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台南府城的“成年礼”为何做十六岁不做二十岁?

作者:容乃加
台南开隆宫奉祀的“七娘妈”(七星娘娘)是民间信仰的孩童保护神;这里传承着几百年的民俗成年礼--“做十六岁”。(容乃加/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8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台南是清朝时的“台湾府城”,后来改制为“台南府城”,这里有一种传统民俗叫做“做十六岁”,这种成年礼直到今天依然是台南重要的民俗礼仪之一。台南的成年礼为何“做十六岁”而不是“做二十岁”呢?这“做十六岁”的成年礼又是怎么做的呢?

“做十六岁”的成年礼

在台南传统民俗礼仪中,是在“七娘妈”的诞辰这一天为孩子“做十六岁”的成年礼。“七娘妈”就是“七星娘娘”,即天上织女星神;织女星神的诞辰是黄历七月七日这一天。传说织女的姊姊们同情织女和牛郎这一对佳偶被拆散,于是便在暗中祐护牛郎织女的两个孩子。还有一说是七星娘娘委托姊姊们——“鸟母”照顾世间孩子们,让十六岁以前的孩子都能够得到照护平安长大。鸟母是“七娘妈”的使者,因此民间有“七娘妈”是儿童保护神的说法。

台南开隆宫奉祀的“七娘妈”就是“七星娘娘”(天上织女星神),被视为孩童的守护神。(容乃加/大纪元)

从前婴儿夭折的不少,因而发展出父母把子女送给“七娘妈”作“契子”--神明的义子、义女,以祈求孩子能够健康顺利长大的风俗。台南当地在孩子出生时,不少家庭都会祈求“七娘妈”保祐孩子平安,顺利长大到十六岁迈入成人期。当家中孩子迈入十六岁的门槛这一年,就在“七娘妈”诞辰的这一天,为孩子举行“做十六岁”还愿。这是传说中台南民俗“做十六岁”成年礼的一种起源。

“做十六岁转大人”的成年礼,是“台湾首府”台南的重要民俗,以开隆宫为重镇。(容乃加/大纪元)

为何成年“做十六岁”不做二十岁 

那么,台南的“成年礼”为何“做十六岁”不做二十岁呢?这也有一个特有的地方风土民情的背景。在清朝雍正、乾隆、嘉庆时期,台南府西外城的五条港(五条人工商用港道,位置见下图)连接外海与城中,与大陆贸易往来商机兴盛,当时港埠上商行云集,码头上装卸搬运的工作非常繁忙。当时,有许多民众在码头做工维生,也有不少童工在其中打工补贴家用。

台南旧日五条港位置的今昔对照图。(容乃加/大纪元)

满十六岁是童工“转大人”的分水岭,从此就可以领取大人工资了。因此,每年家中若有年满十六岁的孩子,父母就带领着前往主祀七星娘娘(七娘妈)的庙宇——台南开隆宫祭拜,一来感谢七星娘娘庇祐使得孩子平安长大成人,二来通过这个仪式证明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从今后而可以领取成人工资了。渐渐相沿成习,演变成府城台南独特的“成年礼”俗。

说到以“十六岁”作为成人的分水岭,在历史上也有其渊源。最早从大陆来台开垦的汉人,多来自福建的漳州和泉州两地。据大陆地区福建、浙江等地的县志、地方志,可见到男女16岁“出幼”、“出童子”为成人的记载。在台湾,民国49年(公元1960年)的台北县志稿中,也有小孩16岁当年度的七夕“做十六岁”的记载。所以说“做十六岁”这种台湾“成年礼”风俗习惯,也有其历史时空的渊源。另外,在法律上也有16岁“成年”的规定与解释。根据《台湾惯习记事》,日本国管辖的台湾总督府法院在公元1902年的判决中,承认台湾一般以16岁为成年(和日本国本地不同),达16岁者,可以有完全的法律行为能力、负担法律责任。

神农街位于清朝时期繁华的五条港区的中心区。今日的神农街大小依旧是昔日的样貌。(容乃加/大纪元)

给絭牌 望子平安长大成人

期望子女平安长大是普天下父母的心愿。深具有民间信仰的夫妇,当孩儿降生时,就到庙里向七娘妈(即七星娘娘)祈求保祐,并求来絭牌﹙絭音“眷”﹚给孩子戴上保平安。

絭牌又称锁片、百家锁、长命锁,由古钱或银制锁片制成,正面刻八卦。昔日社会,父母、长辈担心孩子夭折、生病、受惊、啼哭,或是身体虚弱甚或疾病缠身,因而会向七星娘娘、或村内庙宇的神明(如观音妈、妈祖等等)祈求来赐福平安的絭牌,串上红绒线给孩子挂上,俗称“捾絭”。也有的家庭请金饰店特地打造絭牌。

