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初年,浙江德清西门外有一位诸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叫田立斋。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叫敬堂,从小时候就体弱多病,药不离口。次子西堂,二十多岁时,妻子早亡,留下一个儿子名叫绣生,才四五岁。他女儿嫁给山阴县丞张某,没过一年,张某遭逢父母的丧事,将携带家眷回原籍。张某是云南晋宁人,而田立斋的女儿年纪很轻,因为路途遥远,无人伴送,心里更希望娘家人能知道她所去的地方,以便日后往来,所以希望哥哥能和她一起前往。
田立斋想到长子敬堂多病,难以长途旅行,不得已就派次子西堂、内侄孙生和一个仆人,陪伴女儿去云南。西堂一行人在云南住了半年,便和妹妹、妹婿一家人辞别,然后返回家乡。他们从旱路到贵州镇远乘船,再由辰州往常德。他们一行人经过辰州后,遇上大雨,就将船停靠在岸边,待天气晴朗时再出航。
忽然一股山水突然袭来,他们的船被洪水漂起来浮在空中。西堂刚好出去到船头观看雨势,这时船身稍微倾侧,没想到西堂就坠入江中,众人看着他身坠洪流而去,顷刻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想抢救也不能。孙生和仆人沿江去寻找他的尸体,又找不到,只好连夜赶路回家,告诉田立斋。他们只得用他穿过的旧衣服和鞋帽等物来招魂,和他已经死去的妻子葬在一起。
二十年过去了,田立斋也老了,西堂之子也经过考试而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有一天,田立斋因为长子敬堂病重,心绪不宁,走到门前去,忽然他看见一个长胡子魁伟美貌的人,带着一个童子走到他的面前请安。田立斋扶起他细细察看,原来是次子西堂。虽然事隔多年,但面目仍依稀可辨,他惊喜交集,急切地带着他们入屋询问当年在江上失踪的事。西堂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以下就是西堂的经历:
在辰州落水后,随着水流一直漂下去,不知道过了几日几夜,也不知道漂流了几千里,他料想自己必死无疑。忽然身体落在一个回旋的水流中,旋转不已,不多时,好像有人在帮他,身体才开始停下来,睁开眼一看,已经卧在沙滩上了,水流形成的漩涡就在脚边。他站起来向四处张望,只见前面是滔滔大江,后方、两旁,都是峭壁悬崖,绝无路径,只有石岩下面有一片约莫几间屋那样宽广的地方,因此在那里休息一下。
石岩背后的石壁非常平坦,细看起来略微有些刻画过的痕迹,走近一看,那些刻画的石纹就像画着的两扇门,用手一推,轰然作响,继续用力推,忽然一道石门豁然开启,一个头发和眉毛都花白的,长着银白色长髯的老翁,头戴头巾身穿布袍,手里拿着一个包袱,对西堂说:“你遇到大难了,我有衣服在包袱中,何不换一下呢?”于是解开包袱,里面衣裤鞋袜都齐备,西堂就将身上的湿衣服鞋袜等逐一更换了,老翁又说:“这里不是住的地方,你肯跟我来吗?”
西堂将湿衣物放入包袱中,提起包袱跟着他走,刚一进去,石门就自动关闭,里面四周都是青山,高与天齐,中央是一片平坦肥沃的田野,佳树清流,有居民一百多户,四处分散居住。老翁邀请西堂到他家,他家外面围绕着一圈竹篱笆,在古树长竹中,有茅屋十多间,很幽静雅致。有几个男女出来,问客人从哪里来?老翁说:“你们日后自会知道,客人已经饿了,快准备饭菜。”又把包袱中的湿衣物让人将它们晾干。
老翁请西堂进入草堂,里面的几案和坐榻都朴素整齐,书架分列左右,地上一点尘土也没有。西堂心里默默感到诧异,敬问老翁的姓名,并询问这是什么地方。
老翁回答说:“你应当会在这里居住很久,所以不妨告诉你实情,此地就是桃花源,我们就是为了躲避秦朝战乱时的人,从秦到晋,从前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里,后来武陵的一个渔夫来过这里后,回去告诉世人,因此柴桑县人陶渊明先生就作了一篇《桃花源记》,使这里的事流传于世。你有仙骨,应当享有高寿,现在大难已经过去,而且恰好遇到我,可以说是有缘分了。”
西堂想问回去的路,老翁说:“这里虽然不是神仙住的地方,但是与人间相隔很远,并没有其它的路可以到达,当缘分尽了时自然会离去,现在想也无用。”
于是老翁让人准备大堂左边的厢房给西堂当卧室,被褥床榻一应摆设俱全。第二天老翁便邀请他一同出游,沿溪而行。只见两岸桃花正放,一座祠堂面向水滨,堂前垂柳如幂,老翁说:“这就是陶靖节先生(陶渊明,友人私谥靖节先生)的祠堂,本地的人感激他所作的桃花源记,因此为他立祠,并在堂前种了五棵柳树来供奉他。”

