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茶道】【璀璨中華文化】

唐宋明茶道留給今人什麼文化財產與影響?

作者:允嘉徽
唐宋明三代的茶道各有什麼特色?留給現代茶道什麼影響?(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87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

今天多數的人熟悉的泡茶法,和千年前的唐、宋茶道是大不相同的。茶道曾經走過了唐的興盛、宋的鼎盛,入了明代又開新局。這些歷史歷程留給今人什麼文化財產和影響呢?

唐代茶道脫藥入飲 闡揚君子之德

陸羽在《茶經》中教人做茶的方法,使得茶脫離了「藥」的範疇而成為飲物,茶道大興,陸羽教人煮茶的方法成了唐朝茶道的經典。陸羽說前人做茶的習俗,「或用蔥、姜(薑)、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這種作法比較像煮中藥,陸羽以實作實驗改變了作法。當時飲茶的時尚盛行在文人雅士、僧侶和宮廷之間,也傳到了域外。那麼,唐代的茶道給後人開示了什麼修養身心的境界呢?

幾千年來,茶香清遠長伴人心。(Shutterstock)

讓我們搭配一首寶詩來追索唐人品茶的程序、情境、趣味、功效,以及做茶的茶具和飲茶的茶器,請看元稹的寶塔《茶》詩——《茶.一言至七言詩》︰

 
香葉 嫩芽
慕詩客 愛僧家
碾雕白玉 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 椀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 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 將知醉後豈堪誇

這寶塔《茶》詩展現的情境就是一場唐人精神美學的藝術饗宴,從準備茶葉末(今用茶葉)、茶水和用具開始,到煎茶、賞茶,洗盡身心的疲倦。《茶》詩吟:「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椀轉麴塵花」,具體表現了唐茶的做法。首先拿出嫩芽香葉做成的茶餅來,先炙一炙,提升香氣。然後用茶碾把茶餅碾成茶葉末,再以上等的絲絹紗羅篩分出茶末,等下鍋煮茶。

《茶經》中記載的煮茶之器大大小小就有二十四種,包括:風爐、炭、竹筴、茶碾、鍑、茶碗,鹽罐子等等這些用具,缺一不可。當時用來煮茶的大口釜稱為「鍑」,在風爐上擺上開始煮熱水。煮茶要講究水的熱度,掌握茶葉投入的時點。當水底升起魚目般大小的水泡時稱「初沸」,此時在水中加鹽調味。很快地,水泡轉成連珠般的湧泉冒起時,就是二沸了,這時要先取出一瓠瓢之水擺一旁備用。

圖左的茶鍑中正在煮茶,茶童準備著茶盞等著分茶待客。圖為唐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台灣  故宮博物院提供)

抓住二沸的時點,拿起竹筴從熱水中心快速攪動出漩渦,另一手將茶末從漩渦中心頃入,看它狀若飛馬奔騰,飛沫濺出時,快速倒入那瓢備用水止沸,然後略等一瞬,見到茶湯出「黃蕊色」,速速把茶湯舀起,這時間很短,務必在水三沸之前完成。陸羽說三沸的茶湯就過老了,沫也被煮掉了,茶湯也不美,茶味也不對,那時的茶湯就像溝渠間的棄水了。煮茶的每一瞬間都可能是成敗的關鍵。

從本圖–南宋 劉松年《攆茶圖》中,能見到許多陸羽茶道的實做方法。(台灣  故宮博物院提供)

煮好茶了,接著就是夢寐以求的賞茶、品茶時間了。茶湯表面有浮沫,厚的叫「餑」,薄沫叫「沫」,輕沫稱「花」,都是「茶之華」,就是《茶》詩中的「麴塵花」。手捧著茶碗不急著喝,先轉它一轉,如《茶》詩說的「碗轉麴塵花」,作什麼用呢?賞一賞茶碗中的茶沫在掌中溫潤轉動時形成的聚散變化之美,這是天馬行空的想像與心領神會的趣味,飲茶特有的一種精神境界。

《茶》詩中碾茶用白玉碾,彰顯茶內在冰清玉潔的君子之德,茶汁的「黃蕊色」代表中華文化正色、正道,讚美歷經焰火煎煮考驗的好品德!這是唐代茶道讚頌的道德精神境界。

「黃蕊色」茶汁代表中華文化正色、正道。(Shutterstock)

