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師大案吹哨者簡奇陞:沉默是縱容,每個人都有責任

女足案受害學生、吹哨者簡奇陞接受大紀元專訪。(陳冠均/大紀元)
人氣: 8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5年08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莊璦筠台灣台北報導)台師大爆發女足隊被迫抽血一案震驚各界,該案不僅揭開了體育學系長期存在的權力不對等問題,受害學生簡奇陞做為吹哨者,她的勇敢發聲更成為輿論焦點,簡奇陞近日接受《大紀元時報》訪問,從揭露事件本身的目的,更談到對於公民責任、獨立思考與人權保障的深刻反思。

台師大教練周台英涉及以畢業學分施壓女足隊員參與抽血實驗,儘管此案去年11月就已揭發,但台師大、教育部的不作為,甚至懲處偏頗,引發各界非議,連行政院長卓榮泰都震怒下令嚴懲,促使政府與學界檢討人體研究倫理,台北地檢署也已主動分案,以強制、侵占等罪名將周台英列為被告偵辦,並約談多名相關人員。

事件曝光以來,簡奇陞面對外界發言時的理性態度,以及選擇訴求司法途徑審理此案,以喚起社會共鳴的方式,也讓外界關注,她才剛從大學畢業,究竟是基於何種教育或成長經驗啟發?

面對外界評價,簡奇陞表示,決心站出來的理由很簡單,「不希望其他人再遭受同樣的事」,只要能終止相關實驗,讓學妹們獲得保護,這樣就夠了,這也是她堅持捍衛人權的初衷。至於外界如何評價,她都能概括承受。

外界關注學生運動員和教練之間的師徒關係,本質應是共同追求運動技能的培養與學業目標,卻因教練的權力失衡,導致漠視學生的基本人權與身體自主權,對於師徒關係,簡奇陞表示,體育班跟戲曲、舞蹈一樣都屬於師徒制,尊師重道是無庸置疑的。

但她也觀察到,教練既是優秀的運動員也是運動圈的前輩,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一句話就能左右學生升學、出賽、就業,可謂掌握「生殺大權」,這種教師權力就像一把「雙面刃」。

簡奇陞進一步舉例,曾有教練要求學生要背英文單字、或是考試考到一定分數才能練球,若從威脅學生的角度來看,這是利用權力不對等的壓迫行為;但從嚴父的角色來看,教練的初衷又可能是立意良善,就看怎麼運用權力。

事件至今,中華足協祭出重罰註銷周台英的教練證,並終生禁止參與足球事務,台師大教評會也決議解聘周台英,4年內不得聘任為教師,而此案的司法偵查仍在進行中,簡奇陞強調,讓這起事件最終進入司法調查,這是一開始就想達到的目標,希望透過司法的公正透明還原真相,不冤枉任何人,讓做錯事的人負起責任。

而會選擇訴求司法,她指出,過去在大學輔系所修習的法律與人權相關課程,深深影響她看待事物的方式,並讓她認識到思辨能力與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簡奇陞表示,現在有許多人都是先選定立場再做決定的「選民」,但一個好的公民應具備思辨能力與媒體釋讀,才能理性選擇立場,而非盲從,因此也希望這個事件能讓社會有所啟發,並意識到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值得反思的是,台灣社會近期對於中共政府隨意取用人民器官的惡行,產生強烈反彈意識,儘管跟這起事件截然不同,但其不尊重身體自主權的本質卻有相似之處。

對此,簡奇陞認為,台灣是保障人權的國家,而身體自主權是最基本的人權,每個人都有權決定自己的身體以及行動自由,然而,很多人沒有這個觀念,當遇到被要求「合群一點」,或聽到「大家都這樣,為什麼你不這樣?」等,往往很難拒絕,忽略了自己有「說不」的權力。

她強調,要捍衛身體自主權,必須先意識到自己擁有這項基本人權,才不會被盲目從眾的壓力所左右。

談到盲目從眾,簡奇陞提及曾在課堂上學到的「後真相時代」。「後真相」一詞在2016年被《牛津詞典》選為年度詞彙,意思為當訴諸主觀情感與個人觀點,往往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民意,也就是說,雄辯勝於事實,真相次之。

她認為,這種「先站好立場在看事情」的思維模式是錯誤的,反而侷限視野,每個人都應該先放下立場,從不同角度全面瞭解事情真相,並用自己的思維判斷,再去選擇所支持的立場。

在台師大事件中,簡奇陞曾向媒體呼籲,不要抹滅周台英過去的努力與貢獻,盼就事論事看待,關於這部分發言,她說,相信每個人都是善良的,沒有人一開始就是壞人,都會因為許多不得已與壓力而有所轉變,至於如何轉變,取決於是選擇公正看待,還是為了自己。

簡奇陞認為,或許周教練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傷害學生,甚至會剝奪學生的身體自主權,她沒有這樣的概念,就不會知道自己做錯了。她也省思,在這個事件中,其實每個人都有責任,包含她自己在內。如果當初早一點提出質疑,甚至主動說「不」,就可能讓事情有所改變。

英國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用「善良者的袖手旁觀」形容,若在遇到暴行事件發生時,旁觀者不作為的態度,無異將會助長、縱容暴行繼續發生。簡奇陞也分享個人經驗,表示曾透過發聲與尋求協助的方式,平息一場可能會惡化的爭執,對此她認為,面臨不公義之事,旁觀者更不應該保持沈默,避免淪為一種縱容。

責任編輯:鄭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