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逊河画派:艺术与人生的知音

阿舍‧布朗‧杜兰德的理想化画作既凝现了该艺术流派的精髓,亦向挚友托马斯‧柯尔与威廉‧柯伦‧布莱恩特致敬。
文/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苏雯 译
《知音》(Kindred Spirits,又译:共鸣的心灵)局部,阿舍‧布朗‧杜兰德(Asher Brown Durand)1849年作,布面油画,(阿肯色州)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藏。画作描绘画家的两位挚友汤玛斯·柯尔(Thomas Cole)与威廉·柯伦·布莱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在哈德逊河谷的辽阔景致中追忆往昔。(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735
【字号】    

纽约州的哈德逊河谷(Hudson River Valley)是美国最如诗如画的地区之一,丘陵、山峦、峭壁与水景交织成壮丽风景。19世纪时,其自然之美催生了人称“哈德逊河画派”(Hudson River School)的艺术运动。画家们专注于风景画,开创了美国艺术史上这一画种的首批重要作品。

被誉为该画派“奠基人”的英国裔艺术家托马斯‧柯尔(Thomas Cole,1801–1848年),不仅启发了同时代艺术家,更激励后世画家挥毫捕捉美国独特的自然景观。他倡导将《圣经》题材、历史事件与文学意象融入创作,引领了风景画艺术高度的提升。

《卡茨基尔山脉:双湖与山居景观,晨景》(A View of the Two Lakes and Mountain House, Catskill Mountains, Morning),托马斯‧柯尔(Thomas Cole)1844年作,布面油画,91 × 137 cm,纽约市布鲁克林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1825年夏,柯尔首次前往纽约州卡茨基尔(Catskill),此行成为美国艺术史的关键转折点,因此,2025年适逢其两百周年的纪念。柯尔在此创作的系列风景画作不仅开启了其艺术生涯,更催生了哈德逊河画派艺术运动。柯尔英年早逝后,其艺坛领导地位由挚友阿舍‧布朗‧杜兰德(Asher Brown Durand)所接续。

接过火炬

(左)阿舍‧布朗‧杜兰德(Asher Brown Durand)自画像,约1835年作,布面油画,76.2 × 64 cm,纽约国家设计学院藏。(右)杜兰德绘制的托马斯‧柯尔(Thomas Cole)肖像,1837年作,布面油画,马萨诸塞州皮茨菲尔德的伯克希尔博物馆(Berkshire Museum)藏。(公有领域)

在柯尔鼓励下转向风景画创作前,杜兰德(1796–1886年)已是成功的版画家与肖像画家。其1849年油画杰作《知音》(Kindred Spirits,又译:共鸣的心灵)不仅是个人巅峰之作,更堪称哈德逊河画派的经典代表作。此画凝现了该艺术流派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对已故的柯尔与他们共同的挚友、著名自然诗人兼报刊总编威廉‧柯伦‧布莱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1794–1878年)的致敬。

三人曾合作出版艺术与文学作品,并一同沿东岸进行荒野旅行,包括前往卡茨基尔山区。柯尔逝世后,杜兰德与布莱恩特的友谊仍然延续。1850年,杜兰德以布莱恩特最著名的早年诗作《遗思》(Thanatopsis)为灵感创作了一幅油画。

《风景画——〈遗思〉场景》(Landscape—Scene from ‘Thanatopsis’),阿舍‧布朗‧杜兰德(Asher Brown Durand)1850年作,布面油画,100.3 × 155 cm,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杜兰德的悼念画作

杜兰德创作《知音》的契机,源于纽约知名艺术收藏家兼商人乔纳森‧斯特吉斯(Jonathan Sturges)的委托。委托要求是将柯尔与布莱恩特描绘成“心灵相契者”。

《知音》(Kindred Spirits,又译:共鸣的心灵),阿舍‧布朗‧杜兰德(Asher Brown Durand)1849年作,布面油画,116.8 × 91.9 cm,(阿肯色州)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藏。画作描绘画家的两位挚友托马斯‧柯尔(Thomas Cole)与威廉‧柯伦‧布莱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在哈德逊河谷的辽阔景致中追忆往昔。(公有领域)

杜兰德在此作中展现了他在风景与肖像画领域的双重造诣。画中柯尔与布莱恩特伫立于嶙峋岩岬之上,背后是壮阔迷人的自然风光。右侧男子为柯尔,手持画夹与直笛——表明了杜兰德与柯尔共同的音乐爱好。尽管画中两个人物皆蜚声艺坛,观众认出他们并非难事,画家仍特意在左侧树干刻上“柯尔”与“布莱恩特”之名以示明辨。

融入柯尔风格

《卡特斯基尔瀑布》(Kaaterskill Falls),托马斯‧柯尔(Thomas Cole)1826年作,布面油画,64.2 × 89.7 cm,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沃兹沃思学会(Wadsworth Atheneum)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知音》的场景融合了哈德逊河画派的发源地——卡特斯基尔峡谷(Kaaterskill Clove,卡茨基尔山脉的一处峡谷)与卡特斯基尔瀑布(Kaaterskill Falls,纽约州最高的阶梯式瀑布,深受公众与艺术家青睐)。杜兰德在画中同时纳入这两处景观,在地理上并不精确。偏离自然真实并非杜兰德的惯常风格——他向来主张极为细致的植物学写实。然而在此画中,他融入了柯尔理想化的宏大景观处理。

