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多繁华富庶就有多雍容风雅,不必说“四大发明”独占三项, “唐宋八大家”占了六家,李清照的“漱玉词” 婉转千古,但只“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仁宗一朝就群星璀璨,范仲淹、富弼、韩琦、包拯、欧阳修、文彦博……耳熟能详,家喻户晓。
宋真宗推广了从越南占城引进的良种稻,粮食产量倍增。就算北方歉收,还有江南这个大粮仓啊!“苏湖熟,天下足”,只要苏州、湖州粮食丰收,全国都不愁吃的。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指南针被广泛应用于航海,大宋海船行驶在“海上丝绸之路”,莹润典雅的宋瓷远销日本、高丽、南洋、印度、阿拉伯、埃及等地。
手工业、矿冶业、雕板印刷和造纸业迅猛发展,商业尤为发达,工商税超过了农业税,还出现了便于交易的纸币——交子。10万户以上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都市经济刺激着百业兴旺。东京汴梁店铺林立,茶肆酒楼,生意兴隆。说书小唱,喜闻乐见,演戏杂耍,热闹非凡。夜市有水晶角儿、鳝鱼包子、蟹酿橙、蜜煎果子等各种美食,象征连生贵子的持莲小童玉雕大受欢迎,北宋后期人口超过盛唐,达1亿以上。
宋朝崇文抑武,优待并重用士大夫,不仅完善了科举制度,而且大幅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除了开国之初,从宰相到地方官绝大多数是科举出身。19岁就金榜题名的寇准可谓天之骄子,而刻苦攻读的范仲淹则是寒门学子的楷模。就是在小乡村,也能听到幼童们朗朗地背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朝野都非常重视教育,官办学校和私立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兴旺,名流学者讲课,使得新儒学——理学得以广泛传播。
难得可贵的是,“太祖誓碑”上“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较为宽松的政治生态不仅有益于人才自由的发展,还蓬勃兴起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他们对政治、文化、风尚都有着自觉的使命担当,在朝堂、州县甚至贬谪之地均贡献良多,影响力日益壮大。
踏青赏花、端午竞渡、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献履……从北宋《文昌杂录》等史料来看,一年内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节假日,连皇帝、太后生日、换季时置办衣服都放假,堪称史上假期最多的朝代。

掩卷小憩,踏雪寻梅。抚琴弈棋,带雨种竹,诗酒唱和……悠闲最是清心乐,人间有味是清欢。无论顺逆,在游于艺的闲情逸致中创造佳作的古人,是多么棒的生活艺术家!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并非只是文人爱好,已经普及到装点店面的酒楼茶肆,饮茶、簪花、插花也融入平民百姓的生活日常。书卷气与烟火气互渗互融,就像雅俗共赏的宋词。而最能体现宋代审美韵味的是宋瓷,温润素静,清雅简约,含蓄隽永。
那样底蕴深厚的文化氛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世代的传承与创新,在沉潜专注中精益求精……靖康之变,北宋骤亡。北方瓷窑多于战乱逃亡中毁弃,名冠宋瓷之首的御用汝窑瓷器技艺失传。幸存下来寥若晨星的汝瓷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那“雨过天青”的宋风汝韵,是千年仰望且难以仿制的绝美。
是非功过 东封西祀
澶渊之盟后百年的和平稳定,为北宋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和平不是一味退让,而是靠实力奋战出来的。宋军拚死抵抗、坚守城池,直到辽军打不动,以后不敢轻易南下。睿智沉稳的毕士安、耿忠老将高琼、用床子驽射杀萧挞凛的张瓌、温厚“主和”的宋真宗、坚守谈判底线的曹利用等人功不可没。在恭谨持重的群臣中,寇准的刚直硬气是相当另类、容易得罪人的,但若没有他骂退逃跑派,力谏皇上亲征,那大宋很可能就提前百年南渡了,还有那不超过30万的砍价威慑……他就是非常之人在非常之时来撑这个危局的,晚清重臣曾国藩赞曰:“寇准实宋第一等人,未可厚非。”《推背图》第十七象里也(以像形字谜的方式)预言了立“奇功”的寇相。

(注释:《推背图》第十七象颂曰:“天子亲征乍渡河,欢声百里起讴歌。运筹幸有完全女,奏得奇功在议和。” “完全女”的字谜是“寇”,虽然部分形似并不完全一致,但这种象形设谜是《推背图》字谜文化常用的手法。)
主张迁都南逃的王钦若非常嫉恨寇准,他向宋真宗进谗言说:“澶渊之战,陛下不以为耻,反而认为寇准有功?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春秋》典籍里都认为是一种耻辱。陛下以万乘之尊与外夷立城下之盟,难道还有比这更可耻的吗?” 真宗一脸惊愕,继而阴沉。王钦若接着诋毁道:“赌徒快输时会倾其所有孤注一掷,陛下就是寇准的孤注而已,多么危险啊!”