西堂进入祠堂一看,中间是陶渊明的塑像,一个渔夫拿着一支短小的木桨在一旁侍候,两边墙壁上写着《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走出祠堂,过了一座小桥,就看见耕田和钓鱼的人,三三两两,都是陶然自得的样子。
居住了几个月,西堂思乡急切,曾步行到当初进来的路上,只见苍松夹道,奇峰插入云天,毫无石门之迹。正在徘徊之间,老翁来了,对他说:“你想回家吗?然而气数还未到,我最小的女儿,还未结婚,愿意做你的妻子,这也是你前世的因缘。”西堂因推辞不得,几天后就举行婚礼。女子相貌相当清秀美好,性情又温文尔雅,夫妻两人关系极好。
老翁闲暇时就用古文诗辞来教他,但又笑着对他说:“你不是功名中人,本来不需学这些东西,然而借此可以陶冶性情,亦是修心养性的一种方法,只要不过于沉溺耽搁,以致损伤精神。”
老翁常指导、导引他,而西堂的学问也一天比一天长进。他闲暇时就阅览书架上的书,其中经史子集书籍全都齐备,也有耳目未闻见过的。他还见到一本书,全文都是鸟篆(篆书中的一种),一打开书,眼中一片茫然。另有一书则意义深奥玄妙,他不能断句,将书拿去问老翁。老翁说:“你的功夫未能到此水平,即使是告诉了你,你也不能理解,日后水到渠成,你自会领会的。”
山中没有日历,人们把繁花盛开时视为春季,草枯时视为秋季。几年后,西堂得了一个儿子,老翁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霞生”。霞生稍大了一点后,西堂就教他读书,这孩子能够一目十行。
霞生五岁就通晓五经,十年之后,架上的书没有未读过的。有一天,老翁邀请西堂过来,说:“你来到这里已经二十年了,现在你可和霞生一起回乡了,一则可以探望父母,况且你的哥哥有难,你可快去解救他。霞生将来也没有功名的缘分,不必让他参加科试,十年后你们应当再回来,以结未了的缘分。”
于是他们就在第二天动身,老翁手里拿着三粒红丸送给他,嘱托说要到危急的时候才可服用,并交给他一个青布小口袋,说:“长途旅行的车船饮食的费用,全都贮存在这里了,只要伸手进去摸就会有,不用求他人了。”此外又送给他一个包袱,里面衣服被物都具备。然后和他的女儿一起送西堂父子到昔日来时的原路上,见石门还在,老翁用手启动它,石门豁然而开,门外江面水流滔滔如故。老翁说:“等一会儿,就会有大船到。”然后大家郑重言别,老翁和女儿关上石门而离去。
不多久,一艘大船从他们面前经过,是从辰州到常德的商船,西堂招手,请求搭乘船。船上的人放下一艘小艇,把他们接上大船,并询问他们为何会在这里?西堂以船坏了的理由告诉了他们。父子二人经由湖南、江西回乡,途中所需的费用,用手摸口袋,自有银子在,但仅够数百里的路途所用,到了下一站,又是如此,所以长途旅行的费用从不缺乏。
田立斋听完西堂这一番经历,认为太过荒唐,怀疑他是被人拯救起来,入赘他人家后,便假称遇到了神仙。
西堂回答说:“我不是瞎说,我的话自有根据。先是在桃花源时,每每思念父亲,老翁都会预先知道,就拿出一张纸对我说:‘你父亲安然无恙,这是他的近作。’一看果然是父亲的手笔,或是诗,或是文章,这是经常有的事。或当我想念儿子时,老翁就拿出一张纸说:‘这是绣生依照范本写的字。’其中老师用朱笔圈改过的痕迹都很清楚。后来绣生写的文章,还有入学仪式的作文,他都一一拿出来展示,以安慰我的挂念之心,前后共有数百张纸。”
田立斋听到西堂讲得这么具体,也回想起自己和绣生所作的文章,间或不时的遗失,但怎么找也找不到,这才开始相信他是真的去过仙境了。
当时敬堂的病情已经垂危,西堂就拿出老翁送给他的红丸让他吃下去,几天后病就迅速祛除了。第二年,疫病大流行,田立斋夫妇都染了病,西堂用一粒红丸放在水中溶解后,让父母饮下去,病就立刻好了,旋即再放进一粒丸在水缸里,全家人都喝下去,就不会得病了。田立斋试用诗文来考西堂,果然超出同辈人的水平之上,就建议他去参加科举考试,西堂笑着推辞掉了。
又过了几年,田立斋夫妇先后去世,西堂服丧期满,选择地方安葬完毕。他对儿子绣生说:“桃花源中十年的约定已经到了,我将和霞生回去,以后的家事你可处理好,不要败坏家声。”然后又去和哥哥敬堂道别,检查往日带来的衣服、布袋等物,放在自己的卧房里,敬堂和绣生一起哭泣着挽留,都没有得到同意。
几天后,房间的门并未开启,而人却不见踪影了,几案上留有书信,写的是告别的话。绣生思念亲人,日夜悲泣。几个月后,有一位从塘栖来的客人对他说:“月前我从辰州贩桐油回来,因为避风暂时停泊在常德的江岸山岩下,有人托我带一封信,现特意送来。”打开一看,信是他父亲的笔迹,说是他们已到达桃花源,这里很安乐,你可不要再悲泣了等话。后来绣生到湖广一带,从常德至辰州,沿江两岸都寻遍了,想找所谓的石壁上的两扇门,却杳然不可得,最后恸哭而返。
资料来源:《听雨轩笔记》@*
——看更多 【古道人生】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