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小雪节气天气上升地气下降 不要掉以轻心

作者:容乃加
每年几千只冬候鸟来到台湾高雄的茄萣湿地过冬,包括珍稀物种黑面琵鹭。赏候鸟在小雪节气中激发生气,让人舒心。(高市茄萣区观光发展协会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258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小雪”节气是从春天数来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天的第三个节气,天候明显进入寒冬。小雪节气带来什么节气风采?从小雪俗谚看民俗有哪些特色?为什么小雪日起彩虹藏而不见呢?小雪时节“天气上升、地气下降”表示什么阴阳现象呢?

“小雪”节气名称由来

“小雪”日每年在阳历11月21—23日之间到来,一直连续到下个节气“大雪”之前的半个月期间为小雪节气。到了此时,在黄河流域以北的地域正当小雪初降。小雪和大雪两个节气,都是反应降水状况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小雪”节气名称的由来:“(黄历)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侵入),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小”雪指雪还下得不多)。”

对农作来说,到了小雪节气时节,田里还有越冬作物的地方要注意防寒管理,以越冬好收成。对人来说,寒气和湿冷降温容易影响身体的防御能力,也容易使人的心情感到低落、郁闷,要特别留心防范。

小雪封地。(容乃加/大纪元)

小雪物候的特色现象

在小雪节气的半个月中,每五天一候,各有哪些代表性的节气现象呢?《逸周书》记载小雪三物候(以中国民族古人主要生活范畴的黄河流域为例):“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后五日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后五日闭塞而成冬。”

为什么小雪日起彩虹藏而不见呢?由于天候干燥无雨,彩虹也就没有机会出现;“天气上升、地气下降”是指天地阴阳之气阳升而阴降,表示阴阳不交感,所以万物在小雪节气来到时也失去了生机;再过五日万物进入闭藏状态,明显地进入寒冬,我们也要做好过冬的准备。

“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阴阳不交感,温带地区的梧桐在小雪节气时节失去了生机。(容乃加/大纪元)

从小雪俗谚看民俗

一些民间俗谚表现了“小雪”和我们生活相关的现象,也凸显小雪时节的特色物产:

1.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在下雪的地区,如果小雪日降雪量丰富,是来年丰收的预兆。因为充足的降雪能融化渗入土壤中,转为来春的水分,并有助于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还可冻死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减少病虫害。

2.月内若霆雷,猪牛饲不肥:黄历十月一般应该无雷,台湾的俗谚说,若闻打雷就是天候不顺的征象,猪牛等六畜会有灾疫。

3.小雪小到,大雪大到:台湾海峡的乌鱼季在小雪、大雪节气进入“大渔获季”。乌鱼在“小雪”聚集洄游进入台湾海峡,“大雪”时达到最大量。

4.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南京民俗,旧时在小雪之后家家户户都会开始腌制蔬菜、风干蔬菜,以备过冬。如腌萝卜、白菜和雪里红等等,都是常见的过冬菜,用来补充冬日鲜菜蔬的不足。

5.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在北地,小雪降临时,降雪使得陆地交通受到影响,但水陆尚未结冰;到大雪节气时,河水结冰会封闭了河运交通。

乌鱼的乌鱼子、乌鱼膘、乌鱼腱都是高市值的产品,因此享有“乌金”之名。图为亚热带地区台湾台南的乌鱼子晒场风情。(台南市文化局提供)

节气风物

“小雪”降临,阴阳不交感,天地闭藏,容易使人伤感。然而在这个时节,也有特色好风物,洋溢生趣。一些从遥远的北方飞到南方温暖水边过冬的候鸟,形成季节的特色景致。例如,在台湾的一些湿地,有一些外来的“冬候鸟”将停留半年左右以越冬;世界闻名的黑面琵鹭也到台湾过冬。群聚在水畔时而栖息、时而振翅高飞的越冬鸟,让寒冷的冬日勃发生趣。

台湾屏东县九如乡万年湿地群生态复育冬候鸟--“高跷鸻”栖息及度冬。(屏东县政府提供)

小雪之后就是隆冬,是万物收藏的季节。此时,放手享受小雪闲情,投入心中的桃花源,是疗愈身心的好时节。如果室外天寒,在室内烧一炉火、煮一壶热红枣姜茶、炖一锅补冬好菜,玩味玩味久久想要打开又一直打不开的书卷,悦读缤纷的人生,是否也让你悠悠自得呢?喜爱户外活动的人,注意保暖,赏越冬鸟、玩味雪中风物诗,在闭藏的平静之冬,地平线更是开阔!@*

--看更多【节气与生活】

责任编辑:李梅#

推荐阅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阴阳相推,春夏秋冬循环无已!古代朝廷在“四立”之日都敬慎祭祀迎接四时之神。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立”是生、长、收、藏之始。“立冬”节气来了就是“闭藏”的开始,立冬养生就重在养精蓄瑞,那么具体要怎么养呢?
  • 中医讲气,讲阴阳五行,讲气机升降,乍一听似乎深奥难懂,其实道理却出乎意料的简单。为什么呢?
  • “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寒露到,阳衰阴盛明显了,草木摇落带悲意,然而,露寒催得菊花盛、蟹盈筐,奏起丰盛的收获乐章,为人暖冬, 道是无情还有情!怎样过寒露,怎么养生?寒露百草枯的背后,其实很精彩!
  • 《淮南子‧氾论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自古以来,人们从节气中体悟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落实到生活中去实践;在养生上,中医学效法自然强调秋天要“养收”。古时从秋分节气得到的一些体悟与启示,对于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积极的参考作用呢?
  • 观赏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025年白露节气开始于9月7日。“白露”节气对应天地之气转寒,白露时节是一年中日夜温差最大的时节。在这样的时节,养生特要注意哪些禁忌?民俗养生的“补露”要怎么补呢?
  • 在台湾、闽南一带俗称黄历七月为“鬼月”,传说七月一日“开鬼门”、七月三十为“关鬼门”,各地方可见“普渡”孤魂野鬼的祭拜,这些习俗的来源为何呢?我们怎样对待“鬼月”呢?
  • “处暑”既然已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了,那么这节气为何带着“暑”字叫“处暑”呢?处暑节气古有“七月流火”名言,到底流什么“火”?是什么意思?处暑的当令食物、养生要则是什么? 
  • 2025年是从8月7日开始。从立秋到秋天第二个节气处暑前这段日子,还处于三伏天的时段,盛夏余热未尽,秋阳肆虐,素有“秋老虎”之称。俗话说:“秋老虎会咬人!”因为这期间的燥热耗气伤津,容易使人生病。立秋民俗和养生也多有相关。在这隐藏“肃杀”的秋季里,生活养生要掌握哪些要点呢?如何补秋呢?
  • 大暑到了,炎炎夏日能“进补”吗?炎热会使人食欲欠佳,火热心烦,怎么进补呢?除了生活作息、精神的调节之外,中医讲“医食同源”,讲究五行相生的食补。本文为你掌握长夏大暑的食补养生要点--养脾胃,结合中医和民俗的养生智慧,提供十种便利的炎夏食补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