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小百科 】

【艺术小百科】学院派一词是褒是贬?

文/史多华
《天使之歌》(Song of the Angels)局部,布格罗(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70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在欣赏十九世纪后期的绘画作品时,经常听到关于一些艺术家反抗“学院主义”“学院派”的说法,好像学院艺术是个束缚、教条式的老旧东西。可是学院又给人有“学术、权威”的感觉,到底学院派或学院艺术好不好呢?

原来“学院派”(或学院主义,academism)的名词源自16世纪意大利瓦萨利在佛罗伦斯设立的美术学院(Accademia dell’ Arte del Disegno)(注1),目的在于培育专业美术人才。之后欧洲各地竞相效仿成立,并以法国最为发扬光大。特别在路易十四、拿破仑等君王的大力支持下,法国的艺术学院(注2)人才辈出,对法国艺术成就贡献巨大,因此学院艺术代表着官方认可的正统艺术之最高成就。

学院秉持的艺术理念认为,绘画必须遵循理性的基准,因此透视法、数学式人体比例、几何式安定构图、正确的结构、明暗表现等均在基础训练之列。学院艺术能兼顾精准的写实技法和完美的古典形式(如均衡、谐和、比例等);同时取材于符合正统价值的宗教、神话和历史故事,对社会起着教化人心的作用。所以学院艺术除了尽善尽美的品质外,通常还有着纪念碑式的气派和宏伟的规模。

《霍拉斯兄弟的誓约》,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年),卢浮宫。(史多华提供)

到19世纪,在各种艺术思潮运动中,美术学院也在吸收新的风格。例如继新古典主义的大师之后,学院也接纳了原本与之对立的浪漫派艺术家。同时,由于学院势力一直主导着官方美展(沙龙)的评选,因此,当学院艺术家逐渐落入因循陈旧的题材和形式,未能因应时代需求再创佳绩,同时又在压制其它不同的艺术表现法和价值观时,难免被视为僵化的守旧势力,招致反抗和批评。例如写实主义和后起的印象派画家,作品经常为沙龙所拒绝,因而把学院视为守旧顽固的敌对势力,“学院派”一词开始带有了贬意。

《缠毛线》,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1878年,英国。(公有领域)

19世纪末,印象派的出现宣告了现代主义的到来,个人主义加上道德的下滑使得艺术的价值观更为模糊。一些画家仍然坚持学院传统,试图溶合新古典和浪漫两种风格,创出一些唯美、诗意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如法国的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年)、英国的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和荷兰的泰德玛(Sir Lawrence Alma-Tadema,1836—1912年)。曾任教于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的布格罗,对后起的印象主义难以苟同。他还是告诉学生们:“人们必须寻求美和真,必须使作品达到极致。”然而,即使这些画家作品构图严谨、画面细腻优雅,但却逐渐在现代艺术狂潮中被埋没,为艺术史家所忽略。

《天使之歌》(Song of the Angels),布格罗(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公有领域)

近年来,人们开始在失去标准的现代艺术中从新省思,学院艺术和基本功训练有从新兴起的趋势。事实上,学院派传承了自文艺复兴以来推崇的正统美术价值,要求完美的技法和崇高的内涵,被用于贬意多出于偏见,是不公平的。

(注1)瓦萨利是米开兰基罗的学生,也是文艺复兴《艺术家列传》的作者。年老的米开兰基罗当时还在世,也是此学院的创办人之一。

(注2)法国于1648年创建了“法国王家绘画暨雕刻学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1803年拿破仑当政时,“王家绘画暨雕刻学院”与1669年创建的“法兰西音乐院”和1671年创建的“法兰西建筑院”合并成为“法兰西艺术院”。路易十四并于1666年在罗马创立“法兰西罗马艺术学院”(French Academy in Rome),评选优秀的法国艺术家到罗马留学(即所谓的罗马奖),对于培育优秀的艺术家来说有很重要的影响。@*#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是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奠基人之一,在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作品广受鉴赏家、艺术家和大众的推崇。崇拜者们会沿着“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之路”(Piero della Francesca Trail)朝圣,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Tuscany)和马尔凯(Le Marche)地区停留,参观当地保藏的名画原作。
  • 视觉艺术与文学的交集,为创造力勃发提供着沃土。数个世纪以来,诗人、作家、画家以及哲学家们一直在“对话”,回应着彼此的理念和艺术表达,这堪称西方文明的一大瑰宝。
  • 万神殿(Pantheon),“Pan”泛指全部,“theon”即神的意思;这座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罗马建筑物,传说是罗马人民为了敬献诸神而盖的神殿,膜拜的是罗马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众神。
  • 习惯于祥和宁静田园风光的艺术爱好者,看到这幅弗瑞德利希的这幅“风景画”时,一定感到有些错愕。只见苍白荒凉背景中,一丛破碎的冰片被暴力推挤成尖锐磷峋的小山;在结冰的海平线上显得十分突兀。有人形容,就像一个沉睡海底的巨人苏醒时,撞破表面冰层的景象一般。
  • 在这个城市以光速改变的年代,仍有人愿意选择停下来,用画笔捕捉那些即将消失的风景。张学敏(Richie)正是这样一位用心感受香港脉搏的速写画家。他的首部作品集《城市墨彩》(Inking Cities Hong Kong),由香港老牌出版社陈湘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以水墨速写记录民俗节庆、旧区村落,和那些细腻的人情故事,为消逝中的香港人事物留下宝贵的纪录。
  • 前缩法(foreshortening),是自文艺复兴透视法建立以来,为了描写人体或物体的特定角度(如仰角、俯角或正对观众的角度),必需将人体或物体前后缩短,又使其符合自然效果的手法。
  • 位于纽约曼哈顿心脏地带的弗里克收藏馆(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开馆以来,坐拥1800件馆藏,一直是美术与历史爱好者心中的圣地。历经5年、斥资3.3亿美元整修与重新规划的博物馆终于修缮完毕,4月17日正式对外开放。不仅一楼标志性展厅焕然一新,更首次开放原为私人住所的二楼,并推出一系列崭新的展览、装置艺术与公共活动,并开放一座可容纳218人的全新音乐厅。
  • 艺术史家们对用“矫饰主义”(Mannerism)这个词做为绘画风格的名称有过许多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前,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这名词来形容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