这些话唤醒了真宗许多的委屈不快,他想起了寇准催促自己亲征的态度和语气。关键是历史将铭记这位强悍宰相的功绩,而他这个九五至尊不仅黯然失色,而且怯懦窝囊。当时他急于签约求和、花钱了事,却留下了澶渊后遗症,那种难言的隐痛失落,被王钦若一语道破并放大,他深受困扰。有了嫌隙,真宗怎么看“颇矜其功”的寇准都不舒服了。景德三年(1006)二月,寇准罢相。
真宗知道武将对澶渊之盟有异议,不仅错失战机,还要输银赠绢“资敌”。其实,宋辽边贸中,大宋早把付出的岁币以三倍的利润赚回来了。真宗在意的是大宋折损的名分和负面评价对皇权的影响。他郁闷纠结不已。

在王钦若、丁谓等人操作下,伪造天书,竞献“祥瑞”,真宗东巡泰山封禅,西至汾阴祭后土,祈祷天地祖神,赐福护佑大宋。从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华夏中原终于从250多年的混乱动荡中迎来了太平盛世,以大规模隆重的典礼“镇服四海、夸示夷狄”,彰显赵宋皇权奉天承运的合法正统性。真宗大赦天下,广建道观,封官赏赐……
这场轰轰烈烈的天书封祀剧频繁上演了十余年,也使国库空虚。宋真宗以后,延续上千年的帝王泰山封禅戛然而止。
将星陨落 武备废弛
1014年,杨延昭去世,让辽军无比忌惮的“六郎将星”陨落,壮志未酬, 抱憾而终。
庆历二年(1042年),宋与西夏三战皆败之际,辽朝屯兵北境,索要关南十县。为避免两面作战,宋仁宗决定以增加岁币(20万)的方式维持和平。前去谈判的大臣富弼对辽兴宗说:“北朝忘章圣皇帝之德乎?澶渊之役,苟如诸将言,北兵无得脱者!” 意思是北朝忘记真宗皇上的大恩大德了吗?澶渊之战,如果先帝听从杨延昭等诸将的建议,兵困马乏的北朝将士一个也逃不出去。辽兴宗不再提割地之事,答应管一管西夏。当年在澶州城下的辽军面临着被围剿的灭顶之灾,这是契丹人都不否认的事实。能议和脱险又获得银绢厚礼,更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喜从天降。
而没抓住战略良机的北宋憋屈地来回打转儿,在得过且过的岁月静好中懈怠,河北禁军和京师禁军“武备皆废”。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辽以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为由,要求重划河东边界,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上书献阵图及收复燕云的方略,还没等到朝廷答复,杨文广即撒手人寰。次年秋,宋臣签订了割地国书。

多少意难平都融汇在《杨家将》的豪壮演义中,在民间传说和后世戏曲评书里,杨家几代前赴后继,七郎八虎闯幽州,寇准也诙谐机智地穿梭其中,萧太后则是凶狠毒辣的大反派……
兵不血刃、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成为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支、分权制衡等策略措施,结束了中晚唐五代以来武将跋扈、兵变频繁的乱局。
宋太宗两次伐辽惨败,折损了宋初以来最精锐的将士,包括被俘绝食而死的杨业。不得不转向守内虚外,把募兵制与防御性国防政策相配合。大量招募灾民饥民、收编强盗和罪犯充军,禁军是“守京师,备征戎”的精兵,厢军则是维护治安以及完成劳役的地方军。武功不济,宋太宗就大兴文治,扩大科举规模,选拔了李沆、寇准等名臣亲信,文官迅速取代武将行使地方职权。
