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11月13日訊】11月7日,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國際收支數據。其中,外商對華直接投資(FDI)為淨流入85億美元(股權投資140億+關聯企業債務-55億),環比減少51%,與2022年第一季度的峰值相比,暴跌92%。
這意味著,2025年對華FDI雖然還是淨流入,但已大為減少(前兩季度淨流入總合尚有319億,其中股權投資393億、關聯企業債務-74億)。這並非2025年的短期表現,而是2023年以來頹勢的持續。
下表「直接投資負債」(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欄目顯示,「十四五」期間,對華FDI淨流入,已從2021年的峰值(3,340億)斷崖式下降,2022年為1,802億,2023年只有427億,2024年更降至186億。2025年川普(特朗普)新政府上台,開打關稅戰2.0,使一度有所反彈的FDI淨流入,遭到強烈阻擊。
「十四五」中國直接投資數據(億美元)

另一方面,「十四五」期間「直接投資資產」(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卻一直維持在高位。2021年至2024年分別為1,280億、1,497億、1,853億、1,722億,2025年前三季度為1,184億。
這樣,直接投資差額,從2021年、2022年的淨流入(分別為2,059億和305億),自2023年起變為淨流出。這個轉變可是歷史性的。
歷史性轉變
從下圖可以看出,2000—2022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雖有起伏,大體上是增加的,有15個年份超過1,500億。但是,2023年以後,都降至500億以下了。這顯示出國際資本在中國市場的根本性轉向。

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自2008年起持續增加,2016年達到頂峰;期間,2014—2016中國資金大量外流,使國家外匯儲備減少近萬億美元。2016年中共升級資金管制,一定程度遏制住了資金外流潮;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仍在1,500億左右的高位徘徊。不過,至2022年直接投資的差額都是正的,就是淨流入。2023年起,卻逆轉了。中國市場從過去的香餑餑,變成高風險之地,對華FDI大幅減少,內資巨量資金持續逃離。一個印證是外資企業和民企的固定投資增速由正變負(見下表)。
「十四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率

三大因素
2023年開始的這個歷史性轉變,是中共沒有預見到的,中共被打個措手不及。中共商務部曾制定了個《「十四五」利用外資發展規劃》,要求2021—2025累計利用外資7,000億美元(略高於「十三五」的6,989 億美元)。但是,如下三個因素,卻使7,000億這個目標完成得困難;而且,即使指標完成,在當今的形勢下,意義也大為降低。
其一,病毒變異,2022年疫情在中國再度大規模爆發,而中共繼續沿用極端變態的「動態清零」政策、上海封城,致使中國經濟大盤動搖,外商經營越來越難。
其二,中共「向左轉」,外企在華營商環境惡化。從國安部呼籲、獎勵「抓間諜」,到對外企及其人員的突發搜查、抓捕,再到中共出台相關法律,外商對中共政治走向從不安、懷疑變為悲觀、厭煩。
其三,2022年2月爆發俄烏戰爭,一方面中共暗中支持俄羅斯,令美西方高度戒備中俄聯手;另一方面,中共是否藉機發動台海戰爭成為全球高度關注的話題,中國與美西方的戰略對峙顯著升級,這深刻的影響著國際資金流向和規模。
以上三大因素的綜合作用,使中共在2023年後推出的一系列「穩外資」政策難以發揮作用。外資撤離和內資外流,中共怎麼也擋不住了。
結語
中共官方評價外資「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突出」:外企納稅占全國稅收總額的比重超過六分之一,吸納就業人數約占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的十分之一,對外貿易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超過40%,還有效助推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帶動中國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但是,「十五五」(2026—2030)期間,上述促使中國直接投資轉變為淨流出的三個因素,除第一個因素(疫情是否再起)難以判斷外,後兩個因素看來依然存在。甚至川普新政府可能使中共的國際處境更加艱難。因此,中共在「十五五建議」中提出的「塑造吸引外資新優勢」,恐怕又是一個泡影。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