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的记忆

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弗瑞德利希
作者:史多华
《冰海洋》《La Mer de glace》,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 – 1840), 1824作。油画于帆布,huile sur toile, 96 x 129 cm, Kunsthalle, Hambourg.(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66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习惯于祥和宁静田园风光的艺术爱好者,看到这幅弗瑞德利希的这幅“风景画”时,一定感到有些错愕。只见苍白荒凉背景中,一丛破碎的冰片被暴力推挤成尖锐磷峋的小山;在结冰的海平线上显得十分突兀。有人形容,就像一个沉睡海底的巨人苏醒时,撞破表面冰层的景象一般。

这幅《冰海洋》是十九世纪德国浪漫派画家卡斯巴‧大卫‧弗瑞德利希的作品。他年幼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悲剧。他跟着父亲和兄弟到一个结冰的湖面玩耍。结果他脚下的冰层破裂,致使他下沉,眼看就要灭顶,他哥哥情急之下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救他,结果他获救了,而哥哥却永远被冰封湖底。就在那个伤心的童年时期,他又先后失去了母亲和姐姐。

或许是童年悲剧的烙印吧,弗瑞德利希的画中总有挥之不去的感伤。这幅《冰海洋》除了荒凉悲怆,更呈现出大自然力量的残酷和不可抗拒。从裸露出的船只残骸,可知这是艘遇难搁浅的废弃船只,长期在冰洋间受冰面撞击、摩擦、挤压多时而激起这个冰山景象。

这个景象“美”吗?很难这么形容。它不同于过去古典艺术中追求的和谐优雅,但却能引起另一种令人震撼的强烈感受,或许就是当时哲学家康德所说的“崇高(Sublime)”吧。哲学家们认为“美”与“崇高”都是艺术所能对观众激发的感动。美是令人愉悦爱慕的,崇高是经过痛感而升华的。这种“崇高”的力量,我们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如最后的审判);或在贝多芬强大力量的交响曲中也能领略到。

《瓦茨曼山(The Watzmann)》,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 – 1840),1824年作。170 x 133 cm (66,8 x 52,3 inches),油画于帆布。(公有领域)
《易北河砂岩山脉的岩石景观(Rocky Landscape in the Elbe Sandstone Mountains)》,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822和1823之间。(公有领域)

浪漫主义艺术崇尚表现人类的强烈情感,不避讳残酷、悲情、甚至恐怖的内容,在十九世纪初期绘画、文学和音乐上似乎都有同样趋势;与追求理想美的新古典主义形成一股时而抗衡时而互补的势力。历经革命的法国浪漫派画家的偏好表现历史悲剧,而与文学紧密相连的德国浪漫主义者则钟情于表现大自然浩瀚、雄伟;载育万物的包容却又蕴藏危险、深不可测的力量。

《吕根岛的白垩岩(Kreidefelsen auf Rügen)》,弗瑞德利希1818年作。(公有领域)
画家于1800年作的自画像。(Caspar David Friedrich, Autoportrait, 1800, pierre noire, 42 x 27 cm, Galerie nationale du Danemark, Copenhague)(公有领域)

弗瑞德利希是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他的风景中流露出强烈的个人情感,梦想与内心折磨。偶有点缀画面的人物,多以背影出现,仿佛在邀请观众跟他进入一个神秘的境域,超脱了尘俗(也可能是逃避了现实),也在艺术创造的“自然”中得到疗愈和抚慰。@*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周美晴台湾基隆报导)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时尚造型系学生毕业展以“时尚之诗与舞”,在基隆渲染出一片时尚创意作品的氛围,在服装、整体造型、时尚彩绘、创意饰品及各种复合素材之创作品上,有其青春、热忱、敏锐、冒险的时尚新思维。特别的是,知名演员沈海蓉为这届毕业生,她将自己的纸绣艺术与经国时尚系所学之美学创意,以及饰品制作之技术沉淀为其个人风格。
  • 嘉德水道桥的雄伟风姿历来受到人们的赞颂,英国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年)在1884年参观后曾发出感慨,“巨大的、坚实的、难以想像的建筑矗立在你眼前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凝视着它,体会它的高贵、完美和伟大。”
  • 2016年1月16日晚,神韵纽约艺术团在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David H. Koch Theater at Lincoln Center)进行第3场演出后,观众带着喜悦之情缓缓离开剧场。大学生Michael Forrester说,他完全被神韵艺术家们高超的艺术造诣所震撼。
  • 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是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奠基人之一,在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作品广受鉴赏家、艺术家和大众的推崇。崇拜者们会沿着“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之路”(Piero della Francesca Trail)朝圣,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Tuscany)和马尔凯(Le Marche)地区停留,参观当地保藏的名画原作。
  • 视觉艺术与文学的交集,为创造力勃发提供着沃土。数个世纪以来,诗人、作家、画家以及哲学家们一直在“对话”,回应着彼此的理念和艺术表达,这堪称西方文明的一大瑰宝。
  • 万神殿(Pantheon),“Pan”泛指全部,“theon”即神的意思;这座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罗马建筑物,传说是罗马人民为了敬献诸神而盖的神殿,膜拜的是罗马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众神。
  • 在这个城市以光速改变的年代,仍有人愿意选择停下来,用画笔捕捉那些即将消失的风景。张学敏(Richie)正是这样一位用心感受香港脉搏的速写画家。他的首部作品集《城市墨彩》(Inking Cities Hong Kong),由香港老牌出版社陈湘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以水墨速写记录民俗节庆、旧区村落,和那些细腻的人情故事,为消逝中的香港人事物留下宝贵的纪录。
  • 前缩法(foreshortening),是自文艺复兴透视法建立以来,为了描写人体或物体的特定角度(如仰角、俯角或正对观众的角度),必需将人体或物体前后缩短,又使其符合自然效果的手法。
  • 经常听到关于一些艺术家反抗“学院主义”“学院派”的说法,好像学院艺术是个束缚、教条式的老旧东西。可是学院又给人有“学术、权威”的感觉,到底学院派或学院艺术好不好呢?
  • 位于纽约曼哈顿心脏地带的弗里克收藏馆(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开馆以来,坐拥1800件馆藏,一直是美术与历史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历经5年、斥资3.3亿美元整修与重新规划的博物馆终于修缮完毕,4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不仅一楼标志性展厅焕然一新,更首次开放原为私人住所的二楼,并推出一系列崭新的展览、装置艺术与公共活动,并开放一座可容纳218人的全新音乐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