澶渊之盟后,崇文抑武的风气日益浓厚。即使武将率军“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穷漠”,也比不上科考状元备受仰慕、待遇优渥。武将功越高,受到的猜忌排挤越大。屡建奇功的狄青从草根逆袭为主管军政的枢密使,他没有傅药除去入伍时脸上刺的字,为的是让天下那些被视为贱儿(黵面涅臂为号)的士卒知道也有英勇奋战立功的出头天。这位“面涅将军” 在士兵和百姓中威望很高,在文臣当道的朝堂则饱受非议,捕风捉影为哪般?“无他,朝廷疑尔”,遭罢免离京的狄青“疮发而卒”。
想起冠以“莫须有”罪名被冤杀的南宋名将岳飞,大宋对武将的防范压制令人叹为观止。不断更换驻地和将领的更戍法,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避免了武将拥兵自重,也造成部队战斗力直线下滑。北宋中后期逐渐把“以文驭武”的统兵制贯彻到底,文臣不仅妥妥主宰了枢密院,而且是前线征战说一不二的统帅,武将只是听命执行的配角。隔行如隔山,缺乏军事韬略和实战经验的文官,难免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屡吃败仗。曾劝真宗亲临澶州北城的老将高琼怒骂阻止他的文臣:“今敌骑充斥如此,犹责琼无礼,君何不赋一诗退敌邪?” 文武各司其职,不可偏废。矫枉过正走极端,是在自废武功啊!
民谚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除了科举入仕,经商、手工艺、餐饮、娱乐等也是普遍的职业选项,北宋中后期的人才井喷都是文化艺术方面的,将星寥寥,武备废弛。
积弊久 改革败 党争烈
有识之士都看出太平盛世的弊端,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时候,但无论是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还是王安石变法都失败了,北宋由盛转衰的颓势不可逆转,“三冗”的问题更严重了。“三冗”即冗兵、冗官、冗费,是北宋体制的痼疾,在中后期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财政危机。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财政收入超过一亿两的王朝,工商业税源的开拓,使得北宋财用“十倍于汉,五倍于唐”,就是明清鼎盛期也望尘莫及。这么富裕的朝代怎会钱不够用呢?
燕云梦断,强邻环伺,无险可守的开封乃四战之地,不得不在都城驻屯重兵。鉴于隋唐被农民起义推翻的事实,大宋广募灾民为兵,以减少不稳定因素。入伍就相当于终身为兵,不得中途退役,家属可以随营。厢军承担了修路、运输、筑城、造桥等各种杂役,仁宗朝常备军达125万,朝廷直辖的禁军82万。“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北宋中后期与西夏断断续续地交战,几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军费猛增。战力不行,就靠海量人数填充。不管打输打赢,最后都得花钱才消停。朝廷给辽国的岁币、给西夏的岁赐加起来可不少哇!

