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工艺与公益的交会 林烟朝、徐秀云的人生故事

工艺与公益的交会 ,台中林烟朝、林秀云的工艺之路。(林烟朝提供)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5年10月02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中报导)在台中南屯,一对夫妻以双手将土地的温度与社会的善意,揉进茶壶与传统狮头之中。林烟朝,原本是一位印刷业者,年轻时醉心于收藏茶壶,直至近四十岁才真正走上陶艺之路。他回忆,当初学陶艺的念头并不宏大,只是想拉些小盆栽。后来因缘际会,开始尝试制作茶壶,从购买拉胚机、自学摸索,到失败无数次,他一步步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林烟朝的陶艺并不依赖现成陶土,而是取自在地:南屯古厝的土与大肚山的红土。这些土经他筛选、炮制,再透过独特“破坏土的组织”技法,在拉胚时自然形成龟裂的肌理。他为此申请专利,创造了“南屯烧”与“大肚红”的风格。茶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融入香灰的“平安壶”,既是艺术品,也承载着宗教信仰与文化记忆。

林烟朝,原本是一位印刷业者,年轻时醉心于收藏茶壶,直至近四十岁才真正走上陶艺之路。(廖俪芬/大纪元)

技艺传承 狮头的坚持除了陶壶,林烟朝另一个重要身份是“无形文化资产保存者”。他自小爱看舞狮,对狮头充满好奇。从竹编起手,到纸浆、纸糊,再到彩绘,他四处拜师求艺:竹编师傅李荣烈、造纸专家洪敏麟、胡新虎老师……一步步磨练技法。为了掌握狮子的神态,他走访全台武馆与狮阵,观察比赛中的气势,将所见所学融入创作。传统狮头颜料遇雨易褪色,他尝试多次失败后,最后改用压克力颜料,解决了耐久与鲜艳度的问题。不同于一般仅复制传统样式,他甚至创造了“五行狮”,将金木水火土的概念融入造型与色彩,赋予作品更深的文化意涵。

从工艺到公益 以壶行善陶壶对林烟朝而言,不只是艺术,更是助人的媒介。2019年,他开始透过陶壶义卖筹措善款。五年间,义卖累积超过三四百万元,捐赠四台复康巴士给台中市政府,也协助大甲镇澜宫、慈善团体筹募资金。疫情期间,他更投入制作“百壶计划”,短短数日内,一百把茶壶全数售罄,义卖金额足以购置多台复康巴士。今年,他与太太徐秀云共同捐赠50部轮椅给彰化秀传医院。林烟朝说,自己长期在该院接受检查,感受到医护的专业与温暖,因此决定以陶艺义卖回馈。他希望这批轮椅能改善病患的就医体验,让更多人感受到便利与尊严。

伴侣同行 雕刻的细腻徐秀云则以雕刻见长,她的茶壶上常见花鸟纹饰,细致如浮雕,采用阴刻和阳刻的技法,让作品更加吸睛。她将对生活的观察化为刀下的纹理,与丈夫的“龟裂肌理”形成一动一静的对话。两人同桌创作,作品各具风格,却又在精神上相互呼应。夫妻俩不追求商业规模,而是将工艺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徐秀云笑言:“我们的作品大多不是为了卖,而是为了送。”这份态度,也让他们的陶艺作品带有一种纯粹的温度。

人生转折 黑白与彩色林烟朝坦言,年轻时生活繁华,应酬不断,但心灵却逐渐空虚。学习陶艺与狮头后,他的世界“从黑白变成彩色”。拉胚、修胚、彩绘、雕刻,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专注,他在其中找到生活的寄托,也找回单纯的快乐。为了不再应酬,选在晚上七点到九点把游泳学会,他虽然淡淡的说这段小插曲,一旁的太太肯定的回答说:“他当年的决心,真的很了不起,整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能透过陶艺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喜乐。”林烟朝说。艺术于他,不只是创作,更是修行,一种回馈社会、丰富生命的方式。

工艺家的公益路林烟朝与徐秀云的故事,是一段将艺术融入生活、将生活升华为公益的旅程。从故乡大肚山上挖出的红土,到舞狮中震撼人心的狮头,他们的作品蕴含在地文化与个人情感;而从一次次义卖到大规模的捐赠,他们让艺术跨越了展览与收藏,成为社会温暖的力量。在这对夫妻的身上,我们看见工艺与公益的交会。茶壶不只是茶壶,狮头不只是狮头,它们承载着文化、信仰与善念。最终,他们用作品写下的,不仅是艺术篇章,更是一段生命与社会共生的故事。

责任编辑:郑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