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手机的古代小孩都玩些什么?

作者:新竹
《升平乐事图‧鹅灯踢毽》。(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211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如果说有什么问题困扰着现在的家长,那么手机游戏成瘾一定排在首位。许多家长想帮孩子戒网瘾,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实施。那么,在没有手机的古代,儿童都玩些什么呢?又有哪些玩具仍然适合我们现代的小朋友呢?

鲁班锁(孔明锁)

鲁班锁,也叫孔明锁,民间还有“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叫法,它是脱胎于中国古代房屋榫卯结构的一种益智玩具。早年木工师傅授徒时,就是让徒弟练习制作鲁班锁来提升手艺的。

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图片取自北宋著名建筑师李诫《营造法式》。(公有领域)

那么何为卯榫呢?它是两个木制构件之间采用一种凹凸处理的连接结构,凹进部分叫卯,凸出部分叫榫。其特点是不需要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原理就可以将物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鲁班锁根据榫卯相互契合的原理,一榫一卯,一凸一凹,六根木头吻合而成。它每根条棍在不同的位置雕刻凹槽,将所有条棍组合好后,再将一根 “锁棍”完整地插进结构中,便可使其稳定不散,是一种非常精妙的卯榫结构。

组合成功的鲁班锁会成为一个稳定的结构体,玩家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才能成功拆卸,否则不会散开,是有相当难度的玩具。它不仅锻炼孩子的智力,还通过触摸、观察让孩子从感官上建立起立体几何、数学、物体结构等概念。

顺带一提的是,现在年轻人中流行的解谜类的玩具(puzzle),很多玩具的内部构造都和鲁班锁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年轻人中流行的解谜类的玩具(puzzle),很多玩具的内部构造都和鲁班锁有异曲同工之妙。(Shutterstock)

踢毽子

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像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毽子的组成很简单,为毽铊和毽羽两部分,毽铊多用铅、锡或几片铜钱,而毽羽则多用鸡羽,制作起来非常方便,因此也有利于这项运动的传播,甚至成为一些地区过年过节的“岁时”活动。

踢毽子的方法很多,“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抛之名色”(《燕京岁时记》)。踢毽子可以边跑边踢,除了用脚踢,还可以使用膝盖、腹部、头部玩出各种花式。

踢毽子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多人踢时,互相传递时可以踢出各花式,好不热闹。

由于踢毽子花样繁多,可难可易,不但孩子们喜欢,也常常受到女性的欢迎。清代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的《踢毽儿》:“青泉万选雉朝飞,闲蹴鸾靴趁短衣。忘却玉弓相笑倦,攒花日夕未曾归(数人更翻踢之,名曰攒花)。”女孩们踢着、嬉笑着,玩得痛快了,索性脱掉外套。一直踢到夕阳西下,女孩们都笑倦了,还留恋于踢毽子的欢乐之中。

踢毽子既锻炼了身体,又能从中获得十足的乐趣,因此能根植民间,延续千年不衰。

踢毽子既锻炼了身体,又能从中获得十足的乐趣,因此能根植民间,延续千年不衰。(Shutterstock)

七巧板

七巧板也称“七巧图”,北宋黄长睿所著的《燕几图》记载,他设计了一套可以自由拼摆的桌几,可根据宴席上来客的数量随意摆放拼接,称为“燕几”。经过唐元的发展,到了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养拙居士”写成《七巧图》一书刊行后,其形制乃成定式,即大三角形两块、小三角形两块、中三角形和正方形、菱形中一块,合成一个正方形或一个长宽二比一的长方形。

图片取自宋朝《燕几图》。(公有领域)

七巧板看似简单却设计精妙,变化无穷,而且玩法各异。通常来说,七巧板有4种主要的玩法:

1. 个人创造,玩家随意创造自己喜爱的图像,可以是花鸟鱼虫,也可以是建筑景观,这也是七巧板最普遍的玩法。
2. 据影列形,玩家根据已知的图形,拼出一种或几种排列方式,非常考验创作能力。
3. 按图拼形,玩家必须通过已知的图形拼成该图案。这种玩法可以一人玩,也可以多人同时比赛拼图的速度。
4. 数理探究,玩家利用七巧板来证明数理问题,参照不同的排列组合进行拼接,形成千变万化的图形。这种是比较高阶的玩法。

七巧板可以提高孩子的形状概念及视觉的分辨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和记忆力,完全可以作为电子游戏的替代品。

清朝嘉庆年间清朝嘉庆年间出版的《七巧图合璧》插图。(公有领域)
七巧板可以提高孩子的形状概念及视觉的分辨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和记忆力,完全可以作为电子游戏的替代品。(Shutterstock)

结语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古代的孩子也是一样的,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风筝、捻转、陀螺、风车、竹马等各式各样的古代玩具。如何寓教于“乐”,选择适合孩子的玩具,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提升智力、体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又不沉迷其中,或许是当下家长们帮孩子远离电子产品的一种可行的途径吧。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朱熹注解本章: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 明朝张居正说:此可见取人者,固不可以无过而苛求,亦不可以有过而轻弃也。是道也,在人君尤所当知,盖人材识有短长,气质有纯驳。自非上圣大贤,孰能无过,顾其立心何如耳。
  • 笑话人人爱,古人和今人说的笑话可有合拍之处,或是笑点异曲同工?一起来看一则出自东汉邯郸淳《笑林》的古代笑话:谁杀了陈佗?
  • 此章孔子深叹世人不知所以为仁之方。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恶。己心真能好仁恶不仁,则当其好恶之一顷,而此心已达于仁矣,焉有力不足之患?常人虽知重仁道,而多自诿为力不足,此乃误为仁道在外.不知即在己心之好恶。
  • 幽默风趣今人爱,古人也爱。以下是近两千年前的笑话,出于邯郸淳(约132—221,东汉末到三国时代)编辑的《笑林》。古人的笑谈说了些什么?晶莹闪亮的光彩是什么呢?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