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仙之戏——秋千

作者:云升
宋代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局部。(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387
【字号】    
   标签: tags: ,

“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濛濛百花里,罗绮竞秋千。”在繁花盛开,柳絮飘飞的季节里荡秋千,这样闲适的生活图景可不只是现代人的专属。早在两千多年前,秋千就已经成为了古代女子一种主要的娱乐活动。今天,就让我们追寻着历史的脉络,谈一谈秋千背后的故事吧。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楚俗亦谓之施钩。《涅槃经》谓之‘罥( juàn)索’。”“秋千”本来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项活动,春秋时期因齐国打败了北方的山戎,秋千也随之传入了我们汉地,成了女子们的最爱。

清代焦秉贞《柳院秋千》。(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当然,北方的山戎是不可能叫它 “秋千”的,对于这样一个极具汉地特色的名词显然是汉化之后的叫法。那么,又为何称之为“秋千”呢?说起来这与汉武帝有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汉武帝笃信修炼和神仙之事。历史上也有许多关于汉武帝遇仙的记载,如西王母、上元夫人、卫叔卿等神仙,据说西王母还将修道的秘籍也传授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勤于修道,他曾说,如果自己像黄帝那样能乘龙飞升,我看妻子儿女就像脱掉的鞋子一样,没什么不能割舍的。“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脱躧(躧:通‘屣’,鞋)耳。”(《史记》)

正因为汉武帝笃信修炼长生之事,故而宫中多有为汉武帝作祝寿之词。如《事物纪原》就认为,秋千是源自于汉武帝时,千秋原为祝寿之词,有“千秋万岁”之意,故秋千也称千秋。《艺苑雌黄》也记载“或谓出自汉宫祝寿词也”。

唐代文人高无际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的序中写道:“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因秋千为千秋的转写,所以后来干脆用“秋千”来称呼了。可以想见,秋千之戏经历了春秋战国的流传,到了汉代已经比较流行了,而在汉武帝时,人们方才给它冠以了一个好听而意义深远的名字。

明代吴彬《岁华纪胜图‧秋千》。(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至此之后,秋千之戏正式被赋予了修炼长生的含义,人们在传统节日中荡秋千以祛病,显然与此不无关系。

而到了唐朝,同样出现了一位好道的君王——唐玄宗。在他的影响下,不论民间还是达官显贵,都崇信佛道之修炼。传说他还曾梦游月宫而作《霓裳羽衣曲》,亲眼见过飞天之神女。

正因为乘秋千之人如“飞鸟不离于羽族,天仙不举而自上”(《汉武帝后庭秋千赋》),而宫中女子乘秋千之姿态灵动飘逸,类飞天之韵,玄宗皇帝索性称秋千为“半仙之戏”。“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开元天宝遗事》)

巧合的是,中国的朝鲜族同样称秋千为“半仙之戏”,每逢节日聚会,朝鲜族妇女便会荡起秋千,不同的是她们荡得非常之高,有的秋千几乎都荡平了,成了一种相当刺激的比高竞技了。

而更巧的是,台湾的高山族也流传着荡秋千的习俗,他们称之为“渺绵”,乃飞天之意。“台湾番女有渺绵氏之戏,即秋千也。以渺为飞,以绵氏为天,意以为飞天耳。每风和景明,招邀同伴,椎髻盘花,靓妆丽服,以银钱、珊珠贯肩背,条脱缠腕,累累相比,而欢呼以为戏。”(《清稗类钞》)对此,台人有诗赞曰:“云霭碧梧飞彩凤,花移丹桂下姮娥”。(《重修台湾府志》)

都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相距如此遥远的民族对秋千有着相同的认识呢?只一句轻描淡写的巧合,大概率是不能让人信服的。或许,这真的是神仙世界的游戏吧。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宋代,杂技表演者将秋千之戏加以编排,形成了各种惊险刺激的杂技表演,“水秋千”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据《梦梁录》记载,人们将秋千架搭在船头,表演者奋力荡起秋千,借来回摇荡之力高高跃于空中,然后在空中转体翻跟头,最后扎入水中,场面十分刺激。如今,西方马戏团的“空中飞人”、竞技运动中的跳水,似乎都能看到水秋千的影子。

跳水与荡秋千结合的水秋千表演,与龙舟竞赛在同一天进行。元代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局部。(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半仙之戏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如今早已遍布全世界。冥冥中,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秋千那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它背后蕴含着的神传文明之深意。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过年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但团聚、祭祖、祈福和欢庆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共通的。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结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阶段转换的重大意义了。所以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礼仪,丰富这些日子的内涵,同时也给予人丰厚的祝福!本文就来说说喜获新生儿的民俗礼仪。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