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他动一念 数十年修行前功尽弃
“一念”看似无形,而有形之果却是起于无形之念。一个清修数十年的僧人,就因为起了“一念”,造下果报,走到修行的叉路上去,改变此生又改变下一生,彻底改变了他修行的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国画原论(九): 中国画的创作
中华传统文化大而难穷其象,小而难究其委。万千语言何能尽言之?唯有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法”能够说得清!
《论语》说(98):勇敢的子路为何怕闻道理?
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是孔子弟子中年纪最大、侍奉孔子最久的弟子。子路之勇于行,不仅是因为他勇武和忠诚,更是因为他服理、肯受教。
中国画原论(八):什么是中国画
以作画媒介来命名的叫法更能准确区分不同的绘画,之所以叫中国画,从某种意义上是有突出中国文化背景及中国画本身独到特点的内涵。
传说中的那些神奇植物
优昙婆罗花形小而雪白,花形如古钟,茎细如蚕丝,周围还散着淡淡的光晕。均现一根、一茎、一花之玉体。最奇特的是,此花有茎而无根,却能不需要养分似地生长在任何地方,水果、玻璃、钢管、纱窗、衣架、纸张、落叶、墙壁、车胎……具有不可思议之神奇。
修行数十年  为何无心之过难免一劫之报?
“一念”带动的作用有多大?“一念”竟然会引来果报或劫难,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两位修行数十年的僧人的故事,因为起了“一念”,他们的修行也走到叉路上去。
《论语》说(97):孔子之言“性与天道”
可以看出,天道、地道、人道有别,但又是相通的(例如“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孔子有说“吾道一以贯之”。不过,孔子办学重点是讲“人道”。
中国画原论(七):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中国画的造型特点就是线,而线集中体现了笔力的功夫,也就是画之“骨”。这也是衡量画家技法水平的关键点之一,是属于传统中国画中难度较高的基本功练习,同时也是最能反映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元素之一。
中国画原论(六):绘画与道德
当人的心偏离道德标准的要求时,不是也反应在了各行各业之中了吗?在今天书画技法水平降低的同时,不是同样因为人心下滑的原因也导致了许多作画材料质量的劣变吗?
《论语》说(96):非子贡所及的是什么?
既然有“命”,不管一个人修为如何高,如果“命”中有“人之加诸我也”的安排,你如何躲得过?事实上,人在迷中,自己的“命”如何是难以知道的,你怎么能够妄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中国画原论(五):中国画的雅与俗
最早在《毛诗序》中,释“雅”为“正”,“正”即“标准”之义,所以“雅”的含义就是代表“正的”、“标准的”。再引申一点讲,就是符合正统道德理念的,这样才能是正的。
苏轼和佛印、参寥子看怪石 有用无用?各得奇趣!
苏轼谪贬黄州的第五年,虽然仍在人生中最大的一场灾难中,但他天真不泯,收得怪石数百枚,戏作《怪石供》一篇,给自己取乐,自然的趣味为他解忧,至于生活中清粥不继今后怎办?他也能洒脱放下了,想到这自己又是一大笑!从一堆怪石上,苏轼、佛印和参聊子各自找到了他们思辨人生意义的角度与空间。
《论语》说(95):枨也欲,焉得刚
欲出自人之本性,孔子并不要求禁欲,而是主张“欲而不贪”(尧曰篇)。“欲而不贪”,就要节欲、寡欲,绝不能纵欲。《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做到“欲而不贪”,既要自知、又要自胜。
中国画原论(四):画如其人
画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自古就有论见。不过类似观点更早的时候不是论述在品画上,在《尚书‧舜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这是现存最早记载古人对写诗著文与人的精神内在之间关系的理解与认识,可以说是后来历代文人提出的“诗如其人”、“文如其人”观念的发源。
日本庭园之“借景”生情——追求天人合一的更高境界
“借景”是建造庭园的一种常用手法,即将景致作为庭园、建筑的一部分,延伸空间跨度,使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借此获取审美愉悦与境界升华。日本庭园建造,非常讲究“借景”,常借用山川等自然景观延伸空间与建筑浑然合一,构成美景,其审美效果又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变,可谓风光意境无限。日本庭园建造的“借景”有借自中国庭园的美学与哲学概念,也有来自日本文化的要素,两者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上得到共振共鸣。
取名琐谈
取名不过三个字的小事,对于现代人来说却是一个困难繁琐的大工程。往往花了很大的功夫,仍旧难取一个令人满意的名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而我们又该如何取一个好名字呢?