给家中孩子“捾絭”的家长,每年在七娘妈诞辰时,即到庙里祭祀,直到孩子迈入十六岁那年的黄历七月七日,再到“捾絭”的庙中“脱絭”。

青少年“脱絭”就是一种传统民俗“成年礼”的仪式,借此宣告孩子已经长大独立,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可以开始分担家计以及负起社会责任了。

宝贝们戴上城隍爷祈福吊饰、文昌帝君金锁片祈愿神明护祐,这也是另一种“捾絭”的仪式。(李撷璎/大纪元)

做十六岁的程序

一般做十六岁有以下的程序:

一、准备成年礼祭品

在七夕数天前,孩子的外婆家就送来礼物表示祝贺,礼物如衣服、鞋帽、项练、手表、脚踏车等等。黄历七月七日当天在家里祭拜,或参加集体成年礼,如前往开隆宫,向七娘妈祭拜。附带一说,现今开隆宫已经是台湾唯一主祀七娘妈的庙宇了,所以也成了台南地方“做十六岁”的古民俗成年礼的文化地标了。

“做十六岁”准备的祭品由外婆家赠送,或由父母亲准备。祭品必要的有“七娘妈亭”,以及常见的(素)牲礼、油饭、红龟粿、寿桃、寿面、四果、寿金。女孩成年礼则要有七件女子用品,如胭脂花粉、鲜艳的花朵(凤仙花、鸡冠花、圆仔花)等等。

台南开隆宫的七娘妈亭,前方为神案。(容乃加/大纪元)

“七娘妈亭”一般是用竹片和纸糊成,一般高约1公尺,也有华丽巨大的,有二、三层,制作十分精致;祭祀时放在神桌上。

二、行礼

将要“脱絭”的青少年对神明行三跪九叩礼,然后穿过父母抬起的“七娘妈亭”下方,再钻过“七娘妈亭”的神案连续三次,男孩由右而左转、女孩由左而右转(男左女右),表示出“鸟母间”(或说出“姐母间”、“婆姐间”),“出”表示已经长大成人,可独立了。

台南“做十六岁”成年礼仪式中,将要成年的男孩、女孩正钻过“七娘妈亭”和神案。(图:台南市府提供)

三、脱絭

祭后烧金纸,同时将“七娘妈亭”焚烧,献给七娘妈使用。已经“转大人”的青少年将挂在颈上的神絭拿掉,此称“脱絭”,至此成年礼就告礼成。

“七夕”成年礼的多元意涵

黄历七月初七的七夕是“七星娘娘的诞辰”,同时也是“魁星夫子”的诞辰,且又是信守婚姻恩义的牛郎、织女的会期。因此,在这一天举办的成年礼,为孩子“转大人”,同时衔接了读书人的知书达礼、女子的巧慧,以及婚姻坚贞美满的内涵。

参考资料来源:
• 台湾宗教文化地图>台湾宗教文化资产
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cultural/3_0011.aspx?i=8
• 林金田(1990):〈台南市开隆宫与“做十六岁”成人礼之浅探〉,《台湾文献》第41卷第3、4期合订本,页80。
• 徐福全(1997):〈我国传统的成年礼〉,《礼仪民俗论述专辑》第7辑,页80-81。台北:内政部。
• 开隆宫七娘妈庙网页
https://7mothers.vrbyby.com.tw/scenerys.php
@*

──看更多【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节日,往古来今的诗人留下许多描写端午的诗词,描绘端午民俗的丰采,教人面对五月五日阴阳之变的应对之道, 同时发出悼念屈原的回声。我们将从一首《渔家傲》展开端午画卷,最后说到苏轼“三年艾”的端午帖子,试看他表达的心境如何不同于屈原?
  • 樱花盛开的绚丽、天真,樱花散落的从容、无垢,将无常与美丽多变,交织成一场返本归真之旅。许许多多人爱赏日本樱花,如今“染井吉野樱”已经成了日本“花见”代名词,想知道这花名是怎么来的吗?还有许多古今有关樱花的日本文化,来一趟赏樱的历史小旅行吧,让你看到深处更有味!
  • “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濛濛百花里,罗绮竞秋千。”在繁花盛开,柳絮飘飞的季节里荡秋千,这样闲适的生活图景可不只是现代人的专属。早在两千多年前,秋千就已经成为了古代女子一种主要的娱乐活动。今天,就让我们追寻着历史的脉络,谈一谈秋千背后的故事吧。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过年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但团聚、祭祖、祈福和欢庆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共通的。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结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阶段转换的重大意义了。所以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礼仪,丰富这些日子的内涵,同时也给予人丰厚的祝福!本文就来说说喜获新生儿的民俗礼仪。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