軍歷經大小126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令金兵聞風喪膽,歎稱:「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然而這樣一位英雄,最後卻慘遭秦檜等人的謀害,飲恨而逝。
【忠義傳】以身擋敵 曹操的首席保鏢典韋
虎將如雲的曹魏大營裡,流傳著一首歌謠:「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眾將士交口稱讚的,乃是形貌高大威武、寸步不離主公身邊的近衛首領——典韋。如果說魏武大帝曹操是東漢末年的保護神,那麼這位典君,便是用生命守護曹操的戰神。
【忠義傳】身中十二槍 捨命救孫權的周泰
興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5年,是三國時期一個頗不尋常的年份。這一年,十四歲的漢帝劉協,與群臣流亡在外,飽嚐辛酸;四十歲的兗州牧曹操,於定陶大敗呂布,打下第一個領地;三十四歲的徐州牧劉備,蟄居領地,靜待時機。風雲變幻之際,三國之一的東吳政權,尚處於風雨飄搖的草創階段。
報唐太宗知遇之恩 突厥王子社爾歸附後忠心耿耿
貞觀年間,唐太宗不僅在國內取得了太平盛世的局面,而且其天威直貫東南亞大片地域。他經略四夷,降東突厥,平薛延陀,征高麗,服吐蕃,平回紇。其武功彪炳,使唐之國威播於四方。因為他罕世的輝煌武功,被九姓鐵勒、西域諸國國王、吐火羅葉護尊稱為「天可汗」。
總結三十六計 南朝第一名將檀道濟留威名
成語「自毀長城」的意思是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毀掉自己的優勢,而最早發出這一痛心之語的乃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一名將檀道濟。他在被冤殺前怒斥道:「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事實上他一語成讖。
大唐仁義武將李愬或為天上謫仙
大唐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少不了諸多耀眼的文臣武將。他們同樣秉承著天命,輔佐著一代代帝王,在讓帝國平穩運轉的同時,抵禦外來的侵擾。這中間就包括唐朝中期名將李晟、李愬父子。本篇說說李愬。
隋朝大將離世後做了閻王
佛教認為人生死皆是命中注定,人死並非如燈滅,而是在六道中輪迴轉生,至於決定人在哪個「道」中轉生、何時轉生,則是由其生前造下的善業、惡業決定。行惡業者,進入地獄接受懲罰;作善業者,投生於天界;修行者,則可脫離輪迴。地獄或冥界、冥府、陰曹的主宰者被稱為「閻王」或「閻羅王」。
大唐三絕之裴旻將軍劍舞 出神入化
在宋朝之前,在大街上看到男子佩劍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而且佩劍者不僅僅限於武將。因為在時人看來,男子佩劍一方面是一種權力地位的象徵,另一方面則顯示威儀之風和陽剛之美。
保國土還是守承諾? 東周巴國將軍以生命詮釋忠義
清朝人王爾鑒寫過一首題為「巴蔓子墓」的詩:穹窿哉,蔓子墓,渝城顛,石封固。多少王侯將相陵寢穴樵兒,獨此屹立兩江虹勢迥盤護。頭斷頭不斷,萬古鬚眉宛然見。城許城還存,年年春草青墓門。君不見背弱主,降強主,斷主之頭獻其土。又不見明奉君,暗通鄰,求和割地榮其身。惜哉不識蔓子墳。
時窮節乃見  為張睢陽齒——張巡
安史之亂中,張巡挺身而出,率領僅有的數千名將士抵抗十三萬叛軍,展開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睢陽血戰。最後雖然由於眾寡懸殊,糧盡援絕而失敗,但卻有力地遏止了叛軍南下,保住了大唐半壁江山和江淮豐厚的財源,為大唐王朝反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物質保障。唐朝大詩人韓愈,在評價這場歷史上最慘烈的戰役時,就說「無睢陽即無江淮,無睢陽即無大唐」,可見其重要性;而這悲壯的一幕,更使文天祥「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的詩句流傳千古。
漢朝皇帝,請了一個大學問家班彪,整理漢代的歷史。班彪有兩個兒子,名叫班固、班超,一個女兒,名叫班昭,從小都跟父親學習文學和歷史。
清朝黑馬將軍的傳說
咸豐時期,清軍繳獲一匹黑馬。此馬見人就踢,見人就咬,惟獨見到塔將軍,遂即悚然站立,「洗耳恭聽」。遭敵軍追擊,黑馬藏身地窖,竟能屏息不發一聲。
費英東是翼宿星君?努爾哈赤功臣的傳說
在努爾哈赤建立帝業的過程中,費英東鼎力相助,立下赫赫戰功。凡是他臨戰,必是所向披靡。康熙皇帝評價他:「功冠諸臣,為一代元勛」。在有些記載中,費英東可是翼宿星君。傳奇的來歷,為驍勇的戰將蒙上了神祕色彩。
「一往情深」是說愛情嗎?
