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翅膀下鼓动的风:《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罗浮宫《胜利女神》宏伟雕像背后的故事。
作者: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徐筱婷 译
罗浮宫胜利女神雕塑。(宋安/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303
【字号】    
   标签: tags: , , ,

每年,巴黎罗浮宫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而《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就是其五大代表艺术品之一。

(译者注:罗浮宫五大代表艺术品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蒙娜丽莎》、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和《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古埃及的雕塑《书记坐像》以及古巴比伦的石碑《汉谟拉比法典》。)

这尊古希腊雕像,可追溯至公元前190年左右,是古典美、动感与优雅的象征。她被戏剧性地安置在博物馆达鲁阶梯(Escalier Daru)顶端,仿佛正降落于船首之上。

于1884年在罗浮宫首次亮相后,她便掳获了公众的想像力,对学者而言仍充满了谜团;并在历经多次大规模修复后,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

这尊雕像呈现的是希腊女神尼姬(Nike,希腊语的意思为“胜利”),也是罗马人口中的维多利亚(Victoria,拉丁语中就是“胜利”的意思),她是军事战争与各类竞赛中(包括运动与艺术竞赛)“胜利”的拟人化象征。在古代,这位胜利女神广受崇敬,其神祇形象以各种方式遍布古典世界,包括雕塑、绘画、珠宝与钱币。

[点击这里看图片:(左图)银币上刻有希腊女神尼姬站在船首,手持权杖和号角。(右图)意大利庞贝古城的古罗马壁画“胜利女神”。]

这座宏伟的雕像高逾5.5公尺,其中女神本身就高达2.7公尺,以来自基克拉泽斯群岛(Cyclades)的帕罗斯岛(Paros)所产的帕罗斯大理石雕刻而成。这种大理石是希腊品质最高的大理石之一,具有纯白色、细致的纹理、半透明的质地,几近无瑕。

破碎的尼姬

《胜利女神》最初现身于萨莫色雷斯岛(Samothrace),这是一座位于爱琴海北部、邻近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Dardanelles Strait)的多岩小岛。当时,雕像位于一处山坡上,俯瞰着“大神庙群”(Sanctuary of the Great Gods),这是一处包含十多座神庙的古老宗教建筑群,曾吸引来自整个地区的朝圣者。

雕像原本位在一个显眼的高处,使远方的来客以致于从海上过往的人,都能清楚望见;而罗浮宫将这件作品设置于达鲁阶梯顶端,正是为了呼应当初那种壮观的展示方式。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创作于公元前200至175年间,属于“希腊化时期”(Hellenistic Period)的作品。材质为帕罗斯大理石,高约5.5公尺,目前收藏于法国罗浮宫博物馆。(公有领域)

尽管雕塑家的身份已不可考,但这件作品的原始安置地点能够被准确辨识,对古希腊雕像而言相当罕见。学者普遍认为这座雕像是为了纪念某场海战的胜利而创作,但具体是哪一场战役,至今仍不清楚。

然而,雕像经过几个世纪之后,从基座上坠落而多处破损,并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埋没于世,直到1863年才被重新发掘出土。

法国外交官兼业余考古学家查尔斯‧尚帕佐(Charles Champoiseau,1830–1909年)于1863年发现了《胜利女神》,当时雕像碎成了110块。他将这些碎片运往巴黎,并依照19世纪的修复标准重新组装。

事实上,由于当时右侧翅膀只发现了少数残片,其原貌难以确定,所以整个右翅是对照出土的左翅,以石膏重新制作而成的。

如今的修复人员与策展人不会采取这样的做法,但罗浮宫仍决定保留这个历史修复版本。

随后,在1870年代的一次挖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这尊雕像的底座,由一块基座与一艘战船船首的造型组成,材质为灰色的罗德岛大理石(Rhodes marble)。然而,尼姬的头部与手臂至今仍不见踪影。

最终,这尊雕像呈现了栩栩如生的样貌,其身穿一袭轻薄贴身的希顿长袍(chiton),双翼羽毛细致精美。她的姿态与衣褶强调的动态之美,完美体现了希腊化艺术的典型特征——透过衣物的飘动感与身体姿势,展现出戏剧性与生命力。

