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漫谈

文/正则
图为清 袁江〈观潮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88
【字号】    
   标签: tags: , , ,

“嫁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唐代诗人李益的这首《江南曲》充满了民歌般的生活气息。说的是一位女子后悔嫁给商人,她独守空闺心情苦闷,甚至生出了不如嫁给弄潮儿的想法,因为至少潮水有信,定期而来,不用忍受别离之苦。那么弄潮儿是否是那女子托付终生的首选呢?古代的弄潮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到弄潮,我们不得不提到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当年楚王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伍子胥便奔逃到了吴国。在吴国他受到了吴王阖闾的重用,后来他辅佐吴王攻楚,大败楚国,又帮助吴国打败越国,最后吴王听信谗言赐死了伍子胥,并用皮革包裹伍子胥的尸体丢入了钱塘江。伍子胥的一生跌宕起伏,建立了巨大的功勋却屡受谗言,最终葬身于江涛之中,令人不胜感慨。

传说伍子胥的尸体随波沉浮,激起汹涌的潮水,有人看到伍子胥的英灵乘素车白马立于潮头之上,后人便因此为伍子胥立庙祭祀。“吴王既赐子胥死,乃取其尸盛以鸱夷之革,浮之江中。子胥因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堤岸,势不可御。或有见其银铠雪狮,素车白马,立在潮头者,遂为之立庙。每岁仲秋既望,潮水极大,杭人以旗鼓迎之。弄潮之戏,盖始于此。”(《西湖梦寻》明‧张岱)每到秋季海水开涨,江潮回溯,钱塘江就会形成极具特色的大潮。在黄历八月十五,潮水大涨之际,杭州人会持旗鼓迎接伍子胥。

“其初出海门时,仅如银线,既而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而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杭人百十为群,伺潮出海门,执旗泅水上以迓潮神,谓之‘迎潮’。或有手脚执五小旗,踏浪翻涛,腾跃百变,谓之‘弄潮’。”(《西湖竹枝集》元‧杨维祯)宋朝时,人们从“迎潮”的敬神活动中,分化出了“弄潮”的技艺。“迎潮”仍然保留了特定的祭祀含义,而“弄潮”则已经成为善水之人的一种技艺表演,因其惊险刺激又往往非常夺人眼球。

宋代的周密曾观赏过一次弄潮表演,“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武林旧事》)在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身上的旗却不沾湿,弄潮儿的技艺之高超让人瞠目结舌,不怪说两岸热闹非凡“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武林旧事》)值得注意的是,弄潮儿披发纹身的形像,似乎并非人们印象中的良善之辈。

天下奇观钱塘潮,每年八月十八日常来最大潮。留下历史奇谭。(shutterstock)

宋人潘阆也曾有过观弄潮的经历,每每回忆起来,仍感到后怕。“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酒泉子》)

弄潮人凭借高超的技艺不但得到了乡人的宠爱,还赚得盆满钵满。“而豪民贵宦,争赏银彩。”(《武林旧事》)“一跃而登,出乎众人之上者,率常醉饱自得,且厚持金帛以归,志气扬扬,市井之人甚宠善之;其随波上下者,亦以次受金帛饮食之赏。”(《杭州志》)

但弄潮终究是一门非常危险的技艺,所以往往有被潮水吞没的弄潮儿。北宋治平年间,临安太守蔡端明作《杭城戒弄潮文》:“斗牛之分,吴越之中,唯江涛之最雄,乘秋风而益怒,乃其俗习于此,观游厥有善泅之徒,竞作弄潮之戏,以父母所生之遗体,投鱼龙不测之深渊,自为矜夸,时或沉溺,精魄永沦于泉下,妻孥望哭于水滨,生也有涯,盍终于天命,死而不吊,重弃于人伦,推予不忍之心,伸尔无穷之戒,所有今年观潮并依常例,其军人百姓辄敢弄潮必行科罚。”

蔡端明指出,弄潮儿为炫耀技术而不顾生命危险,更不顾父母妻儿的行为有违伦常,于是便下令禁止。可是,禁令的效果却不甚理想,弄潮之风仍难以绝迹。

不过虽然官方没有办法绝禁,但弄潮者贪图私利,引导人以刺激和娱乐的方式背离敬神的内涵,最终触怒了神灵。“久之,海神若怒,曰:‘钱塘之潮,天下至大而不可犯者,顾今嗜利之徒,娱弄以徼利,独不污我潮乎?’乃下令水府惩治禁绝之。前以弄潮致厚利者颇溺死。自是始无敢有弄潮者。”(《杭州志‧钱塘观潮记》)弄潮获利的人溺死者颇多,弄潮活动竟然就这样渐渐没落了。

不得不说,传统习俗的兴起多源于对神的崇敬,而其衰落也多因人丧失了对神的信仰,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教训。

可笑的是,如今的中共经常使用“弄潮儿”一词来形容其所谓的“先锋”人物。仔细想来,他们与“狎涛轻生不自怜”的弄潮之人一样,变异传统,趋利自负,战天斗地,诽谤神灵,其大概率也会“以弄潮致厚利者颇溺死”的结局收场吧。@*#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茶经》中说:“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认为茶最适合品德高洁、节俭的人饮用。茶不仅是饮品,也是一种修身的方式,《茶经》还记载了很多名人饮茶的故事。
  • 一到中秋节时节自然而然就让许多人想起一轮明月 ,想起明月中的故事,如嫦娥、吴刚和玉兔还有唐明皇游月宫等等,可知他们穿梭在中华文化中有多久的历史了呢?我们发现,这些中秋节的传说之所以代代不老,都有一种来自内在共通的精神,那是什么呢?
  • 《论语‧子罕》中还有一处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从这个角度讲,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显得多么英勇豪迈、一往无前、决绝悲壮!可见圣人虽有伤时之意,而终无忘世之心。
  • 中秋的钱塘潮受今昔世人的瞩目,在二千多年前钱塘江就已是波涛险恶。到了宋代,钱塘江潮成了人们中秋争赏的“天下之伟观”。在这里也留下了一些未解的奇闻异事,如伍子胥的故事、天外来的警告,蔚为中秋奇观、奇谭!
  • 唐代博学的文学家段成式(约公元803-863年)的故事集《酉阳杂俎》流传上千年,其超乎想像的奇闻异事脍炙人口。在探索天外奥秘的《卷一·天咫》中有几则和中秋节月亮传说相关的故事,其中有一则神秘的奇遇,让渐渐知道月亮“真相”的现代人瞠目结舌——月亮是神人造的?
  • “人间万苦人最苦”,然而人间也有很多济世的良方,既有惠及苍生的医药,也有普济天下的茶道。品茶与品人生,味道相似,苦恼时,饮一杯茶,尽解心中事。
  • 漆雕开不仕,而有“儒侠”之名,盖其志不同于子路、子贡之类弟子吧!
  • 计然向范蠡传授了七条法则。其中五条足以使越王复国并战胜敌人。后来,范蠡隐居经商,他运用同样的策略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中国最受尊敬的商业人物之一,人称“陶朱公”。
  • 东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写作《渔樵闲话录》,透过一渔夫和一樵夫,磨了一面浮世绘之镜,反应人世怪状、迷态,用故事妙喻,启发人生。这一天渔夫和樵夫又聚首,这次他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唐代《裴硎传奇》中一篇和虎相关的“伥鬼”故事,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对应到宋代、对应到现今人生,竟然道理灼灼,完全没有因年久而“失焦”。到底故事反映了什么人间道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