宋代點茶講究藝術極致

從唐入宋,中華茶道更見盛行,成了全民文化。宋代飲茶方法的標竿是「點茶」。 「點茶」把飲茶美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還遠傳日本,成了抹茶的源頭。宋徽宗《大觀茶論》對於怎樣製出好茶,怎樣品鑑好茶,怎樣「點」出好茶,都有精闢的指導和見解。完成一盞好茶,點水入盞七次,稱為「七點」,次次掌握的要點都不同,當時尤其注重使用茶筅擊拂的功夫,以及注水點湯的速度、力度與點湯數量要能契合,才能臻於善境。宋代「點茶」的技藝已經出神入化了。若問怎樣出神入化,大概可從咖啡的拉花去想像一二吧。

宋朝點茶運用茶筅加上注水點湯功夫的良好契合,加強了湯花的藝術表現。茶筅(前方)目前仍然是日式抹茶的必備用具。(Shutterstock)

大略來說點茶的程序,先溫茶盞,再投放入茶末二錢,從茶末周圍繞圈注入少許的水,這時不讓水浸茶。然後「調膏」,手握住茶筅用力擊拂,將茶末和水調合成融膠一般的濃茶膏。如果擊拂無力或是加入過多的水,茶就不能發立,必須使得茶、水完好浸透交融,有個專詞叫「一發點」。接著再注入茶湯(沸過的熱水),前後共點湯七次,直到第七次,會看到茶盞中「乳霧」洶湧而起,「茶花」咬盞周旋不動,一盞茶出塵如雪濤,色、香、味俱全的點茶完成了。

北宋點茶的文化中最知名的神器——建盞。本盞是黑釉底的「兔毫盞」(全高6.5公分,口徑11.5公分)。(台灣 故宮博物院提供)

點茶本是出自唐代「茗戰」。在唐代貢茶區為了品評選茶,發展出「茗戰」、「鬥茶」,比評誰家的茶好。到了宋代,點茶的藝術技巧隨著雅士、僧人穿越山林,又隨著茶擔主人跨足市井街道,成了一種全民的玩藝趣味,也點燃了一種生活美學和遊藝的氛圍。

范仲淹的詩描寫鬥茶:「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鬥餘味兮輕醍醐,鬥餘香兮薄蘭芷」,真是美不勝收的一杯佳茗。

宋 劉松年鬥茶圖 (台灣 故宮博物院提供)

明代茶道精備 煎泡啜飲開新法

茶道走過了唐的興盛、宋的鼎盛,入了明代也步入精備的境地。明代在飲茶法怎樣開新局?

明代從團茶(餅茶)走向散茶(茶芽),創新了瀹茶法(瀹,音同月;意為煮、泡),以一煎一泡開新局,自然簡潔的茶道風尚一直流傳至今世。茶具藝術化也在明代萌興,手工紫砂壺成了一代茶壺的代言。同時明代文人雅士對飲茶空間的氛圍非常講究,在書齋旁別設飲茶茶寮,茶道走入明人生活四藝(焚香、茶道、掛畫、插花)之中,成了薰陶性靈的一藝。

明太祖下令以茶芽散茶上貢代替勞民費工的團茶,從此得自然之精華的芽茶成中華茶道主流,這一來使得明茶與唐、宋茶道大相徑庭。明代時行炒茶法,茶工在清晨採得新鮮茶芽「旋摘旋焙,香色俱全」,以炒香為主;唐宋行蒸茶碾茶法,以蒸碾為工。明代飲茶的方法以簡易繁,散茶可煎茶、泡茶,人們以茶會友時就更加便利了。

煎茶法

《茶考》說明代的茶道以蘇州的煎茶拔得頭籌,而杭州的撮泡法也別開生面,受到普羅大眾的愛好。

煎茶是將茶葉放入磁(瓷)瓶稍微火煎,酌量火候,見水如蟹眼數沸,色如淡金黃色,這時茶香清馥,飲用最佳,若茶汁水轉赤就過火了。煎茶純飲茶汁,不配茶果點心,「知味而雅致」。明代中期以後隨著紫砂壺出世,以陶壺取代磁瓶煎茶,蔚然成風。

明代 王問《煮茶圖卷》(局部)呈現了當時煎茶的許多細節,茶器、水缸、水瓢、茶壺、竹爐和煎茶的紫砂提梁壺都出現在畫中。(台灣  故宮博物院提供)

泡茶法

《張伯淵茶錄》敘述蘇州和江浙地區另一種泡茶法,茶葉不入磁瓶火煎,只要泡飲。先備潔淨乾燥的茶具,取小量沸過的熱開水(熟湯)注壺中熱壺,蕩去壺中冷溼氣之後,把水傾出,然後投入茶葉注水沖泡。這種方法成了今天最常見的泡茶法。

