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人背诺”的启示:看自己而不是看别人

作者:云溪
元代 吴镇 《渔夫》。(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45
【字号】    
   标签: tags: , ,

许多寓言故事都蕴含着人生的启示。然而,要真正看透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涵,却并非易事。这往往取决于读者自身的心性境界与道德标准。

刘伯温的《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济阴有个商人,渡河时船沉了,他爬到一堆水草上呼救。一个渔夫听到喊声,赶忙划船前去营救。船还没靠近,商人就急忙高声许诺:“我是济阴的大富人!若你救我,我给你一百金!”

渔夫将他救上岸后,商人却只给了十金。渔夫质问:“你方才许诺给我一百金,如今却只给十金,这岂不失信?”商人勃然作色,说:“你不过是个打鱼的,一天辛劳能得几钱?今日白得十金,还嫌少吗?”渔夫听后默然离开。

几日后,商人又乘船至吕梁山下,船再度触石翻覆。恰巧又被那位渔夫看见。有人催他去救人,渔夫却摇头道:“他言而无信,我为何还救?”于是他站在岸边冷眼旁观,商人终被急流吞没。

许多人看到这个故事,从“守信”角度入手,认为这是讲诚信的故事。然而,《郁离子》之妙正在于,它并未明示褒贬,而将评判的空间留给读者。正因为如此,这个故事的意义远不止于“言而有信”的表层,而在于揭示人心的偏执与私欲。

商人的悲剧,不仅是失信所致,更是由妒与贪所生。初看,他似乎只是在算计——既已得救,便想少付报酬;细想,则是心中衡量他人付出时,夹杂了轻视与不平。他认为渔夫“身份低微”,所得不该多于常理,于是信诺与公道都让位于私心。那一刻,他的“失信”其实已是“失德”。

人往往不自觉地以自身的得失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就像故事中的商人,认为自己给得“够多”;也像现实中嫌开锁师傅“赚太快”的朋友——他们都被一种错觉所支配:只要别人得的“看似轻松”,便觉得不公。其实,这正是私心与妒念的体现。

真正成熟的人,看重的不是他人得多少,而是自己是否尽心、是否守信。做事、做生意,皆当如此——只要付出与所得相符,心安理得即可。若总拿自己的得失去衡量别人,就会陷入无止尽的比较与怨恨之中。

刘伯温借这个故事提醒世人:人的祸福,往往起于一念。信与不信、公与不公,虽只在言行之间,却折射出人心的高下。若能去除妒心与私欲,守住一份诚实与厚道,才能免祸得福。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九岁的小紫和父亲住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小小山谷里,他们拥有一个小小的农场。父女相依为命,过着简单幸福快乐的生活。
  • 在古希腊,有一部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即《伊索寓言》。虽然每则寓言篇幅精短,但因深具哲理,不仅影响了欧洲的寓言文化,也成为世界上广泛流传的经典著作。牛年话牛,在古希腊流传着哪些关于牛的故事?我们撷取几则寓言,一起来看看吧。
  • 在《郁离子‧术使》篇,他讲到这样一则故事。他说,楚国有个人靠养猴为生,于是楚国人都叫他狙公。狙(音拘),即古书上所说的一种猴子。
  • 大公鹿听了狐狸讲这些话,不仅有点飘飘然,当然,它可不笨,它才不会轻易听信“狡猾”的狐狸讲的话呢!
  • 在古老的印度,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那是个有关一只小松鼠的勇气故事......
  • 一副小小的冻疮药方,在一个非常时刻,于吴越二国交战中,发挥出巨大的功效,助吴军一臂之力,打败越国,立下奇功。
  • 庄子没有生气地谴责监河侯,也没有直揭监河侯的短处,他只是用了一个比喻,监河侯就听明白了。于是监河侯拿出谷米送给庄子。庄子巧妙的言辞,既解决了问题,又化解了尴尬,还指出了对方的问题所在。
  • 梓庆说道:“我做事,无非是‘以天合天’”,就是让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结合,而这或许也就是让做出来的器物,让人惊为神工的缘故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