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着名的故事:大医学家华佗建议为长年头痛的魏王曹操做“开颅手术”。曹操一听吓坏了,说:“脑袋怎么可以砍呢?”他怀疑华佗意在害他,下令将华佗关入大牢。曹操犯病再找华佗,华佗已死在狱中。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
华佗被后世誉为神医、“外科鼻祖”。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手术和麻醉术着称。他发明了一种麻药叫“麻沸散”,可以让病人全身麻醉,然后割开病人腹背、切除病灶、缝合上药。病人术后大多四五天伤口愈合,一个月整体复原。
麻沸散的配方虽然已经失传,但是古籍中记载了类似的麻药,通常包括一些有毒的药材,例如麻黄、生半夏,可以麻痹末梢神经。在手术完成后,给病人服下具有解毒作用的甘草汤,就可以让病人恢复知觉。
《三国志·方技传》记载,某日,华佗正驱车赶路,见路旁一人正痛苦地呻吟,他的家人正想用马车载他去就医。华佗心中不忍,就停下车过去察看。此人因为咽喉阻塞,想吃东西却吞不下去,情状痛苦不堪。华佗随即跟他说:“前面路边卖饼的人家有卖醋,你买三升喝下,病就好了。”他的家人当即照做,病人立刻吐出了一条虫,症状全消。
可惜,医术如此高超的华佗终究冤死狱中;曹操也因过度猜忌而错失治疗良机,最终病重而亡。疑心害命,此番结局令人唏嘘。
扁鹊的“六不治”
在华佗之前600年,名医扁鹊就说过,有六种病人是无法治愈的。
第一种就是骄傲自大,听不进医生建议的人,特别是如曹操一般的“VIP”(very important person)。
第二种人视钱财重于生命,总怀疑“这个医生是不是要赚我的钱”,最后拖到病入膏肓。
第三种人不遵医嘱,这在现代社会特别常见,他们穿着、饮食、起居不当,该忌口却暴饮暴食,该休息却熬夜操劳。
第四种人病情太重,能量和脏腑功能完全紊乱。
第五种人过于虚弱,已经无力承受药物。
第六种人迷信巫术、偏方,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迷信一些所谓“万能”的尖端科技,而忽视请医生调理体质,对症下药。
这六种人就算是碰到真正厉害的医生也无法治好。“六不治”强调了在疾病治疗中,患者的行为态度、生活习惯、身体状况以及对医学的信任度都至关重要。
屡次拒绝神医的病人
西汉着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这件事:扁鹊路过齐国,第一次见桓候就说:“君有病,目前处在表皮,不治的话,恐怕会加重。”桓候说:“寡人没病。”等扁鹊走了,桓候对手下人说:“医生就知道赚钱,还想给没病的人治病。”
过了五天,扁鹊又见面说:“您的病已发展到了血脉,不治会加重。”桓候说:“寡人没病。”
又过了五天,扁鹊又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不治的话会加重。”桓候这次没说话,但还是很不高兴。
又过了五天,扁鹊又见到了桓候。这一次,扁鹊什么也没说,扭头就走了。
桓候派人问扁鹊,扁鹊答道:“现在病已入骨髓,神仙也治不好他的病了。”
又过了五天,桓候出现了病征,派人找扁鹊,扁鹊已经走了。桓候不久就死了。
扁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传记记载的古代医学家,被尊为“医祖”。扁鹊曾受“长桑君”传授诊病秘法,能“洞视五脏”,在病情尚未显露之前就能察觉病灶。
扁鹊不仅能洞悉病机,预防于未发,还善于因地制宜,走到哪儿,治疗当地最常见的疾病:邯郸多美女,他就成为邯郸妇科名医;周人尊老人,他就到雒阳成了专治耳聋眼花的老人科医生;因为秦人爱小孩,他又成为咸阳小儿专科的高手。
面对现代生活压力与慢性病,两位古代名医的故事提醒我们,医者能治病,却难医“不自救之人”。医术再高明,也需要患者愿意配合、改变生活,才能产生疗效。
责任编辑:张晓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