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殿建筑】【璀璨中华文化】

从诗经与史记中追寻先周圣都周城 妙合考古遗迹发现!

作者:允嘉徽
《诗经‧大雅》〈绵〉一诗中记载周城高大结构气派,且如实描述夯筑的情况,有如趣味地还原现场。图为古代夯土城墙示意图。(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周朝奠基人古公亶父──周太王(文王的祖父),在历史上曾经留下一段著名的迁徙故事。而这一段历史灿若晨星,成了后人追寻周朝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引。然而在漫长的三千年岁月中,周原王城却掩藏于大地,确实位置引起许多史家的追索,周朝王城,即周城的面貌更是引人好奇。

积德行义 古公亶父远走岐下

话说周的始祖弃善于农事。舜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于是舜封弃于邰、号后稷。到了后稷之子不窋的末年,夏后氏政衰,不务农事,不窋因而失其官,带着族人出走到戎狄之地。到了古公亶父这一代,在豳国复兴了后稷、公刘(后稷曾孙)的功业。他带领国人务耕种,尽地利之宜,积德行义;国人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对他非常爱戴。然而,周族人的富足却引来戎狄的觊觎,发动攻击来夺取财物,仁厚的古公就把财物给了他们,然而戎狄不知足,又来攻打,想得豳国的土地与人民,这引起豳人群愤,准备和入侵者一战。

古公却不忍人民因他上战场而失去生命,他说:“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因此,古公遂带着一家人离开了豳国,最后在岐山下定居了下来。而后豳人举国扶老携弱,也都来到于岐下追随古公;他国人听闻了古公的仁德,也多来归附。于是古公贬弃戎狄的风俗,而在岐山下营建城郭都邑和百姓的房子和戎狄别居。(《史记‧周本纪》:“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相传周文王的军师姜子牙撰写的兵法《六韬》。图为明戴进《渭滨垂钓图》周文王前去拜访隐居垂钓于渭水之滨的姜子牙。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图为明戴进描绘的周人故乡岐山下渭水之滨。图:《渭滨垂钓图》周文王前去拜访隐居垂钓于渭水之滨的姜子牙。(台湾 故宫博物院提供)

《诗经‧大雅》〈绵〉一诗记叙了这段历史:“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话说古公一行人马沿着水边往西走到了岐山下,且“筑室于兹”“作庙翼翼”。对古代人来说,立国城的基础首在立宗庙,宗庙象征一族的根基与瓜瓞绵延的护祐,而房室的建筑则表现出一国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古公恭恭谨谨地在岐下造都邑、立宗庙,奠定了周朝的王业根基。〈绵〉这些描述和《史记‧周本纪》相合。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卷一》记载:“太王迁于岐,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五十里岐山镇是也。南有周原,改号曰周。”

追寻周人圣都──周城遗迹

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说:“(夏商周)三代虽都在立国前后屡次迁都,其最早的都城却一直保持着祭仪上的崇高地位。如果把最早的都城比喻做恒星太阳,则后来迁徙往来的都城便好像是行星或卫星那样围绕着恒星运行。再换个说法,三代各代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圣都’,也各有若干迁徙行走的‘俗都’。圣都是先祖宗庙的永恒基地……。”可以这样说:古公在岐下所营建的“圣都”就是周朝的精神中心。

古公所营建的王城──周城到底座落在哪里呢?周城在中华民族的建筑文明史上展开怎样的面貌与高度呢?后人解谜花了三千年。我们先从古文献来追索周城的地理位置。

《后汉书‧志‧郡国一》记载:“美阳有岐山,有周城。”《括地志》说:美阳城,亦曰太王城,亦曰周城,太王避狄时所居也。美阳是古代周城所在之地。魏代的著作《水经注》描述了周城的地理位置:“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又说周城在“岐山之阳而近西”;岐水“迳岐山西,又屈迳周城南……又历周原下,北则中水乡成周聚,故曰有周也。”由上得知周城、周人的聚落建在周原上,大体的地理位置在岐山和岐水(东流入渭水)之间比较偏西之地的中水乡;据《水经注疏》卷十八注,中水乡是周太王的封邑,在右扶风(郡)美阳县。美阳是秦孝公所置县,在汉、晋及后魏都属右扶风郡,但后周时废县,清代时为扶风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指出“扶风县……汉为美阳县地”。目前陕西宝鸡市的周原是位于海拔900米的高原上,具有古代高台建都的要件。

考古挖掘找到“美阳”

在宝鸡市岐山、扶风两县北部交界处,发掘的周原遗址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发掘了2,000余座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其中有多例“美阳”的陶文被挖掘出来,为周城遗址位置提供了确认地标,恰如古文献的记载。就在近年,在这里发掘了先周最大的文化聚落和周城遗迹。这里是周朝文明的肇始之地,同时也是先周古公亶父都邑──周朝宗庙所在的圣地。从遗迹中复原的周城又是什么样子呢?

