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照顾父母的盲点(九)

提早讨论生死议题 了解长辈真正的想法(中)

文 / 陈乃菁(高雄长庚神经内科系主治医师)

提早讨论生死议题 了解长辈真正的想法。(Shutterstock)
人气: 115
【字号】    
   标签: tags: , ,

编者按:到了老人的生命末期,家属面对重大医疗抉择时,往往过于纠结,迟迟无法下决定,这时就需要仰赖医疗人员的耐心与智慧,帮助当事人跳脱困境。接续上文

电击急救父亲吗? 儿子惊恐喊道:“不要问我”

这让我想起我的另一名家属杨先生。他是父亲的主要照顾者,在老父亲生命末期时,我请他对是否要电击等急救处置,要有个准备。即使这些过程就他父亲的现况看来,都没有太大帮助,但我身为医师,还是要问家属这个问题,而杨先生身为家属,还是要有个决定,才能让医疗人员知道是不是要施行。

没想到,我话才说完,这个当儿子的人竟然脸色大变,立刻从我面前飞奔离开,口中喊着:“不要问我这个问题!”

愣在当场的我,只好再找机会,把杨先生请回会谈室。我关上门,耐住性子,决心要不催、不赶,好好把这件事谈清楚。

于是,我终于从杨先生口中理解到。自有记忆起,他的父亲就对孩子们非常严格,又设定高标准的要求。在父亲眼中,任何违反他的安排的举动就是不孝。长年下来,孩子们对父亲是百般顺从。

现在父亲来到生命末期,问题来了,因为老父亲从未交代过如何处理,杨先生当然不想让父亲因电击等无效医疗处置而受苦,但他更担心的是,若父亲是想活下去的,却因为做儿子决定不急救而去世,等到有一天,父子在另一个世界重逢了,老父亲不是会把他骂得狗血淋头吗?

在脑海中设想这个画面的杨先生,怕到脸色都发青。

原来如此!我终于理解到家属那原初看似毫无理性的举动,其实,仔细分析起来,其背后都有一套合理的脉络。

而在看见我表达同理之意,杨先生也终于放下心防,开始愿意听我分析各项处置的利弊得失。

最后,我们共同达成结论,让老人家在生命末期不接受不需要的抢救处置。毕竟那所有的痛苦,顶多也只能换来多半小时的时间而已。

医疗人员:“我是为你好” 变成家属的压力?

我想杨先生和江奶奶的心态,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长年照顾心爱之人的家属。在照顾工作上亲力亲为,所以都不愿意家人受苦。

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很多时候不是大家可以理解的,更或许是今天的医疗现场,不见得有余裕和人力,协助他们思考和表达意见。

其实他们都是家属的典型。杨先生年纪轻一点,但不代表他就有勇气可以做决定。江奶奶年纪大了,但也不表示旁人一句“老了听不懂”,就能轻轻带过。

在医疗这端,工作的忙碌和压力,当然可以理解,只是很多时候因为早已熟悉的医疗历程,让我们太专注在告诉家属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然后,在有意无意间,希望家属依照我们的想法来做决定。

我相信每一个医疗人员都是以患者和家属的最大利益来思考,但有时候,这种“我是为了你好”的心意,也可能变成家属的压力,因为我们忘了家属的感情和担忧,也该是治疗过程中的一环。我们也该据此来判断,该如何处理生命末期的问题。

运用耐心与智慧 协助长照家属安心做决定

我看着江奶奶在爷爷气切后,每天来往养护中心。当初支持气切决定的晚辈们,因着工作压力等因素,顶多只能几个月来去匆匆的探望一次,只有江奶奶像上班一样,每天到养护中心准时报到。

养护费用并不便宜,但重点是,即使有中心内的人手,江奶奶还是坚持每天去。对她来说,这是她个人的心意,也是责任。

但她毕竟八十多岁了,也开始担心自己照顾不了的时候,怎么办?要是自己反而比爷爷还早离开人世,又该怎么办?更有那么几回,向来坚强的她,会在我面前露出疲倦的神情。坦白承认看老伴这样活着,她自己一点都不轻松。

每天这样来回跑养护中心,为了照顾的细节问题,和照护人员争执,她也会累,但只要一想到自己累了,她又立刻怪自己不应该这样想。

这般反反复复的过程,让江奶奶更累了。

这些家属的苦和累,都是医疗人员少有机会见到的。有时候是我们受限于工作环境而无法见到,但有时候,是我们受限于自己的想法而不想见到。

还好想法是可以改变的,环境也是可以改善的。只要我们想想医疗决定可能是几秒钟的事,但照顾是一辈子的事,所以家属后续好几年要过得心神安稳,或者焦虑、自责,就端看在医疗现场,是不是能把那几秒钟处理得当。

更大的可能性,是需要我们医疗人员有耐心,也有智慧将几秒钟化为好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好好地把所有选择,摊在家属面前,协助他们理解,带领他们走过纠结的思考历程,达到彼此心安理得的最终决定。下文继续

(网站专文,禁止转载)

书封。(宝瓶文化 提供)

(本文摘编自《“这样安排是为你好!”──照顾父母的25个盲点》,宝瓶文化提供 )

推荐阅读
看更多→“老年失智症”相关文章
【健康1+1】掌握这方法 一辈子不失智!
医师教煮美味蔬菜咖喱 预防癌症和失智

责任编辑:王晓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