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起中国古代园林,你的脑中是否浮现出曲水流觞、柳暗花明的诗意画面?如果将时光倒转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那时是否有中国式园林?园林的主景观将是什么呢?三千年前的古代园林的实态已经不复寻觅,然而,从考古发现中我们还是可以寻找到蛛丝马迹,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智慧拼图,得以解开一些谜底,让我们先来揭开早商的中国古代都城园林的原貌。
从考古探寻古中国园林的蛛丝马迹
历经三千年的风雨,在河南偃师和郑州这两地的商代早期都城——“偃师商城”遗址和“郑州商城”遗址中都发现了作为宫城园林核心景观设施——水池遗址。这些发现清楚地展示:中国的园林,最早已经可追溯至距今三千多年前!
早商都城中的人工水景
甲、偃师商城
偃师商城遗址西距洛阳市约30公里,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城关镇,测定始建的年代约当公元前1636年—前1556年,属于早商时期的都城,存在200多年。偃师商城由小城和大城组成,小城始建于夏商之际,宫城则位于小城南部,边长180~200米。在宫城南部已发现十几座宫殿建筑基址,在宫城北部有水池遗址,东距宫城东墙约25米,北距宫城北墙25~27米,西距最早的宫城西墙约27米,南距祭祀区北围墙和第四号宫殿北部院落北围墙5~6米。水池可以说是为宫城北部的池苑主景。
这个大型水池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工所造的园林池苑设施。怎么知道的呢?水池形状规整,为长方斗形,其西北—东南的走向与其南侧的第四号宫殿的建筑方向基本一致。遗址部分坍塌,现存池槽东西长约128米,南北宽19~20米,槽底中部一带深约1~1.4米,复原最深约2米,池底部四周略高于中心部,而且池壁是用石块精心垒砌的。
更令人惊叹的是,大规模发掘后,找到了水池两端的人工水道,西边一条是进水道,从外城(大城西一城门外侧)的护城河引水进都城后,南折再右折入大水池;东边对应的一条则是出水道,穿过宫城东墙、穿越小城东墙,经大城东一城门门道下出城,流入东南部的自然湖泊——古湖泊鸿池,整个河道走向呈现“倒几”形。后来,又发现一组走向呈“一”字形的人工石构水道连接宫城池苑,测定始建年代早至小城建造时期,且在大城修建时进行了局部改建。
整组精心设计、建造而成的人工活水设施——水池不仅为宫城内提供持续的活水,而且大型水池兼具了园林水景之美,被考古者视为是与宫城内的宫殿建筑群相配套的园林设施。这个从夏朝入商朝之际的早期都城——偃师商城已经将园林池苑正式纳入宫城建筑的布局中,开展了中国古代宫城园林景观的先河。

乙、郑州商城
在河南省郑州市区东部发掘出的郑州商城遗址也是一座早商时期的都城。郑州商城有内城和外城,宫殿区位于内城的东北部,这里曾发现大面积的宫殿夯土台基。郑州商城同样出土了一个大型人造水池,位于宫殿区北侧,水池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20米,长宽比和偃师商城类似而面积略小。池壁和池底也是砌石且先用一道料礓石铺垫(料礓石是潮湿环境下防潮加固的理想材料),池壁用卵石垒砌,池底则用石板平铺。
宫殿区北部的这个水池的设施面积很大,当是郑州商城宫殿区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在水池南侧还发现了一段用石板砌成的地下水道遗迹,方向与水池一致,可能是水池的进水道。这个郑州商城中的水池设施和偃师商城的池苑如出一辙,是都城园林景观的中心,且具有生活用水功能,且水池很接近宫殿建筑群,应当便于商王、贵族们的生活与游憩。
商代都城园林遗迹的特色
从这两处商代早期都城宫城内的园林遗址来看,商代的宫廷园林呈现出几个共同特色:
1. 以水为主元素,建构景观,以水池作为中心焦点,开创了中国古代池苑园林的原型。水池宽广,设计精巧,施工讲究,兼顾美观与实用。
2. 大水池形状规整,位于宫城北部,符合五行的水方位,走向与紧邻的宫殿平行,呈现出初期园林的秩序美。
3. 人造大水池毗临宫殿建筑群,便利商王与贵族的生活与休闲利用。
这些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展现了中国园林滥觞的样貌,让我们看到:早在三千多年前,水景就已是都城中的一道风景,池苑更是兼具景观艺术与实用功能。皇家园林的宏伟与幽深,其根脉在商代的土壤中就已萌芽了。而且皇都的城构–护城河围绕城垣,其中大城包小城、小城包皇城,以及城中的池苑造景,与今天的紫禁城对比来看,令人惊叹古今的皇城构造大体上并无二致,这又是一个中华文化传统渊源流长的例证!
资料来源:
刘振东:《古代都城园林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宫城池苑遗址》,《考古》2006年6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92年度郑州商城宫殿区发掘收获》。陈国梁 曹慧奇 谷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遗址2004—2023年考古工作收获——纪念偃师商城发现与发掘40周年》,原文刊于《华夏考古》 2024年 第2期。
@*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