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輔佐三代帝王 拒絕垂簾聽政

【賢后傳】謹守婦道 為四朝帶來安定的皇后

明仁宗誠孝張皇后
文/秦順天
明仁宗朱高熾(洪熙皇帝,右)登基一年即駕崩,他和張皇后(左)的長子朱瞻基繼位,即明宣宗(宣德皇帝)。(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

明仁宗朱高熾(洪熙皇帝,右)登基一年即駕崩,他和張皇后(左)的長子朱瞻基繼位,即明宣宗(宣德皇帝)。(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氣: 1596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堯舜」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典範,作為一個女人,誠孝張皇后獲得「女中堯舜」的稱號。

600年前的這位傳奇女人,以出色的政治才幹,默默地站在幕後,輔佐三代帝王處理朝政。

她從來沒有走上前台,沒有垂簾聽政。

她只是謹守婦道,做了一個女人該做的,就為她的時代帶來了安定與福祉。

深得父皇母后喜愛的兒媳婦

張氏,1379年出生於河南永城,是指揮使贈彭城侯張麒誠之女,在家排行第四,自幼知書達理,性格溫婉,做事情認真細緻。

1396年,美麗端莊的張氏,被選入燕王府,成為世子朱高熾的妃子,即燕王世子妃。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張氏被冊封為太子妃。

漢王朱高煦是朱高熾的二弟,經常背後中傷朱高熾。每當朱高熾悒悒不樂,張氏就以歷史故事為譬喻,寬慰其夫。

朱高熾生性沉靜,喜好讀書,但身體肥碩,不善騎射,戎馬起家的成祖為此很不高興。張氏就替朱高熾調理每日餐食,讓太子減少飲食,加強運動。

明仁宗朱高熾像。(公有領域)
朱高熾幾度面臨被廢,最後得以鞏固地位並登基為帝,多是靠張氏的賢孝之德。圖爲明仁宗朱高熾像。(公有領域)

成祖喜愛漢王朱高煦,有心廢太子立漢王。史書記載,朱高熾幾度面臨被廢,最後得以鞏固地位並登基為帝,多是靠張氏的賢孝之德。

張氏操婦道至謹,一言一行都極其得體。她給父皇母后早晚請安,殷勤備至。每遇父皇母后便殿議事,張氏就侍奉在側,而且親自下廚準備御膳,巧手調製羹湯,再恭恭敬敬地奉與父皇母后享用。

成祖對這位大兒媳婦非常滿意,曾對徐皇后說:「這是個好媳婦,將來能興旺我家!」「要不是因為這個兒媳婦,我早就廢了太子了!」徐皇后也為兒子娶到賢女而慶幸不已。

張氏為朱高熾生了十個兒子,長子朱瞻基尤得成祖喜愛,被欽點為皇太孫。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也隨即鞏固了。

國家大事 仁宗都徵詢媳婦的意見

公元1424年,成祖駕崩,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立張氏為皇后,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

登基後,仁宗日夜勤於政事,所有國家大事,都徵詢媳婦的意見。

張氏位及至尊,毫無跋扈,無論是當皇太子妃,還是當皇后,都能孝謹溫順。

位尊皇太后

朱高熾登基不到一年即晏駕歸天,長子朱瞻基繼位,即明宣宗,尊封母后張氏為皇太后。

1426年,朱高煦叛亂,挑戰侄子朱瞻基。張太后仰仗賢德的「三楊」(大臣楊士奇、楊溥、楊榮)等,三個星期就平定了叛亂,此後海內寧泰。

宣宗對太后十分孝敬,早晚給太后請安。四方進貢,宣宗都先奉與太后,自己才敢享用。登基之初,每遇朝政大事,二十八歲的宣宗都會稟報太后,再做決定。

鑒於漢唐的宮闈之禍,朱元璋留有祖訓,嚴禁後宮干預政事。恪守婦道的張太后效法馬皇后,參政而不亂政,有權而不弄權。

太后精明能幹,經常提示宣宗體恤百姓疾苦,引導宣宗勵精圖治。

明宣宗畫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太后經常提示宣宗體恤百姓疾苦,引導宣宗勵精圖治。圖爲明宣宗畫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1427年,太后過生日,宣宗陪她遊西苑,同登萬歲山,后妃全部侍奉左右。宣宗奉酒杯向張氏祝壽,太后與兒子對飲,欣然說:「方今天下太平,我母子才得以同享此樂啊。」

1428年,宣宗陪太后拜謁長陵、獻陵,親自騎馬為太后導路。遇有河橋,宣宗皆下馬,親手扶太后車駕,緩慢前行。時百姓們夾道迎接,老少皆跪地山呼萬歲。太后對宣宗說道:「百姓這麼愛戴你,是因為你能讓他們生活安定,皇兒要愛民如子,不負民望。」

謁陵後,太后訪問農家,宣召農婦詢問生計,又賜給錢鈔飲食。農婦獻蔬食酒漿,太后命人取來,親自品嘗,也讓宣宗品嘗,曰:「此田家味也。」以此諭誡皇帝,勿忘農家。

為人慈愛的張太后處事公正。宣宗偏寵孫貴妃,無故廢黜了胡皇后,改立孫氏為后。張太后憐惜胡皇后,一直很關照她,每有宴席,總讓胡氏位居孫氏之上。

張太后的知人善任與辨別邪正,使朱瞻基在位的十年,國泰民安,政通人和,開創了明朝最好的太平盛世。宣宗與其父仁宗 的「仁宣之治」,與張氏對父子皇帝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朱瞻基在位的十年,國泰民安,政通人和,圖為《明宣宗行樂圖卷》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拒絕垂廉聽政

