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的记忆

习惯于祥和宁静田园风光的艺术爱好者,看到这幅弗瑞德利希的这幅“风景画”时,一定感到有些错愕。只见苍白荒凉背景中,一丛破碎的冰片被暴力推挤成尖锐磷峋的小山;在结冰的海平线上显得十分突兀。有人形容,就像一个沉睡海底的巨人苏醒时,撞破表面冰层的景象一般。
这幅《冰海洋》是十九世纪德国浪漫派画家卡斯巴‧大卫‧弗瑞德利希的作品。他年幼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悲剧。他跟着父亲和兄弟到一个结冰的湖面玩耍。结果他脚下的冰层破裂,致使他下沉,眼看就要灭顶,他哥哥情急之下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救他,结果他获救了,而哥哥却永远被冰封湖底。就在那个伤心的童年时期,他又先后失去了母亲和姐姐。
或许是童年悲剧的烙印吧,弗瑞德利希的画中总有挥之不去的感伤。这幅《冰海洋》除了荒凉悲怆,更呈现出大自然力量的残酷和不可抗拒。从裸露出的船只残骸,可知这是艘遇难搁浅的废弃船只,长期在冰洋间受冰面撞击、摩擦、挤压多时而激起这个冰山景象。
这个景象“美”吗?很难这么形容。它不同于过去古典艺术中追求的和谐优雅,但却能引起另一种令人震撼的强烈感受,或许就是当时哲学家康德所说的“崇高(Sublime)”吧。哲学家们认为“美”与“崇高”都是艺术所能对观众激发的感动。美是令人愉悦爱慕的,崇高是经过痛感而升华的。这种“崇高”的力量,我们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如最后的审判);或在贝多芬强大力量的交响曲中也能领略到。


浪漫主义艺术崇尚表现人类的强烈情感,不避讳残酷、悲情、甚至恐怖的内容,在十九世纪初期绘画、文学和音乐上似乎都有同样趋势;与追求理想美的新古典主义形成一股时而抗衡时而互补的势力。历经革命的法国浪漫派画家的偏好表现历史悲剧,而与文学紧密相连的德国浪漫主义者则钟情于表现大自然浩瀚、雄伟;载育万物的包容却又蕴藏危险、深不可测的力量。


弗瑞德利希是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他的风景中流露出强烈的个人情感,梦想与内心折磨。偶有点缀画面的人物,多以背影出现,仿佛在邀请观众跟他进入一个神秘的境域,超脱了尘俗(也可能是逃避了现实),也在艺术创造的“自然”中得到疗愈和抚慰。@*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