[译者注:希腊化时期(Hellenistic Period)是指从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公元前323年)到罗马征服埃及(公元前30年),持续约3个世纪。]

《胜利女神》的右手仅有少量遗迹被挖掘出来,包括1875年发现的拇指与部分无名指,以及1950年出土的无名指其余部分以及手掌;其整只右手长达约27公分,手掌朝上,呈现出一种象征胜利的姿态。

这些发现对专家来说极具价值,因为早期学者原本认为尼姬的手中应该拿着某样东西,例如月桂冠、棕榈枝或号角,这些都是古代胜利女神常见的象征物;如今,根据手部姿势,学界对她手中是否持物的看法也有所修正。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的右手,带有两根经修复的手指。图片经Branko van Oppen后制编辑。(公有领域)

周年纪念修复计划

自2013年起,罗浮宫启动了为期18个月的《胜利女神》修复工程,以纪念这尊雕像被发现150周年。这项修复计划预算高达约410万美元,而其中四分之一资金来自民间募资,这也是罗浮宫首次为修复工程发起的公开募资活动。

大理石因长年累积的灰尘与污垢而变得黯淡无光,这次修复工程让雕像恢复了原本洁白通透的色泽。

来自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长年在萨莫色雷斯参与考古工作的学者邦娜‧韦斯科特(Bonna Wescoat),在这次修复任务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她在接受埃默里新闻中心访问时表示:“这尊雕像原本呈现一种暗淡、几近芥末色的棕色,现在则变身成了美丽、半透明的白色。当阳光洒入罗浮宫修复师工作室时,你甚至可以看见光线穿过雕像的某些部分,就像在发光一样,真是令人惊叹。”

修复团队还有其它重要成果,他们将罗浮宫典藏中的七块雕像碎片重新整合进作品之中。

另外一些近期出土的部件,包括船首的部分构件与原始右翅的残片,目前仍保留在萨莫色雷斯当地展出;而来自岛上的碎片,特别是大理石船体碎片,经过3D扫描与列印,再被纳入修复工程中。

而此次修复中最令人惊喜的细节之一是:团队在女神颈部发现了一缕雕刻精致的发卷,这部分自19世纪以来一直被石膏覆盖着,直至本次修复才得以重见天日。

雕像至今仍存在着一些未解之谜,例如:尼姬原本是安置在封闭空间内,还是毫无遮蔽地俯瞰着大神庙群,直接在爱琴海的风中迎风展翅?

耐人寻味的是,这尊雕像主要的羽毛造型与其它古希腊艺术作品、甚至地中海地区的真实鸟类都不同。

韦斯科特认为,遗失的右翅可能与已知的左翅并不对称;她推测,这样的设计可能是要展现真实羽毛受风吹拂时的动态效果,进一步呈现风的动势与雕像的生命力。

(译者注:《胜利女神》的整体造型强调动势与风的力量:女神站立在战船船首,身体微向前倾,衣袍贴身飞舞,就像刚刚降临或正面迎风。这种强烈的运动感,是希腊化艺术的典型特征,而非静态对称的古典风格。如果右翅也与左翅完全对称,反而会削弱整体雕像所营造出的那种“迎风而降”的戏剧效果。)

2024年巴黎奥运的金牌由法国珠宝品牌Chaumet设计,正面图案展现了胜利女神尼姬(Nike),背景则融合了帕纳辛奈克体育场(Panathenaic Stadium)、雅典卫城(Acropolis of Athens),以及象征法国的艾菲尔铁塔(Eiffel Tower)。(Thomas Samson/Getty Images.)