汉朝丞相公孙弘:海边放猪户扭转人生
汉武帝—宣帝时期“人才济济、群星争辉”,这些人才往往得到“超常”的拔擢,就像殷代贤相傅说出身于建筑苦力,商朝贤相伊尹出身于陪嫁的仆役,卓然不群,令人赞叹。例如公孙弘、卜式、兒宽他们天生就像大鹏却被困在麻雀之群,长年处于卑微之地,他们扭转人生的关键是什么呢?
中国画原论(三):写真
“写真”的本意是“图写真形”的意思,这里的“真”即“神”,亦即“传神写照”。具体的说,就是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物象时要形神兼备——形像写实、意在传神。
《论语》说(94):学生白天睡觉 孔子咋那么生气呢
宋朝理学家更是说:君子之于学,惟日孜孜,毙而后已,惟恐其不及也。宰予不能以志帅气,居然而倦。是宴安之气胜,儆戒之志惰也。古之圣贤未尝不以懈惰荒宁为惧,勤励不息自强,此孔子所以深责宰予也。
岳飞说马和唐太宗用人
自古以来,人才常被比作千里马,识马与识人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处。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中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用“骥”来比喻君子。
最是想念的季节:珍藏霜降之美 深秋平补养生有道
霜降节气一到,西风急急奏起秋曲的尾声。“霜降”是黄历九月中气,也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在阳历10月22—24日之日到来,为期十五天。即便是天地寒气在霜降时节都降临了,然而,天地也留给人许多美好的事物,让人去品味节气之美、去享用养生之趣,去过好深秋,写满最是想念的记忆。
中国画原论(二): 古意
很多艺术评论家及书画爱好者,经常会用“古意”这个词去评论一些艺术作品,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评价。那什么是“古意”呢?从字面上理解表示古人的思想意趣或道德情感等精神风貌;也有思古之情的意思,包含了后人对前人道德情操和精神品格的崇尚与向往。
《论语》说(93):孔子不如颜回?
关于“闻一知十”和“闻一知二”的区别,《论语注疏》中说: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颜回亚圣,故闻始知终。子贡识浅,故闻一才知二。
名人放下执著的三层境界  你属意哪一境?
纪晓岚与好友聊天说:若百年后,我的图书器玩散落人间,被人摩挲于掌指尖,说“这是纪晓岚的遗物”,那也算一段佳话,何必遗恨?而好友董曲江洒脱的态度让他觉得更胜一筹。让我们往古寻去,唐人马周洒脱的超凡之姿会令许多人难忘!
中国画原论(一):写意与文人画
在唐宋以前,以及唐宋时期中国画的高峰阶段是没有“工笔”与“写意”这种对立说法的,也没有现在这种画法上明显的分别,那时只有细笔与粗笔之说。
夫妻之义
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广泛存在于君臣、兄弟、朋友之间,其实也存在于夫妻之间。《后汉书‧列女传》中就收录了多位品德高洁的传奇女子,从中也体现出夫妻之义。
《论语》说(92):谁敢说“不知其仁也”?
孔子甚赞三弟子的才能,却称“不知其仁也”,在一定意义上,将“仁”与才能、本领区别开来,突出强调“仁”是一种修为境界。这就为弟子们、后世人们高悬了一个崇高的目标——求仁,成为中华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盏清茗映俭德 品德高洁的古人茶事
《茶经》中说:“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认为茶最适合品德高洁、节俭的人饮用。茶不仅是饮品,也是一种修身的方式,《茶经》还记载了很多名人饮茶的故事。
不老的中秋节 那些代代不老的中秋故事
一到中秋节时节自然而然就让许多人想起一轮明月 ,想起明月中的故事,如嫦娥、吴刚和玉兔还有唐明皇游月宫等等,可知他们穿梭在中华文化中有多久的历史了呢?我们发现,这些中秋节的传说之所以代代不老,都有一种来自内在共通的精神,那是什么呢?
《论语》说(91):能随孔子“乘桴浮于海”的是哪个人?
《论语‧子罕》中还有一处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从这个角度讲,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显得多么英勇豪迈、一往无前、决绝悲壮!可见圣人虽有伤时之意,而终无忘世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