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5月01日讯】(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报导)台湾公共策益、台湾智库等多个单位4月30日共同举办座谈会,就“中国的爱国情绪与被害妄想症”议题,邀请学者专家与会分析这些情绪如何影响两岸关系。分析指出,当前年轻人对中国表现出好奇心,而中共操弄的爱国主义常伴随着对外国势力的排斥与仇恨,这反映了中共的高压统治与中国人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主持人、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马准威开场分享自己在校园的观察,“现在年轻人对中国的情感非常特别”,那既不是早年“国共不两立”的国仇家恨,也并非追求台湾独立的对抗,显示青年对中国议题的好奇心。马准威说,爱国主义并不奇怪,但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以渗透起家,带来对内外在环境的不安全感,因此全面排拒“外国势力”,避免被渗透。
台湾智库研究员胡瀚雯指出,每逢中共国庆,网路舆论便充斥爱国口号与港台艺人的集体表态,反映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导性的国家叙事。爱国主义在各国都很正常,但在中国则是“猎巫”看谁没有转发,继而发动“小粉红”群起攻击;因此这不是爱国主义的问题,而是不接受反驳、不接受讨论、只虎视眈眈监视着“谁不爱国”的奇怪竞赛。
胡瀚雯说,在两岸与香港议题上,北京亦经常以“勾结西方境外势力”之名,抹黑国内外主张不同意见的声音,借此合理化对内的高压控管与对外的政治攻击,反映出在中共统治下不应也不可能出现反对声浪的深层意识形态。
胡瀚雯说,近期台湾“战独裁”集会及中天新闻微博贴文遭删事件,凸显出台湾社会对中国言论审查与威权体制的理解极度不足。他强调,面对中共独裁政权与其舆论操作模式,台湾必须深化对其体制运作的认识,以避免陷入简化与错误的想像。
陆委会副主委沈有忠因临时有要务无法至活动现场,但透过发言稿提到,中共在习近平主政后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的扩张式民族主义,一个是极端的集权领导。这种扩张式民族主义将“爱国心”与“悲情”、“仇恨”连结起来,寻找稻草人成为敌人,做为诉求团结与情感宣泄的目标。
沈有忠表示,因此,(中国人)爱国必须仇美、仇日,不仇恨美日就是不爱国。爱国也必须反台独,不反台独就是不爱国。没有“反对”、“仇恨”的对象,就无法自证爱国,成为负面情绪螺旋高涨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成为两岸交流的阻力,却也是助长习近平集权领导的工具。
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执行长董立文直言,中共内部在上世纪80年代产生内部信任危机,只好“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当作流氓的最后庇护所”,在90年代强调历史耻辱、煽动反日情绪,建构出一套“爱民族=爱国=爱党”的党国民族主义。在对台政策上,中共把两岸关系定性为统独之争;事实上,只要不统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下,就是某种形式的台独,而惩独22条更是将台独的定义无限扩大。
董立文主张,民族认同虽可由国家建构,但同时也应该是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台湾人认同与中国人认同应该相互尊重,但所谓中国人的定义,不能由党国说了算,进而强制规范,定义台湾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中国文化大学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萧督圜表示,中共的被害妄想症来自对体制信心不足,为了因应内部的信心危机,习近平在上任后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把国家安全贯穿所有事务,积极推动爱国教育。从爱国情绪与被害妄想症的交互作用来看,香港在反送中后订立国安法,体现了中共在面对内外挑战时所展现的“防卫性爱国主义”与高度的不信任心理。
萧督圜说,爱国情绪在此被激发为一种防御性反应:支持国安法才是爱国,反对国安法则为卖国、叛国行为。而西方对香港的各种制裁,反成为被迫害的预言。他分析,香港国安法的施行,证明中国的爱国情绪与被害妄想症互相强化,将推动中共走向更封闭、防卫、对抗性的心态。
与谈结束后,主持人和青年们也针对“中国经济下行还能继续爱国吗?”、“爱国主义的建构对学术菁英的影响”等提出问题,与谈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与回答。
责任编辑:叶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