投茶注水之後,要等多久?《茶疏》教人以「呼吸」來斟酌時間。第一次壺中注入熱湯,隨手投入茶葉,蓋上蓋子等「三次呼吸」後,就把茶汁傾入茶盂內,然後再將茶汁重投入壺內。這是為了「動蕩香韻,兼色不沉滯」。同時又數「三次呼吸」,就倒出茶汁分茶供飲。這樣泡出來的茶汁「乳嫩清滑」,而且茶香馥郁。

明代紫砂壺一出,成了好茶的絕配。圖為靜觀樓主收藏的紫砂壺。(余鋼/大紀元)

撮泡法

明代杭州地方流行撮泡的飲茶法。撮泡法簡便,不用茶壺,適合一人飲。茶杯內投放茶葉後,直接將熱湯點注入茶杯,蓋上蓋子悶一下即可。喝茶的同時配茶果點心享用。一人一杯的撮泡茶配上茶果,雖然清雅之士不愛,但也成了普羅大眾的選擇之一。

明代精備的茶文化仍然讓今人津津樂道,影響今人的飲茶方式最為深遠。

撮泡法簡便,不用茶壺,用茶杯即可泡茶。(Shutterstock)

【茶語】
陸羽將茶脫藥入飲,大興茶道,唐人並以茶闡揚君子之德;宋人鬥茶點茶,飲茶的文化遊戲在社會上鼎沸,對於茶藝的追求也達到極致;明代的茶道精備,煎泡啜飲開新法,茶配上茶果也在此時形成,對現代人影響深遠。然而,無論什麼時代,在茶水間,浮名虛利盪開去,明心見性清澄來,都是愛茶人所樂潛其中的返本歸真之道。

參考資料:
陸羽《茶經》、宋徽宗《大觀茶論》、《明史.志第五十六食貨四》、(明)陳師 《茶考》、(明)張源《張伯淵茶錄》、(明)許次紓《茶疏》、(明)屠隆《茶說.序》

@*#

——看更多【中華茶道

責任編輯:王愉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白髮滄浪上,全忘是與非。」在水邊隱居的高人,經常親近自然,日常活動都能保持心態純淨。徐明義畫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義 提供)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 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原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稱《玉川泉歌》)道出了飲茶的層次達到空前清虛之境,不僅代代傳誦,還流傳到東瀛日本影響日本的茶道,盧仝的「茶仙」之名也在茶史上千古留名。盧仝的《七碗茶歌》成為茶和茶詩文化的代表經典,不僅拓展了茶世界達到天仙的境界,更豐碩了中華文化藝術的內涵與高度,同時肯定了生命精神境界昇華的可貴。
  •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間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無需茶席的佈置、無需服飾的搭配、無需佐以什麼音樂。茶的沖泡與供奉已表現了看得到的美感與境界,茶的品飲已表現了看不到的香、味與茶性的美感與境界。
  • 茶人除了要具備茶學的基本功底,對繪畫、音樂、舞蹈、戲劇、文學、宗教、哲學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養,尤其是抽象藝術,這樣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環境成一件新的藝術作品,並從中創作出讓自己與參與者都能享用的茶湯境界與茶道氛圍。
  •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陸羽之《歌》展現了什麼生命之道?陸羽一生中探索學問、窮究事理如何實踐「精行儉德」的茶精神?才子耿湋讚美陸羽「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陸羽一生興趣閑雅著作許多種類的書,為何只留下一本《茶經》?
  • 拈花微笑,喝茶悟道。酒越喝越糊塗,茶越喝越清醒。品至清至潔的茶,悟至靈至靜的心。
  • 今年中秋節來得晚,賞月吃月餅、品「白露茶」,且把茶甌當酒杯,把盞醉歸樓前月,正是時候。 有品茶行家說:「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白露茶在唐代就有名聲。以茶比人生,秋白露是少年、青年、壯年或老年?秋茶雖然謙沖醇厚淡永,但是飲秋茶也不是百無禁忌,怎麼飲得健康又詩意?
  • 告訴你喝好茶不能不知道的「茶事」!茶中至寶--明前茶、火前茶、騎火茶、社前茶,爭春氣,天造地蘊「黃金芽」。不管是遊方雲僧或是白衣凡俗,不管是宮廷內殿或是草巷花弄,春來人間四月天,最是品茶好時節!半是好茶半好友,玉盅泥杯皆得黃金液。
  • 聽武夷山的茶農說,現在很多茶農為了茶葉的生長,普遍都給茶葉施有機肥料。其實,我們的老祖宗在三千多年前就說出了解決這類問題的根本方法,《周禮‧秋官司寇‧柞氏》:「夏日至,令刊陽木而火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