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你是否常為手腳冰冷而犯愁?許多人會吃薑母鴨、羊肉爐,或去漢藥房抓帖子溫補,但這些方式未必適合每個人。本文從中醫觀點解析手腳冰冷各種成因、體質,與相應的食補方式。
手腳冰冷四種類型 食補調理大不同
手腳為何會冰冷?現代醫學認為,人是溫體動物,因心血管疾病、貧血……造成血液循環不順暢,人體「末梢」就容易感到寒冷,也就是手腳冰冷。
嚴重時,還會感到手腳發麻,失去知覺或引發其他健康問題。「末梢」還包括器官內負責輸送氧氣和養分的細小微血管,若血液循環過於不良,可能導致局部器官供氧不足,甚至組織壞死,不可不慎。
中醫稱手腳冰冷為「手足厥冷」(冷到手腕、腳踝)或「四肢厥逆」(冷到手肘、膝蓋),它與體內陰陽氣血不調和,致氣血不易到達四肢末梢有關,分為以下四種類型,其成因與食補改善方法各不相同:
1.寒厥型:俗稱的「寒性體質」或「冷底」。

【成因】體內陽氣衰微,無法通達四肢末梢。
【症狀】輕微時,只有手掌及腳掌冰冷;嚴重時,會冷到手肘或膝關節。常有經痛、腹瀉、面色蒼白、精神委靡的狀況。
【食補】適合溫補。
多吃「溫熱性食材」,如:蔥、薑、蒜等辛香料、紅棗、桂圓、豬肝、牛肉、羊肉等,以及「溫補藥膳湯」,如:四物湯、麻油雞、薑母鴨等,幫助驅寒、促進血液循環。
2.熱厥型

【成因】體內過度燥熱,且陽氣閉阻無法通達四肢。好發於生活及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
【症狀】冰冷範圍通常不會超過手腕及腳踝,容易少汗體熱、面赤心煩、口乾舌燥、胸腹灼熱、便祕等。
【食補】清熱優先,勿隨意進補。
忌:因體內熱盛,切記不可隨意進補,或吃麻辣鍋、薑母鴨等溫熱食物,以免火上加火。
宜:務必先「清熱解毒」,多食用生津健脾、舒緩體內燥熱的「涼補食物」,如:白菜、白蘿蔔、綠豆、薏仁、銀耳湯、黃菊花茶等。
3.氣鬱型

【成因】和龐大情緒壓力有關,氣卡在身體裡。
【症狀】雖然手腳冰冷,但身體是燥熱的。大多是生活忙碌、久坐少運動的人,容易胸悶腹痛、頭痛心悸。
【食補】理氣優先,不可隨意進補。
喝玫瑰花茶、陳皮茶、枸杞菊花茶、菊花燉梨子湯等,幫助身體理氣解鬱。
4.痰厥型

【成因】體內濕氣過度累積,使得胸陽無法宣發。
【症狀】手腳平常不溫,受到風寒時會感到特別冰冷,還有胸悶、喉嚨卡痰、食慾低落、舌苔白膩、頭部容易昏沈等症狀。
【食補】祛痰為先,不要隨意進補。
喝四神湯、紅豆薏仁茶、陳皮茶,攝取山藥、茯苓等食材,加強祛濕、行氣解鬱。
飲食應清淡,少喝含糖飲料,並適度從事伸展運動,改善體內的濕氣與循環。
改善手腳冰冷 足浴泡腳效果佳
足浴泡腳能驅寒暖身,讓氣血循環暢通,也是改善手腳冰冷的好方法。一起來看看泡腳的好處:
1.紓壓解憂,消除疲勞
熱厥型與氣鬱型往往與生活壓力密切相關。透過足浴這種物理性的加熱方式,可刺激腳底數百條與大腦相連的末梢神經,幫助大腦放鬆,達到紓壓解憂、消除疲勞的效果。
足部受到熱水刺激會讓下肢的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流向下肢,同時幫助自律神經達到平衡,讓人更容易放鬆入眠。
2.暢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
無論是哪一類型,手腳冰冷都與體內「氣鬱受阻」無法將陽氣送達四肢末梢有關。
中醫提到人體有12條經脈,其中有6條起於足部,以肝經、腎經、脾經最為重要。藉由泡腳,能從足部活絡全身經脈,溫暖臟腑,改善血液循環,讓手腳不再冷吱吱。
注意事項:泡腳的水溫要略高於體溫,泡到額頭、背部微微發汗即可停止;水溫過高、時間過久都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先辨證體質以免傷身
諮詢過中醫師,並了解自己屬於哪種類型後,也可採用下列相應的藥膳進補,從根本上改善問題。
․寒厥人食譜:溫順四物雞湯
․熱厥人食譜:雪燕皂角銀耳湯
․氣鬱人食譜:枸杞菊花燉梨子
․痰厥人食譜:正統排骨四神湯
注意事項:購買藥材時,最好先確認是否經過「正統炮製」。未經完整正統炮製的漢方,不僅刺激性較強、味道苦澀,恐導致身體燥熱上火或受寒,反而傷身。◎◇

(本文摘編自《手腳冰冷分4種,你是哪一種?跟著中醫找改善方法》,新譯養生誌提供)
推薦閱讀
泡腳養全身 中藥足浴4大健康功效
了解自己的體質 你是熱性還是寒性?
面對滿街冷飲的誘惑 孩子想喝怎麼辦?
責任編輯:李維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