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国歌的8个有趣事实

作者:蕾贝卡‧戴(Rebecca Day) 苏雯编译
激发弗朗西斯‧斯科特‧凯伊创作灵感的那面美国国旗,已随时间流逝而磨损斑驳,现陈列于华盛顿国家美国历史博物馆。(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87
【字号】    

今天,美国国歌《星条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直译《星光灿烂的旗帜》,或称《星条旗之歌》)每年都会由在全美观赛的体育迷齐声唱响。人们通常视之为这个国家最著名的曲作。每逢爱国节日——无论是独立日、总统日还是老兵节,无数民众在烤肉、赏烟火、享受假期之时,心头都会回荡起这首歌。

它已成为勇敢与自由等美国价值观的永恒象征,但由于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凯伊(Francis Scott Key,1779–1843年)在发表作品时相当神秘,这首歌的由来也变得扑朔迷离。

有关《星条旗》的问世经过,至今仍有些待解之谜;而关于这首国歌及其作者的八件事,可能会让你颇感意外。

诗人而非作曲家

约瑟夫‧伍德(Joseph Wood)约1825年绘制的弗朗西斯‧斯科特‧凯伊(Francis Scott Key)肖像。(公有领域)

虽然凯伊被认为是美国国歌的作者,但他并不视自己为作曲家。他是一位业余诗人。凯伊所留存的少量诗作,多聚焦于当时流行的两个主题——爱国情操与虔诚信仰。

他的一首作品《主啊,我心灿然称颂祢》(Lord, With Glowing Heart I’d Praise Thee)中,包含着心怀喜悦敬拜上主的诗句。

主啊,我心灿然称颂祢,为祢之爱赐福乐,赦免恩典救赎我,心灵由此复平和。(Lord, with glowing heart I’d praise Thee, For the bliss Thy love bestows, For the pardoning grace that saves me, And the peace that from it flows.

在他身后的1857年,他的诗歌得以结集出版。这部《已故弗朗西斯‧S‧凯伊先生诗集》(Poems of the Late Francis S. Key, Esq.)收录了他最著名的作品——《星条旗》。

他的诗作富有音乐性

虽然凯伊是诗人,但他的诗作很容易配曲,因为他在成诗时就讲究格律。有别于现今流行的自由体,他的诗作结构更为整饬。每节诗通常包含相同行数,为作品增添节奏感。他也善用押韵,使诗句更易转换为有旋律的歌词。

随着他不断磨练技艺,这些创作技巧日后在《星条旗》等不同作品中都得到了运用。

凯伊曾是华府知名律师

虽然凯伊以撰写《星条旗》闻名,但他本业其实是律师。

1814年夏末,1812年战争余烟未尽,英军在焚烧白宫和其它一些历史性建筑后,俘虏了威廉‧比恩斯(William Beanes)医生。9月间,总统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从乔治城召来凯伊,要他前去协助交涉,为比恩斯争取释放。

交涉地点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近海,凯伊随一位战俘交换专员抵达英国海军舰艇“强袭号”。谈判相当成功。协议达成之时的9月13日,英军出动战舰猛攻巴尔的摩,企图夺取该地的控制权。巴尔的摩之战(Battle of Baltimore)正式展开。

由于三人掌握切萨皮克湾的英军布防情报,战役结束前,英军不准他们回到美国本土。

三名美国人滞留在美军舰艇“总统号”上,从昼至夜,耳闻目睹火炮、枪械和火箭弹轰击麦克亨利堡(Fort McHenry),浓烟和火光完全遮蔽了这座星形要塞。

珀西‧莫兰(Percy Moran)作于1913年前后的《星条旗》(The Star Spangled Banner),描绘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凯伊在巴尔的摩战役之后,向麦克亨利堡上空的美国国旗致敬的情景。站立在高处者为凯伊。下方为比恩斯医生。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公有领域)

直到14日早上,凯伊看到美国国旗依然高高飘扬——他的国家再次抵御了战火袭击。英军攻占巴尔的摩未果,遂放行三人返航。凯伊胸中涌动着自豪感,灵感受到激发,遂写下我们今天称为“星条旗”的诗篇。

激发弗朗西斯‧斯科特‧凯伊创作灵感的那面美国国旗,随时间流逝而磨损斑驳,现陈列于华盛顿国家美国历史博物馆。(公有领域)

并非歌曲原名

《星条旗》的叙事部分,述说了凯伊目睹巴尔的摩之战的经过。像是“火箭闪闪红光,炮弹轰天作响,它们彻夜见证,我旗安然无恙”这样的诗句,记录了他在战后清晨发现美国国旗仍在飘扬的那一刻。

他受见闻启发写下四节诗,将其命名为“保卫麦克亨利堡”(The Defence of Fort McHenry)。这首诗作初刊于《巴尔的摩爱国者报》(The Baltimore Patriot)和《晚间广告报》(Evening Advertiser)等报纸,使用的即是此标题。但一些历史网站指出,发表后不久,某位乐谱印刷商将其改名为“星条旗”。

弗朗西斯‧斯科特‧凯伊诗作《保卫麦克亨利堡》现存最早的手写版本,这首诗后来成为美国国歌《星条旗》的歌词。(马里兰州历史文化中心提供)