先周建筑成就

《诗经‧大雅》〈绵〉一诗中描绘了古公周城建造现场的情况,也记载了周城高大雄伟,敌人攻不进来,正门外还有左右对称的护城外门,护卫着里面许许多多的居民:“百堵皆兴(兴建众多的房子),鼙鼓(鼙鼓,喻指战事)弗胜。乃立皋门(古代王宫最外层的门),皋门有伉(左右对偶)。乃(同乃)立应门(古代王宫的正门),应门将将(高大、壮硕的样子)。”真正发掘到的古公王城遗迹所还原的样貌是否真的是这样气派宏伟呢?还是文学之笔的渲染?

直到2024年为止,在周原遗址上发掘了三座城垣遗址。据考古测定,大城是目前已经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城址,建造于西周晚期。而小城和宫城的建造时间更早,都在商周之际(先周),可以追溯到古公时代,直到西周晚期三座城还共存。大城(520万平方米)、小城(175万平方米)和宫城(50万平方米)都建有城垣,其城址规模之大,充分彰显了周原遗址的都邑地位,里面能容纳许多周族人自然不在话下。这个发现也和《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相应合。

周原遗址考古发现,为先周与周朝建筑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些实地的佐证:

一、古公带领国人营造的周城坚实牢固,与《诗经》〈绵〉描述的相应合。

考古指出三座城址(先周营造经西周加建)各有城垣的作法与建构形态开启了东周都邑形态的先河。这也侧证反应了周城坚固的防御功能,为后代所仿效。〈绵〉说古公王城“鼙鼓弗胜”,喻指城防御战事的功能非常好,也得到了现实的支持。

二、发掘的建筑遗迹都是厚实的夯土建筑,从发掘的“宫城”遗迹来看,夯土工法应用广泛。[1]

夯筑的传承在中华建筑史上占有主体地位。例如在故宫紫禁城的地基夯土是由十三层夯土工序构成,而从复原的建造于西周时期的王城城门来看,成熟的夯土建筑技法奠定了城门气派宏伟的坚厚基础,更助成建筑工艺美学的表现。

有趣的是〈绵〉描述古公王城建造民家和宗庙,正是夯筑的现场情况:“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救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首先“其绳则直,缩版以载”,即拉绳取墙体的直线,束紧挡土版来装土造墙;再来“救之陾陾”,乃用容器盛来许许多多的土,作庙时更需要大量的土;“度之薨薨”即把土适量分入挡土版中(薨通作轰,表示倒土的声音);接着“筑之登登”,就是登登登地大力敲打土体让夯筑墙壁稳固;最后一道工序“削屡冯冯”,则是把形成的夯土粗坏进行削平打磨。〈绵〉把先周的夯筑过程和情境描绘地栩栩如生。

三、先周建筑已经展现传统民居四合院建筑的型态。

而宝鸡周原的王家嘴区域发现了一片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带,其中王家嘴一号四合院型态的建筑遗迹乃是年代明确的先周时期的遗留。〈绵〉云:古公的王城“百堵皆兴”,即兴建众多的房子。那时的城内住居是什么型态呢。王家嘴1号建筑遗迹可以提供参考。

复原的王家嘴1号建筑,南北总长68米,东西宽34~37米,占地面积逾2,500平方米,是目前发现最大、最完整的先周夯土建筑,(依据炭十四测定)约当营建于2,900年前左右。这也为确证周原为先周都邑所在提供了关键证据。此建筑由门塾、东西厢房、前堂、后室、前后庭院构成,院落的结构特点为台基式建筑,台基外围铺设砂浆,建物屋顶铺瓦。也就是说中华传统的四合院住居在先周周城中就有了。