这尊被誉为艺术杰作、已有2215年历史的《胜利女神》,是古希腊留存至今最著名的雕塑之一。虽然它并不完整,但丝毫不减其永恒的美感与神秘氛围。

尼姬的形象至今仍是我们视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世纪与21世纪的多届奥运金牌上,包括2024年巴黎奥运所制作的最新奖牌,都能见到这位女神的身影。

这些金牌的正面图案由尼姬站在前方,背景则融合了雅典的帕纳辛奈克体育场(Panathenaic Stadium)、雅典卫城(Acropolis of Athens)与巴黎的艾菲尔铁塔(Eiffel Tower)。

尼姬在这些奖牌上凯旋展翅,正如同她在罗浮宫的《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中那般傲然矗立着。

原文:The Wind Beneath Her Wings: ‘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

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艺术顾问,居住在纽约。她撰写的文章涉及艺术史、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和特别展览等一系列主题。

责任编辑:茉莉@#

巴黎的罗浮宫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宋安/大纪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希腊有个超凡入圣、震撼人心的神话故事:比马龙传说。
  • 佛罗伦萨人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创作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些最动人、最受喜爱的艺术作品。他的创作主题从神话题材——包括名画《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和《春》(Primavera),到壮丽的宗教画《圣母与圣婴》(Madonna and Child)),还有包括美第奇家族成员在内的权贵肖像。
  • 独立厅因在建国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享有“美国诞生地”的美誉。公认独立厅是美国国家地标和世界遗产;也是民主的象征,代表了美国理想的传承: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
  • 贝尔沃城堡(Belvoir Castle)坐落于英格兰莱斯特郡(Leicestershire)贝尔沃谷的一座山丘之巅——“贝尔沃”在诺曼法语中意为“美丽的景致”(beautiful view)——公认为英格兰摄政时期建筑的最佳典范之一。
  • 纽约市“弗里克收藏馆”(The Frick Collection)的木兰花再次盛开。这些广受纽约市民喜爱讨喜的大型树种木兰花是纽约市最大型的木兰花,在春天重新绽放时,恰逢博物馆于4月17日重新开幕。弗里克收藏馆;博物馆斥资2.2亿美元,历时五年全面翻新历时五年的全面翻修,恰逢4月17日重新开幕,。投入2.2亿美元的巨资额的花费用在包括:2.7万平方英尺(约2508平方米)的新建筑、改造6万平方英尺(约5574平方米)的现有建筑空间、外墙翻新与扩建、增设礼堂与首家咖啡馆,以及花园的整修等等。
  • 独角兽是中世纪广受大众喜爱的神兽之一。在许多艺术创作媒材中,独角兽都是热门的题材,然而在手工编织的挂毯中,目前世界上仅有两套已知以独角兽为主题的系列挂毯存世。收藏在纽约修道院博物馆(The Met Cloisters in New York)的《独角兽壁毯》(Unicorn Tapestries)是该博物馆的著名馆藏作品。可能较少为美国人所知的是,另一套也同样是一件艺术杰作。
  • 圣嘉禄‧鲍荣茂教堂(St. Charles Borromeo Church)圣殿以黑、金两色装饰,对比中殿(中央走道)以少许金色点缀、风格相当简洁的白色拱门与柱子,强化了圣殿的视觉效果。(KerrysWorld/Shutterstock)
    这座比利时教堂在建造时就有人称这是“世界第八大奇迹”(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圣嘉禄‧鲍荣茂教堂(St. Charles Borromeo church)是早期宏伟的巴洛克建筑之一,也是西北欧最早建造的巴洛克式教堂。由于造价昂贵,负责建造的安特卫普 (Antwerp)耶稣会士,不得不紧缩预算。
  • 博罗梅奥城堡,又名安杰拉堡(Rocca di Angera),矗立于意大利北部伦巴底地区安杰拉镇的一处岩石悬崖上。城堡俯瞰马焦雷湖(Lake Maggiore)与阿尔卑斯山,视野辽阔,地势险要,是中世纪防御瑞士与拜占庭帝国(即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入侵的战略要地。
  • 1144年,法国建成了圣但尼圣殿(Basilica of Saint-Denis),成为哥特式建筑的全球典范。约莫25年后,这种崭新的建筑风格传入欧洲文化的边缘地带。位于西班牙阿维拉(Ávila)的救世主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he Savior)由此诞生,成为西班牙最早的哥特式建筑杰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