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布鲁克林,海风吹拂的街巷中,来自欧亚大陆的移民,用各自的家乡美食与语言,编织出一幅幅“他乡亦故乡”的生活图景。
在纽约最南部,有一片海风吹拂的社区,这里有华人熟悉的第八大道,有俄罗斯境外最大的俄语书店,有让人穿越东欧的波兰小镇,还有中东独特的香料与美食⋯⋯这里的小店不像曼哈顿的精致新潮,更像是记忆中童年家乡的样子,只不过这思绪来自天南海北。今天让我们走近布鲁克林南部这片多元的移民社区,追溯一个世纪前的风云变幻。


寻觅味蕾中的家乡记忆
记得第一次来到八大道唐人街时,传统的手写体招幌、熙熙攘攘的海货摊贩让我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八大道的华人社区最早源于曼哈顿中国城的人口外溢,后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量的福建移民涌入形成了大规模的华人聚居区,不过在北方长大的我,听到这里的中文还没有英语听得明白。中餐南北方的饮食文化也差异很大,福州餐馆中有丰富的海味,鲜香而滋补,但似乎并不是我记忆中的味道。

直到有一次,我走进了一家附近的中亚餐厅Tandir Rokhat,大块的羊肉与咸香的炒饭一下把我拉回了童年中放学后去过的那个清真小馆,并不复杂的菜单却总能聚来一波熟客,在工作或学习了一天后,来吃上一顿令人安心的饭菜,这就是我记忆中的烟火气。


他乡起炊烟
这家乌兹别克小馆的服务小哥与食客说着他们家乡的语言,柜台上摆着刚出锅的烤包子Samsa,圆鼓鼓的酥皮里装着热腾腾的羊肉,展柜中还有特色的拿破仑蛋糕和各式凉菜,整个店里都被食物的香气充满。我尝试了这里的招牌手抓饭Plov,大块的羊肉与香甜的胡萝卜、颗粒饱满的米饭搭配在一起,鹰嘴豆与果干丰富了口感与咀嚼的层次。值得一试的还有一款玫红色果汁Kompot,味道有种自然的甘甜,清爽解腻。
原来早在唐代,中亚的饮食文化便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地区,开放包容的大唐给四方文化提供了交流与融合的平台,因此我的记忆才会与这遥远的味道突然契合。远行的商贾携带家乡的风味在沿途播种着来自远方的文化,常年客居他乡的人便可以跟随着味蕾中的记忆系上乡土的根脉。原来“家乡”并不仅是一个区域概念,更是一种记忆与情感的寄托。

为自由远赴他乡
不仅是亚洲人,东欧的移民也是布鲁克林南部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波兰、俄罗斯社区的早期移民多是战争时期的避难者。二战后,布鲁克林作为纽约重要港口,收容了大量来自苏联或东欧共产国家的政治难民,他们对“自由”有深切的追求。早期移民建立了大量教堂、书店等传播反抗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聚集区。

这里的社区内会定期组织“被镇压事件”的纪念活动,例如1956年,匈牙利爆发大规模民众起义,试图摆脱苏联控制。最终被苏联坦克血腥镇压,上千人死亡,数十万人流亡海外。匈牙利裔教堂每年10月23日举办纪念活动。在Greenpoint,不少二代移民家庭仍保留祖辈革命期间的照片、剪报、诗歌。 此外,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俄罗斯境外最大的俄文书店——圣彼得堡书店(St. Petersburg Bookstore)。里面包含了儿童绘本、小说、杂志等许多刊物。“小敖德萨”(Little Odessa),因为容纳了许多来自乌克兰港口城市敖德的新移民因而得名。
布鲁克林既是这些政治受害者“自由的彼岸”,又是他们连结乡土文化的“新故乡”。在这里,来自故乡的语言、文化和精神记忆得以延续和传承。曾经的民族伤痕在岁月中结痂,在适应中孕育出新的文明。希望你在这片缤纷的文化沃土中可以探寻与自己生长根系相连接的部分。◇
责任编辑: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