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6月20—22日之间到来的节气是夏至。古来不论中外的节俗中都很重视夏至这一天。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夏至祭地神,由天子率领朝中百官到北郊方丘(地坛)祭祀,以表达对神的敬畏与感恩。而在西方,人们欢聚到英国的巨石阵周围迎接夏至的第一道曙光带来的福气,这传统已经个延续了数千年。为什么夏至这么受人重视呢?夏至节气包含着哪些文化内涵呢?以下我们一起来探索中华文化的智慧,并了解夏至生活的宜忌。
夏至之“至”包含哪些意义?
一、夏“至”表示夏季中点之至,也表示一年中点之至。
换句话说,过了夏至这一天夏天过半、一年也过半了。上古最早的的历书——黄帝所建的历书以冬至为一年之首,对应的一年中点之节气就是夏至。
二、夏至表示“日北至”。
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中国古人称这天叫做“日北至”,也就是太阳直射地球到达最北限,过了这一天即向南回归。相关的还有“日长至”的说法,表示这一天是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

三、夏至表示一年中“阳气之至”。
夏至时,盛夏阳气达到极点之日,也是阴气将萌发之时。《淮南子‧天文训》说夏至“阳气极,阴气萌”。夏至之卦是姤卦,卦爻是五阳一阴,一阴起于下,对应夏至节气“一阴生”的现象。
夏至的重要传统内涵
一、古人不贺夏至有什么道理?
夏至和冬至都是天地阴阳之气升降变化的转折点,那为何古人贺冬至而不贺夏至呢?
蔡邕《独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这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哲学。从冬至到夏至阳气处于上升阶段(即阴气处于下降阶段);而从夏至到冬至阳气处于下降阶段,即阴气处于上升阶段。是以古人戒慎过夏至而不贺夏至,更要留意向善的精神意志不受阴升阳降之气的影响而委靡不振。
二、夏至祭祀后土表达敬畏与感恩
历朝历代在夏至祭地与冬至祭天相对应,由天子率领朝中百官亲祭,以表达对天地四时的敬畏与感恩。《通典‧礼五》说夏至祭祀后土(土地神)于方丘(又称“方泽坛”,表现“天圆地方”的概念)是周制,从周代延袭而来的。历代都延续这个祭礼,表现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敬天敬神的一种核心价值观。
三、仲夏与仲冬节气相合,展现人事与天象互为因果
《淮南子‧时则训》说天地节气有六合,“仲夏与仲冬为合……(黄历)十一月失政,五月下雹霜”。古人视天地种种自然现象是对应于人间事的反映。(黄历)“五月下雹霜”这种大热天的反常气象,实际是十一月失政不德的反应。中华哲学认为异常天象是对人间施政失德的警示。

夏至当注意哪些宜忌
《礼记‧月令》说夏至所在的黄历五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提醒人这个月中生活要戒慎:“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这二段话说了夏至的阴阳感应之变,重点在告诉人夏至五月的宜忌,以下用简洁的白话来说说夏至的宜忌:
夏至之宜

避暑居所,宜夏安居:地处高处、透亮、通风良好的处所,可降低闷热高湿的暑气,宜夏安居。若无山居别墅之便,不妨用心营造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的住家环境。让凉风拂面来,解暑气,舒畅身心。
眺望远方,宜夏安心:视野辽阔的风景,舒畅解暑良方,宜夏安心。若推窗能见远山,楼台可观云影,天高地阔,胸怀自然宽阔。
登山避暑,宜夏舒放身心:地面海拔增高温度就下降,夏至登山赏景,宜夏舒放身心!
登高赏玩,宜夏忘暑:登上亭台楼榭,四周风光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宜夏忘暑。

清淡饮食,宜夏安身:选择清淡不油腻的食物,让肠胃清爽过夏天,宜夏安身。夏天一热,脾胃本就容易虚弱,油腻重味难消化,会让脾胃更疲惫,也容易让燥热的身体更上火。
夏至之忌
• 忌声色犬马耗阳气,斋戒养心为上。
• 忌曝露,掩身为上(防止过烈紫外线的伤害)。
• 忌躁动发脾气,静定心气为上。
• 忌放纵嗜好欲望,淡薄为上。
• 忌动干戈与兴讼,阴柔顺势,息事宁神为上
• 忌在南方用火,南方属火,夏至火旺,宜避为安。
《礼记‧月令》记载,仲夏这个月里木槿花盛放,反射艳阳的光华。然而木槿花的艳丽只有一日的荣光,清晨花开,日中而衰,日落即凋零,所以有“无宿花”的雅称,在仲夏时节传递给人生命无常的讯息。老子说“天道极即反,盈即损”。对敏觉天时的节气来说,夏至一到,阳气由盛转衰;对如花的生命来说,也要留意这阴盛阳衰趋势的转换时刻,给自己一个夏至好时光!@*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