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10月09日讯】(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报导)台湾公共策益、台湾智库等多个单位10月8日共同举办座谈会,就“从出版视角看当代中国议题”邀请学者专家与会讨论。专家指出,台湾出版界在自由环境下能够以多元角度理解真实的中国,并呼吁民众珍惜台湾思想自由与多元讨论的空间。
主持人、有理文化社长暨总编辑涂丰恩表示,中国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座谈会将从出版的视角看中国,也从台湾图书市场的反应来观察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变化。
台湾智库民调与舆情中心主任郭玫岑表示,他们在10月3日至30日于二二八国家纪念馆展出“红色滤镜”特展,盼通过互动方式让大家了解“中(共)国叙事”和真实世界的落差与矛盾。
郭玫岑说,“红色滤镜”特展也展览超过百本台湾与中国议题选书,让意犹未尽的观展者能继续探索更多元视角的两岸关系,建立完整的知识脉络,探索不同观点,作为理解中国与进一步思辨的重要起点。
郭玫岑表示,这些出版品同时代表了台湾出版界在中国研究领域的努力——在多元自由的出版环境中,大家能看到不同于传统“以汉民族为中心”、强调“大一统”史观的视角。
她表示,“而在中国,这样的出版往往因为不符合官方叙事而被禁止。这正是台湾可贵之处——我们能自由出版、自由阅读、自由讨论;能够用多元的观点去理解真实的世界。诚挚邀请大家到现场翻阅这些书籍,从阅读中看见更多元的中国,并体会思想自由的珍贵。”
前《八旗文化》副总编辑、“左转有书”书店店长王家轩分析,2010年代中期,习近平加强言论管制,香港雨伞运动和时代革命接连爆发,两岸关系随之僵化,台湾人对中国的兴趣愈来愈淡。同时兴起的太阳花运动与抗共保台意识,也让读者转向关怀台湾本土的历史政治议题,造成中国议题在台湾的出版热度滑落。
王家轩说,自己相当不解,为何在中国工作求学的台湾人这么多,却几乎没有台湾人写自己在中国的经验。这样的空窗造成台湾人对中国的理解片面化。
“左岸文化”总编辑黄秀如直言,台湾人必须深刻了解中国公民社会,才能应对中国观光客、中国籍配偶、统战等不同层次的复杂中共因素,而“左岸”始终站在台湾看中国,出版的书籍正是让台湾人具体了解中国的捷径。
黄秀如说,中国幅员广大,各地经验不同,台湾人写中国,容易招来批评,风险很大,因此通常选择在网络上针对议题发表言论,但很难正式集结成书。
“红色滤镜”特展设六大展区 展场上百书籍助观众了解中共本质
此前,“红色滤镜”特展主办单位表示,这次展览以六大展区呈现中共政权的形象建构、权力运作与对外影响,带领观众深入理解“中国故事”背后的中共权力结构与矛盾现实。

主办单位指出,“戴上红色滤镜的前后,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世界吗?”通过中共官方的视角来了解中国,就如同戴上了中共提供的红色滤镜。红色滤镜遮蔽了中共不愿提及的真相,戴着它,大家看见的是被筛选、被塑造后的世界。然而,真相并未因此消失,唯有大家摘下滤镜,才能重新理解“中国”的真正样貌。
六大展区通过图像、文献与互动装置,揭示中共在民族主义、监控社会、国际扩张与假讯息操作等方面的运作手法,并展示“2025全球民主韧性青年营”的讨论成果,呈现民主思辨的多元声音,并设置书展,精选上百本中国研究相关书籍,供观众延伸探索。
当天会谈结束后,主持人和青年们也针对“台湾与中(共)国的视角竞争”“中(共)国审查的寒蝉效应”“旅居海外的华人对台湾书籍的看法”等提出问题,与会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与回答。
责任编辑:李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