此外,杜兰德在人物布局、岩床间溪流的描绘,以及悬崖的安置上,都参照了柯尔的画作《逐出伊甸园》(Expulsion from the Garden of Eden)。

《逐出伊甸园》(Expulsion from the Garden of Eden),托马斯‧柯尔(Thomas Cole)1828年作,布面油画,101 × 138 cm,波士顿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在《知音》之前,杜兰德的风景画皆采用横向全景构图。然而此作中他尝试圆心式构图,运用树干、枝桠及其它环境元素,于直幅画面上构筑出此种格局。前景断裂的枯树是柯尔惯用的象征符号,此画中或许在暗喻柯尔的早逝。

杜兰德将布莱恩特描绘为捧帽而立,这可解读为诗人向亡友致哀。远景中翱翔的雄鹰则可能象征柯尔的灵魂已然远去。

斯特吉斯将《知音》一画赠予布莱恩特,以感谢诗人在纽约绘画协会(New York Drawing Association,后更名为国家设计学院)举行的追悼会上为柯尔致悼词。该机构由包括柯尔与杜兰德在内的一群艺术家共同创立。1904年初,布莱恩特的女儿茱莉亚(Julia)将此画捐赠予纽约公共图书馆,此后逾百年间,这幅作品始终珍藏于该馆。

2005年,图书馆宣布出售此画,以筹募永久基金,此举引起激烈争议。批评者认为画作是应留在纽约并公开展示的瑰宝,因其承载着纽约州的文化历史。图书馆的计划仍如期执行,画作于同年5月在苏富比以密封投标方式拍出。沃尔玛公司(Walmart Inc)继承人爱丽丝‧沃尔顿(Alice Walton)以约3,500万美元购得,刷新当时美国画作拍卖纪录。

《知音》离开纽约州,被转往阿肯色州本顿维尔(Bentonville),这座城镇位于壮丽的欧扎克山区(Ozark Mountains),正是沃尔玛的发源地。画作最终落脚之处并非沃尔顿的私人住所,而是一座博物馆——这是沃尔顿给社区与公众的赠礼:由著名建筑师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设计的世界级博物馆,免费开放参观,馆藏涵盖殖民时期作品至当代艺术。

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于2011年揭幕,以《知音》为镇馆之作。该馆是一处可供人们观赏并沉思自然神性之美的特别所在,而杜兰德这幅哈德逊河画派的经典杰作,正是体现这种自然与神性“天人合一”的最佳艺术结晶。

原文“The Hudson River School: Kindred Spirits in Life and Art”刊载于英文大纪元。

【作者简介】

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艺术顾问,居住在纽约。她撰写的文章涉及艺术史、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和特别展览等一系列主题。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些鉴赏家认为,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1582–1666年)才是最出色的荷兰巴洛克画家。哈尔斯在当时以描绘欢乐场景的风俗画,以及个人与团体肖像而广受欢迎。
  • 鲁本斯的艺术展现了其创新风格,综合汲取了北欧写实主义、意大利艺术的情感表现与古典雕塑传统。其辉煌创作深深影响了后世。他最具个人色彩的作品以挚爱的发妻伊莎贝拉及续弦赫勒娜为主角,融会内心情感与艺术创造力,以其真实动人成就非凡艺术价值。
  • 维多利亚女王对第一代威灵顿公爵亚瑟‧韦尔斯利(Arthur Wellesley,1st 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年)赞誉有加,称他为“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自1896年以来,卡尔‧法布里蒂乌斯这幅精美的金翅雀图画一直收藏在毛里茨之家博物馆内。这幅画在学术界一直相当受到重视,但在同名小说出版之前,却鲜为大众所知。
  • 皮尔家族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族之一。族长查尔斯‧威尔逊‧皮尔(Charles Willson Peale,1741–1827)以描绘乔治‧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其他重要人物,以及自己家庭成员的肖像画而闻名。老皮尔也是著名的自然学家和富有开创性的博物馆创始人。他的17个孩子大多以科学家和古代绘画大师的名字命名,其中包括卡尔‧林奈、拉斐尔、提香、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和安杰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
  • 纽约弗里克收藏馆举办的特展“维梅尔的情书”,展览以亨利‧克莱‧弗里克(Henry Clay Frick)生前收藏的最后一幅画作——约翰尼斯‧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的作品《女主人与女仆》(Mistress and Maid)为焦点展开。
  • 犹太人的逾越节(Passover),是为了纪念以色列人在摩西带领下从埃及人的奴役中解脱出来。这位希伯来先知降生伊始的传奇故事,在艺术史上一直是备受欢迎的创作主题,无论是犹太艺术家还是基督徒艺术家,在绘画、素描、壁画、版画、教堂镶嵌玻璃和彩绘手稿中,都曾涉及。荷兰裔英国艺术家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爵士于1904年绘制的《发现摩西》(The Finding of Moses),是最为著名的范例。
  • 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是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奠基人之一,在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作品广受鉴赏家、艺术家和大众的推崇。崇拜者们会沿着“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之路”(Piero della Francesca Trail)朝圣,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Tuscany)和马尔凯(Le Marche)地区停留,参观当地保藏的名画原作。
  • 视觉艺术与文学的交集,为创造力勃发提供着沃土。数个世纪以来,诗人、作家、画家以及哲学家们一直在“对话”,回应着彼此的理念和艺术表达,这堪称西方文明的一大瑰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