北宋的高官厚禄和官数冗繁,实为历朝之冠。官、职、差遣分离,分化事权,削减实力,相互牵掣的赵宋官制层层防范着武将文臣的坐大,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位,但这种叠床架屋的设置也导致了机构臃肿、人员庞杂,又深陷繁文缛节中,效率更为低下,俸禄开支却无比巨大。入仕除了科举,还有荐举制、恩荫制等,皇上也会在节日或祭祀期间封官赏赐。
朝廷各种规模的庆典宴饮、宫殿楼阁的修缮……耗资不菲,宗室子孙的日常用度成倍增长,皇亲国戚婚丧嫁娶的奢侈排场也带来了一定的财政负担。另外,赈灾救济费是必不可少的。
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庆历新政的首要内容,淘汰大批碌碌无为或贪腐的官员,提拔务实能干的到重要岗位。限制恩荫补官的泛滥,权贵子弟和亲属必须通过铨试考核方可出官。范仲淹主导的吏治改革触动了盘根错节的官僚贵族利益,反对的声浪此起彼伏,新政仅一年多就夭折了。
王安石变法绕开吏治的雷区,在宋神宗支持下高举富国强兵的大旗,推进了军队建设,熙河开边获得空前大捷,也确实充盈了国库,北宋财政收入峰值就出现在神宗熙宁、元丰年间。但在实施青苗法、募役法的过程中偏差很大,不少地方官为达成指标把负担转嫁到民众身上,“剥民兴利”,“民苦于役”,惨了老百姓!大宋朝堂新旧党争势同水火,造成严重的内耗和撕裂。从王安石变法到司马光废法,对两种极端方式持有异议的苏东坡等人遭到文字狱的迫害、几经贬谪流放,政治生态每况愈下。

金玉外 败絮中 隐患爆 靖康耻
击鼓传花,百年积弊的大宋传到了第八位皇帝徽宗赵佶手里。“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只想画一辈子画的赵佶因哥哥哲宗驾崩又无子嗣而被推上皇位,要践行父亲神宗的遗志有所作为太难了,财政赤字和激烈党争让徽宗心烦意乱,而他兴致盎然的不仅是琴棋书画、茶艺瓷器、蹴鞠打猎,还有大手笔的宫苑营建……
书法精湛的蔡京是宋徽宗的艺术知音,也是他最倚重的能臣权相。蔡京以恢复新法为名大兴党禁,铲除异己。通过盐茶专卖制和金融改革,聚敛丰沛的财力来支撑朝廷费用,满足皇上的各种爱好需求。扩建了延福宫,徽宗还要营造最大的皇家园林——艮岳。蔡京非但没用玉清昭应宫被雷电焚毁的前车之鉴劝诫皇上,还以易经卦辞“丰亨豫大”鼓励徽宗尽情挥霍,天朝上国的天子当有这样的享受和气派。
徽宗怠政,“疏斥正士,狎近奸谀”,重用的都是投其所好、邀宠固位的人。大太监童贯担任枢密使,掌控朝廷军事大权。高俅因踢得一脚好球而官至太尉,在禁军训练上玩了不少热闹的花架子,让徽宗看了十分满意。平时高俅把士兵当作私役,军队经商不务正业。
朝政紊乱,痼疾日久。卖官鬻爵之风盛行,而重赋夺尽百姓之财。为了满足艮岳叠石造景的需要,搜刮天下,大兴“花石纲”(往汴京运送花石的船只,每十船为一纲),为了让运载奇石的船队通过,竟拆毁桥梁,凿坏城郭,民怨沸腾,受花石纲荼毒最深的江浙地区,爆发了方腊起义。
宋徽宗沉迷于艺术和祥瑞中,活在宠臣亲信报喜不报忧的吹捧赞颂里,自我感觉甚好,他一手把书画瓷器艺术推向高峰,一手又引爆了澶渊之盟的隐患雷。联金灭辽后,金军南下,攻陷开封,靖康二年(1127年),太上皇宋徽宗、皇帝宋钦宗、后妃、太子、公主、贵卿、朝臣等三千多人被押上北去的囚车,另掳走宫女、民女一万五千多人到金国做娼妓。京都金银财宝被掠夺一空,收藏的书画珍品惨遭荼毒,艮岳的山水奇景已是满目疮痍,北宋王朝以这样奇耻大辱的方式落了幕。
参考资料:
《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会要辑稿》
(北宋)《文昌杂录》,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林鹄《忧患:边事、党争与北宋政治》
陈峰《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研究》
北宋后期文臣与宦官共同统军体制的流弊(陈 峰)
从金融视角看北宋的灭亡(陈忠海)
余耀华《宋徽宗时代》|蔡京集团的敛财术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