四、西周第一大城门展现先周夯筑王城的气派雄浑。

新近发掘了大城东门、宫城南门遗迹,考古复原的两座城门形制特殊、结构复杂,在西周城址遗迹中前所未见。虽然大城据测定不是先周遗址,但与先周的宫城、小城结构成完整的一体,是其后期的延展,且并存到西周晚期。大城东门的建造结构与形制向前延伸了历史视野,由外至内包括:外瓮城、城台、南北门道、门塾、墩台(或为内瓮城基)与紧邻城台的两侧建筑院落。建筑宏大,被考古界视称西周第一城门。而在〈绵〉的描绘中,古公的周城有高大宏伟的正门──“应门”,应门外还有左右对称的“皋门”,坚固的城让敌人攻不进来。东周的《三礼图》云:“天子五门:曰皋、曰库、曰雉、曰应、曰路。”(《三礼图集注 ‧卷三》)目前周城即小城的城门尚未被发掘,若果如〈绵〉描述的城门形制来看,已经看到后代天子王城的先期模范。

五、发现已知最早的城垣角台面积宽大,为安全监控和防御工事提供充分的空间。

图中夯土城墙上可见角台。(Shutterstock)

大城的西南角的西墙外,有一座角台遗迹,复原得知这是已知的三代城市中最早的城垣角台建筑。大城南墙墙基10.4米,西城墙墙基宽9.5米;角台宽大,南北长46.8米,东西宽16.1米,面积753.48平方米,将近两个标准篮球场大,为监控防御工事提供充分的空间。

喝采

周原遗迹的发掘复原让《诗经》〈绵〉和《史记‧周本纪》描述的古公亶父迁都与建立周城的历史跃然在后人眼前,也佐证了古代文史的真实意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寻古历程。同时,古公亶父展现的文化内涵对照于史迹的再现,扩展了我们的文化视野,有德斯有得诚然不假!

--

注[1] 例如:宫城的门道呈现亚腰形,长度55米、宽度6~10米,门道中段、北端各发现有一块夯土台基。门道两侧有6.5米宽的夯土夹墙。门道出城处有石子路面,上下共4层,车辙清晰可见。南墙外有东西向城壕。城壕与门道相对处有大型夯土台,东西宽42米,夯土厚3.6米。

资料来源:
《史记‧周本纪》

《诗经世本古义》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周原遗址考古新发现与收获202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专家解读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张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1984年

--看更多【璀璨中华文化】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宏伟典丽的故宫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群,且蕴含的出色工艺技术真不少,除了排水、耐震的建筑工技成就之外,紫禁城三大殿的“金砖”的烧造工艺也是口耳相传的奇技。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地上的地砖并非真金,却有“金砖”的称号,是什么条件淬炼出来的呢?
  • 故宫紫禁城的传统建筑耐震神技令西方专家叹服!(fotolia)
    北京故宫紫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不仅是世上现存最大的木建筑群,而且拥有一项夸世的建筑成就,到底是什么呢?
  • 风水局中的天花板!每一处都精心设计。天安门是仙凡两界通道?皇帝为什么是“九五之尊”?
  • 明末三斩龙脉事件,谁笑到最后?为什么袁世凯的“龙座”要后移三米?紫禁城中轴连接泰山?
  • 古燕国的都邑、元以后历代中国的京城:现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设计始于元世祖忽必烈之时,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过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设计与布局,后世子孙不但能一窥中华文化中许多精微奥妙的神髓,更可以发现许多现代西方文化与古中华文化之间颇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处。
  • 中国古代民间盖房上梁时有悬挂字条“上梁大吉”、抛元宝、安放镇物等祈求平安的方式。据说在修建紫禁城时,施工人员都要在重要的建筑屋顶施工结束前,在屋顶正脊中部预先留一个口子,称之为“龙口”。之后再举行一个较为隆重的仪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个含有“镇物”的盒子放入龙口内,再盖上扣脊瓦。该盒子被称为宝匣,而放置宝匣的过程称为“合龙”。合龙标志着一座建筑的落成。
  • 鸱尾、五脊六兽、九脊十兽各是什么呢?中华传统建筑采用这些脊兽装饰有什么含意和作用呢?最顶级的中华传统建筑装饰多少脊兽呢?
  • 关于始皇陵的历史记载和传说,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很多却被目前的科学探测及考古发掘所证实。所以,用“眼见为实”的实证科学,现代人根本就破解不了始皇地宫的奥秘,而解开这些埋藏于地下的巨大秘密,可能会帮助我们回归对古代中华文明的正解。
  • 提起秦始皇,总是和无数的“第一”及“唯一”联系起来,他是名符其实的“始皇帝”,是本次人类中华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地球上唯一大帝国的皇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