「一往情深」典故中的主人,是一位劍膽琴心的戰將,曾在淝水之戰中,創下了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他就是東晉時期著名將領——桓伊。
原指東漢名將馮異,後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將領,語出《後漢書·馮異傳》。馮異是漢光武帝開國大將,為人謙讓,不爭功名,路上遇見諸將,常引車讓路……
【名句故事】靜如處子 動如脫兔
行動前像未出嫁的女子一樣沉靜,一旦行動就像逃脫的兔子一樣敏捷。比喻善於把握時機、出奇制勝的謀略。語出司馬遷《史記·田單列傳》。
【千古英雄人物】韓信(9) 鐘室蒙冤
韓信打下漢室天下,享受戰果卻詭計多端厚顏無恥的劉邦,將叱吒風雲功高蓋世的一代戰神蒙上「謀反」的罪名冤死在長樂宮中,留下一段千古遺恨。
【千古英雄人物】韓信(8) 功高震主
劉邦在韓信等諸侯王的推舉之下,登上了皇帝的位子,史稱漢高祖。正如武涉和蒯徹的預言,隨著勝利的到來,韓信的境遇每況愈下。
【千古英雄人物】韓信(7) 四面楚歌
在中國歷史上,同一時期誕生兩位神級名將是極其難得的,秦末卻出現這一盛況:一個是千古無二的霸王,一個是用兵如神的兵仙。戰場上雙方主帥一出場,不等交鋒,勝負即已決對出來,那就是誰的能量層次更高。對於韓信,他戰勝楚霸王證明了自己的天才智慧能力以及歷史地位,成為後世兵家稱道的兵仙;對於項羽,即使最終敗北,輸在韓信手下,也不算辱沒堂堂霸王之威名。
【文史】你不了解的周瑜 萬人之英器量廣大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宋代大文學家蘇軾這首氣勢磅礡的詞作中提到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郎正是三國時的風雲人物之一:江東孫權的大將周瑜,周公瑾。
【千古英雄人物】韓信(6) 忠心不二
齊國地大人多,實力雄厚。楚漢相持,齊國保持中立,坐山觀虎鬥。趙國被破後,齊國為防止韓信進攻,派了二十萬大軍在邊境嚴陣以待。儘管劉邦陰險狡詐,又奪韓信兵權,韓信對漢仍然忠誠如初。他馬上招兵買馬,重組了一支新軍,為攻打齊國做準備。韓信治軍有方,招募的新軍經過短時間的訓練就成了善於作戰的精兵。劉邦擔心新軍人數不足以對抗齊軍,調曹參和灌嬰來幫忙,順便監視韓信。
【千古英雄人物】韓信(5) 背水一戰
彭城大捷之後,項羽把劉邦當作主要目標。他調整兵力,聯合了齊、趙、魏等國和九江王英布準備南北夾擊,直搗關中。正在這時,歸屬劉邦的魏王豹見劉邦勢衰,起了叛逃之心,與項羽聯手,計劃從側面夾擊劉邦。劉邦必先派辯士酈食其前去勸說,無功而返。不得已劉邦只能再次起用韓信,任命他為左丞相和大將,和曹參、灌嬰等率兵擊魏。
【千古英雄人物】韓信(4) 還定三秦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六月,劉邦擇良日、設壇場、齋戒、沐浴、具禮,拜韓信為大將軍。拜將之後,劉邦問韓信可有妙計回到關中。漢軍兵弱將少,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因此劉邦也沒有更高的目標,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做關中王。 韓信首先指出劉邦東爭天下,最大的敵人是項羽,他請劉邦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與項羽相比,誰強誰弱。
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呂蒙出生寒門,目不識丁,後來卻成為東吳四大都督之一,最後兵不血刃智取荊州,活捉關羽,名震天下。他的畫像被放入祭祀姜子牙及歷代名將的武廟。
【千古英雄人物】韓信(3) 柳暗花明
鴻門宴之後,項羽率領諸侯進入咸陽。當時秦王子嬰雖然是敗國之君,仍是王的身份,項羽不僅沒有給他應有的禮遇,反而殺了子嬰和所有秦國的王族、宗室和大臣,又一把大火燒了咸陽宮和秦始皇陵,大火三個多月不滅。這場大火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造成了對中國文化的巨大破壞,使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辛苦建立起來的所有檔案和先秦以來眾多的文化典籍毀於一旦。秦以前華夏文明數千年的記錄幾乎都被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