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夏至之“至”表示什么意义? 留意这节气宜忌过好夏至

作者:容乃加
夏至是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日。老子说:“天道极即反,盈即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2198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 , , ,

每年在6月20—22日之间到来的节气是夏至。古来不论中外的节俗中都很重视夏至这一天。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夏至祭地神,由天子率领朝中百官到北郊方丘(地坛)祭祀,以表达对神的敬畏与感恩。而在西方,人们欢聚到英国的巨石阵周围迎接夏至的第一道曙光带来的福气,这传统已经个延续了数千年。为什么夏至这么受人重视呢?夏至节气包含着哪些文化内涵呢?以下我们一起来探索中华文化的智慧,并了解夏至生活的宜忌。

夏至之“至”包含哪些意义?

一、夏“至”表示夏季中点之至,也表示一年中点之至。
换句话说,过了夏至这一天夏天过半、一年也过半了。上古最早的的历书——黄帝所建的历书以冬至为一年之首,对应的一年中点之节气就是夏至。

二、夏至表示“日北至”。
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中国古人称这天叫做“日北至”,也就是太阳直射地球到达最北限,过了这一天即向南回归。相关的还有“日长至”的说法,表示这一天是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

头戴花环,着盛装的观日者在英国威尔特郡的巨石阵庆祝太阳升起。 在北半球,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白天,称为夏至。(Finnbarr Webster/Getty Images)

三、夏至表示一年中“阳气之至”。
夏至时,盛夏阳气达到极点之日,也是阴气将萌发之时。《淮南子‧天文训》说夏至“阳气极,阴气萌”。夏至之卦是姤卦,卦爻是五阳一阴,一阴起于下,对应夏至节气“一阴生”的现象。

夏至的重要传统内涵

一、古人不贺夏至有什么道理?
夏至和冬至都是天地阴阳之气升降变化的转折点,那为何古人贺冬至而不贺夏至呢?

蔡邕《独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这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哲学。从冬至到夏至阳气处于上升阶段(即阴气处于下降阶段);而从夏至到冬至阳气处于下降阶段,即阴气处于上升阶段。是以古人戒慎过夏至而不贺夏至,更要留意向善的精神意志不受阴升阳降之气的影响而委靡不振。

二、夏至祭祀后土表达敬畏与感恩
历朝历代在夏至祭地与冬至祭天相对应,由天子率领朝中百官亲祭,以表达对天地四时的敬畏与感恩。《通典‧礼五》说夏至祭祀后土(土地神)于方丘(又称“方泽坛”,表现“天圆地方”的概念)是周制,从周代延袭而来的。历代都延续这个祭礼,表现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敬天敬神的一种核心价值观。

三、仲夏与仲冬节气相合,展现人事与天象互为因果
《淮南子‧时则训》说天地节气有六合,“仲夏与仲冬为合……(黄历)十一月失政,五月下雹霜”。古人视天地种种自然现象是对应于人间事的反映。(黄历)“五月下雹霜”这种大热天的反常气象,实际是十一月失政不德的反应。中华哲学认为异常天象是对人间施政失德的警示。

古人认为异常天象是对人间施政失德的警讯。图为2024年4月28日,广东下的巨大冰雹。(大纪元合成图)

夏至当注意哪些宜忌

《礼记‧月令》说夏至所在的黄历五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提醒人这个月中生活要戒慎:“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这二段话说了夏至的阴阳感应之变,重点在告诉人夏至五月的宜忌,以下用简洁的白话来说说夏至的宜忌:

夏至之宜

露营,帐篷,露营区
山上避暑,宜夏舒放身心。(大纪元/林海柔)

避暑居所,宜夏安居:地处高处、透亮、通风良好的处所,可降低闷热高湿的暑气,宜夏安居。若无山居别墅之便,不妨用心营造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的住家环境。让凉风拂面来,解暑气,舒畅身心。
眺望远方,宜夏安心:视野辽阔的风景,舒畅解暑良方,宜夏安心。若推窗能见远山,楼台可观云影,天高地阔,胸怀自然宽阔。
登山避暑,宜夏舒放身心:地面海拔增高温度就下降,夏至登山赏景,宜夏舒放身心!
登高赏玩,宜夏忘暑:登上亭台楼榭,四周风光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宜夏忘暑。

登高远眺舒放身心。图中远眺望到“山岚亭”和远方的花东纵谷。(吴柏桦 / 大纪元)

清淡饮食,宜夏安身:选择清淡不油腻的食物,让肠胃清爽过夏天,宜夏安身。夏天一热,脾胃本就容易虚弱,油腻重味难消化,会让脾胃更疲惫,也容易让燥热的身体更上火。

夏至之忌

忌声色犬马耗阳气,斋戒养心为上。
• 忌曝露,掩身为上(防止过烈紫外线的伤害)。
• 忌躁动发脾气,静定心气为上。
• 忌放纵嗜好欲望,淡薄为上。
• 忌动干戈与兴讼,阴柔顺势,息事宁神为上
• 忌在南方用火,南方属火,夏至火旺,宜避为安。

《礼记‧月令》记载,仲夏这个月里木槿花盛放,反射艳阳的光华。然而木槿花的艳丽只有一日的荣光,清晨花开,日中而衰,日落即凋零,所以有“无宿花”的雅称,在仲夏时节传递给人生命无常的讯息。老子说“天道极即反,盈即损”。对敏觉天时的节气来说,夏至一到,阳气由盛转衰;对如花的生命来说,也要留意这阴盛阳衰趋势的转换时刻,给自己一个夏至好时光!@*

--看更多【节气与生活】【中华文化300问】

责任编辑:方沛#

推荐阅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度过苦夏呢?白居易《消暑诗》曰:“何以销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俗话说“心静自然凉”,除了精神层面的“降温”外,古人也发明出了许多消暑妙招。
  •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同其它节气相同,自古流传下来一些立秋的饮食习俗,而这些习俗大都与预防疾病有关。所谓“民以食为天”,古人会根据不同时令的食物,调节身体,以减少疾病。
  • “处暑”既然已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了,那么这节气为何带着“暑”字叫“处暑”呢?处暑节气古有“七月流火”名言,到底流什么“火”?是什么意思?处暑的当令食物、养生要则是什么? 
  • “白露”一到夜凉如水,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也是补润养生的起程时点了。从中华文化的五行原理告诉你“补露”--白露养生的作法……还有白露食俗。
  • 入了黄历九月,寒露风寒,万物渐收敛,草木衰黄。此际,菊花凌阴而盛,菊花饮给人美颜色、增活力!与此同时,又有许多的宝物、妙方,让人暖身、暖心、舒怀过深秋……繁忙生活中,给自己一个时空,好好宝贝自己!
  • 俗语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黄帝内经》这部华夏养生宝典,揭示人的养生原则就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落实到生活,从寝食上来看“霜降”养生的具体作法。
  • 立冬了!《内经》提醒人,顺应阴阳过生活就是养生的根本之道。面临一年中最冷的冬季,实践“养藏”是养精蓄锐、延年益寿的保健之道,以免伤害生命之精,使得得来春痿厥不振,伤害生命力。
  • 初冬小雪时节到了。初冬养生怎么养、怎么补?从中华文化中医学五行养生看冬天养肾,告诉你九招……
  • 第二十一个节气“大雪”。大雪节气到了,天地间灿烂的秋色余韵就要收藏殆尽。天寒地寒的仲冬时节,养生要怎么养、怎么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