公元1435年,明宣宗在位十年後駕崩。宣宗遺詔中,清楚寫明:國家大事,都要稟報太后,才能施行。

宣宗有兩個兒子,但太后的第三子襄王朱瞻鄯,也是賢德有禮之人。當時朝廷內外,都傳言太后可能會顧及私利,棄孫立子,立襄王為新帝。

太后很快召集滿朝文武,遵祖制,宣布新天子是宣宗長子朱祁鎮,即明英宗。張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

因為英宗只有九歲,大臣們請求太皇太后垂廉聽政,張后拒絕了。她說,我不能破壞祖宗之法,朝廷委任得力的大臣輔佐就可以了。

張后下令一切奏疏交內閣大臣處理。她擔任英宗的監護人,下令凡宮中一切娛樂閒事,全部罷禁,要求子孫必須認真讀書求學,自小培養勤政之風。

張后抑制外戚,對自己娘家管理甚嚴,不允許他們憑藉關係謀求高官。她正式以書信告誡其兄張升,要循禮法、修恭儉,每個月,只能在初一與十五進朝問安,不可干預政事。張升是彭城伯兼任都督,為人清廉,素有賢名。大臣屢次請求重用,張后都不應允。

英宗即位後,曾寵信太監王振,命他執掌司禮監。王振擅權,隨意責罰大臣。張后知道後,嚴詞斥責王振,並以太祖所定「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的禁例,欲將其處死。英宗叩頭求情,才免其死罪。張后在世時,王振一直不敢干政。

為防止內宮欺矇皇上,胡作非為,張后特別申令,國家大事必先由大臣議定,才能施行。 她常派人去司禮監檢查,如果沒有按章守法,就把王振叫來問責。

張后一方面限制內宮干政,一方面倚重忠良賢臣,加上舊臣的協力輔政,朝廷政局一直比較穩定。

明英宗坐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后重病不起。臨終前,她仍以國家為念,召見大臣,詢問政事,直到瞑目逝去。遺詔中,張后勉勵大臣輔英宗,施行仁政,治國安民。

據推算,張后享壽應在七十以上。英宗尊諡她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與仁宗合葬於獻陵,附祭於太廟。

張后駕崩後,王振肆無忌憚,擅權亂政,大明朝初年的黃金時代也徹底結束了。

由一個民間女子到世子妃、太子妃,再到母儀天下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張氏歷經了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期間有多次臨朝聽政的機會,但她始終謹守婦道,安於內宮,輔佐丈夫與兒子、孫子治國安邦,建功立業。

男子稟乾之剛,女子配坤之順,張氏以其坤德稱賢后,所以後世稱張氏為「女中堯舜」。@*

參考文獻:

《明史》
明末清初 傅維麟《明書》
清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
明 呂毖《明朝小史》
《明實錄》

點閱【賢后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焦秉貞《歷朝賢后故事圖冊》之《禁苑種穀》,描繪宋仁宗曹皇后在皇宮裡種植莊稼。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她親自帶著宮女妃嬪,在皇宮裡內種植莊稼,養蠶採桑。在皇宮中四十五年如一日,她恪守傳統道德和「母儀」清規,以一個國母的賢德,為後代江山精心盡力。
  • 清‧焦秉貞《歷朝賢后故事圖》之《女中堯舜》,描繪的正是北宋仁宗高皇后。(公有領域
    一次,御廚用羊乳房和羊羔肉做成了兩道美味,給高太后過生日。沒想到,太后馬上命令將菜撤去,並下旨:以後不得宰羊羔為膳。太后說:「小羔吃乳時,殺母羊取其乳房,羔羊就要斷乳餓死,羔羊幼小,烹食之有傷天道。」
  • 宋哲宗孟皇后像,出自《宋代后半像冊》,北京故宮南熏殿舊藏。背景: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一位被趙宋皇室遺棄的女人,卻以一己之力,使得大宋王朝多延續了153年。
  • 成吉思汗與孛兒帖畫像。(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
    蒙古族世世代代都在歌頌她:「有日月一樣的光明,大海一樣的心胸。」
  • 明成祖朱棣與仁孝徐皇后畫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她有勇有謀,能文能武,攻城時披鎧甲迎戰,盛世時著書立說。她薨逝後,皇帝追思不已,終身不再立后。
  • 大明孝慈高皇后馬氏畫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朱元璋在陣前受傷,她背起傷重的丈夫就跑,仗著有雙大腳,逃出了生死劫。朱元璋一生中誰的話都不聽,獨對她言聽計從。
  • 談起歷史上的賢后,許多人都會聯想到唐太宗的長孫皇后,明太祖的馬皇后,而魏武帝曹操的妻子卞后卻鮮有人提及。或許是因為《三國演義》中的奸雄形象太深入人心,讓曹操及家人蒙受了許多不白之冤。但只要我們翻看歷史就不難發現,卞后的賢德和遠見足以比肩歷代[ascii]著[/ascii]名的賢后。
  • 西晉的華麗深宮內,住著一位特殊的皇妃。她既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傾國的容貌,反而姿陋無寵,體弱多病。但她憑藉獨一無二的才德,位居眾妃嬪之首,深受宫人禮敬。當三千佳麗湮沒於歷史洪流,人們卻記住了她美好的姓名。
  • 日本人為何對楊貴妃情有獨鍾?貴妃墓中葬的是誰?山口百惠原來姓楊,她真的是楊貴妃的後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