今天,歌唱家在演唱美国国歌时,通常只唱这首诗的第一节。

旋律源自另一首歌

在19世纪,诗歌通常会配上旋律,因为它们远比现今的诗歌更有格律。当凯伊写下这首有历史意义的诗歌时,他已经想好了旋律。《致天上的安纳克里翁》(To Anacreon in Heaven)是当时流行的英国歌曲,美国人也很熟悉。安纳克里翁是古希腊诗人,这首歌旨在向他祈求艺术灵感。

1783年首度书面印行的安纳克里翁之歌的词谱。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公有领域)

这段旋律曾被用于多首不同作品,包括1800年的歌曲《亚当斯与自由》(Adams and Liberty),那是一首为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竞选总统所作的政治歌曲——亚当斯在选举中败给了另一位开国元勋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

在一些最初的印本中,《星条旗》歌词所附的说明,指示读者要用《致天上的安纳克里翁》的旋律来演唱这首歌。

凯伊也将此旋律用于他另一首带有爱国色彩的诗歌《战士归来时》(When the Warrior Returns)。这首作品是为了纪念两位英雄——史蒂芬‧迪凯特中尉(Stephen Decatur, Jr.)与查尔斯‧斯图尔特(Charles Stewart),他们在第一次巴巴利战争(First Barbary War)中为美国战胜了黎波里海盗立下了汗马功劳。

经过一个世纪才正式成为美国国歌

在19世纪,美国仍有好几首非正式的国歌,包括《万岁哥伦比亚》(Hail Columbia)与《洋基小子》(Yankee Doodle)。凯伊的作品在写成一百多年后,才获正式认定成为美国国歌:1931年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正式签署订入法律。

棒球运动开启唱国歌的传统

《星条旗》长期以来都是美国体育赛事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公共广播电视网(PBS)指出,观众首次在赛事中听到这首爱国歌曲,是在1862年纽约布鲁克林的一场棒球比赛上。美国职棒大联盟(Major League Baseball)的年度锦标赛“世界大赛”(World Series),自1903年以来也一直在赛前安排国歌演唱。

远离聚光灯

可以说,凯伊写下了许多人眼中最著名的美国歌曲。而在《星条旗》发表后,他对由此而来的关注却保持谦逊低调。正因如此,两个世纪以来,历史学家们不得不从不少谜团中努力拼凑这首歌诞生的经过。合唱艺术团体Chorus America网站指出,凯伊之所以避开聚光灯,是因为他写此歌是为了向军事英雄致敬,而不是为了自己:

“凯伊似乎觉得,一首爱国歌词不该歌颂作者本人,而该歌颂那些以其行动启发他笔端的英雄。他将这些价值观付诸实践——没有在歌词的首印本上署名,还将首批一千份分送给曾保卫麦克亨利堡的士兵。凯伊歌曲的创作初衷、也是最重要的主题正是对他们勇气的赞颂。关于这些名冠后世的词句是如何诞生的,没有第一手的资料记述,凯伊实际上将这项任务留给他人去完成。”

弗朗西斯‧斯科特‧凯伊《星条旗》1814年原版乐谱印本,因副标题误印为“A Pariotic Song”而很容易辨识(正确拼写为Patriotic)。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公有领域)

企业家阿里‧马斯特(Ali Master)深受美国价值观的启发,他在谈到《星条旗》时说:“自由与勇敢——我们在国歌中歌颂它们是有理由的。我们自由,因为我们勇敢。”

对所有秉持美国价值观的人来说,《星条旗》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

本文“Francis Scott Key: ‘The Star-Spangled Banner’”原载英文大纪元。

作者简介:

蕾贝卡戴(Rebecca Day)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和独立音乐人。更多关于她的音乐和写作的资讯,请造访她的Substack电子报专栏“Classically Cultured”,网址为:classicallycultured.substack.com。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后来,汉朝与匈奴达成和议,双方互换人质、使者。此时匈奴才不得不承认苏武仍然活着,把他释放归还。苏武终于得以回到汉朝,成为忠贞不屈的象征。
  • 孔雀东南飞 The Peacock Flies Southeast ——净泉音乐原创
  • 纽约市顶尖艺术机构考夫曼音乐中心(Kaufman Music Center)的资料显示,竖琴是史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0年。
  • 在众多作曲家中,贝多芬大概是最常被伟大作家提及的一位。他克服失聪,透过音乐超越物质世界,成为超越精神的象征。
  • 海水含甘露,慈光照大千。 众生同得度,圣人现人间。
  • 琵琶声轻轻落在风里 黄沙之外是千年的梦境 彩带缠绕着晨曦 金粉描出云端的身影
  • 约翰‧沃特森‧戈登爵士1818年创作的卡罗琳娜‧奥利芬特(Carolina Oliphant)肖像画局部,爱丁堡苏格兰国家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人人都喜爱双面人生和隐姓埋名的故事。”诗人达纳‧乔伊亚(Dana Gioia)在《诗歌真能产生重要影响吗?》(Can Poetry Matter? )一书中写道。在探究苏格兰的卡罗琳娜‧奈尔恩夫人(Lady Carolina Nairne,1766–1845)的生平和作品时,她的神秘会让人立即兴味盎然。
  • 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一生创作了五百多部作品,如今人们只热衷于聆听其中的一首。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创作著名的《D大调卡农》,是为了庆祝约翰‧塞巴斯蒂安的堂兄约翰‧克里斯多夫‧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的婚礼。
  • 歌曲:主佛的孩子 ——辛迪和声空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