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長期失眠患者,每天慢跑,堅持了十幾年,希望通過運動改善睡眠。結果不但未見成效,反而腳底灼熱,如同著火一般,睡眠也更差了。中醫師建議她不要跑步,改作溫和的伸展運動、太極、瑜珈。經過三個月的中醫調理,她的睡眠品質逐漸好轉。
台灣「當代漢醫苑中醫診所」院長郭育誠醫師在新唐人電視台《健康1+1》節目中講述了這個病例。不少人深信「運動即健康」,從慢跑到揮汗如雨的強化訓練,以為越鍛鍊心肺功能越好。然而,若選錯方式或運動過度,反而是在慢性耗損身體。
為何跑步加重失眠?
不少研究發現,運動有助改善睡眠。為何這位失眠患者運動後反而更睡不好呢?原因與中醫所說的「陰陽平衡」有關。
中醫將人體內的能量(氣)分為陰、陽兩種,陰氣如同水一般滋養身體,夜晚則幫助人休息,而陽氣如同火一般溫暖身體,讓人充滿活力。對於陰氣較重、陽氣不足的人,運動可以增加陽氣。然而,上述失眠患者的狀況是陰氣虧虛、陽氣過剩,長跑這種大量流汗的運動進一步耗損了陰氣,而她的腳底灼熱正是陰虛陽亢的警報信號。「就像煮湯的鍋裡沒有水了,鍋當然會火紅焦黑。」郭育誠說。
當天天慢跑變成慢性負荷
從西方醫學的角度來看,雖然適度出汗有助於調節體溫和排出代謝廢物,但過度出汗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特別是鈉、鉀的流失,影響神經和肌肉功能,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心律不整或肌肉痙攣。
此外,過度訓練症候群(Overtraining Syndrome)是西方運動科學中一個被廣泛研究的現象。長期高強度運動卻缺乏足夠的恢復,會影響內分泌(如皮質醇升高、睪固酮下降),並讓情緒與睡眠質量變差。
運動處方需因人而異
郭育誠說:「其實每一種運動,就像一帖補藥,有人適合,有人不適合。」現代運動建議往往強調普遍性,例如建議心跳率達到最大心跳率的60%以上,或每周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的有氧運動。然而,這種「一刀切」的建議對於某些特定人群來說,反而可能帶來傷害。
他舉例說,女性生理期運動過度可能造成月經失調;身處高溫潮濕環境,運動時加重心臟負擔,甚至引發中暑;有細菌病毒感染的人,劇烈運動有損免疫力。
流汗並非越多越好
很多人夏天仍然堅持戶外運動,希望通過運動出汗來排毒,但郭育誠說:「通過肝膽解毒、大小便排毒才是正道,通過流汗來排毒是很傷身的。」
中醫認為,過度的風、寒、暑、濕、燥、火這些環境因素是導致疾病的六大外邪,而在大汗淋灕、毛孔打開的時候,風寒濕邪很容易趁虛而入,導致風濕、頭痛、痠痛,甚至誘發慢性病。
郭育誠表示,他只有在天氣好、不太冷也不太熱的時候才在戶外打太極拳,其它時間就在室內做運動。他發現,很多病人在戶外做運動後,病情會惡化。
為了避免出汗傷身,建議運動或出汗後,擦乾身體,換上乾衣服,稍作休息,再進入冷氣房;冷氣溫度設定避免過低;避免運動後馬上喝冰水;流汗後避免長時間坐在風口或冷風直吹處。
心跳加快為何可能造成傷害?
除了流汗過度的傷害,運動時心跳加快也是部分人運動後不適的原因。郭育誠以經絡氣血分布理論說明:當心跳從每分鐘72次上升到120次时,人體血流分布將大幅改變。此時,血液優先供應到四肢與體表肌肉,卻犧牲了肝、脾、胃、腎等內臟器官,使得消化吸收更差,甚至削弱免疫與修復能力。
因此,剛吃飽不宜運動,運動後不宜立即進食,身體虛弱或正在對抗病邪時也不應勉強鍛鍊,這些都與中醫氣血分配、經絡運行息息相關。
適合大多數人的養生運動是什麼?
會導致心跳大幅加快、流汗的運動對身體損耗較大,郭育誠推薦低耗能、內養型的運動方式,如太極拳、伸展運動、拉筋、瑜珈,特別適合中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
這些溫和的運動方式也受到西方健康專家和物理治療師的推崇。研究發現, 冠心病患者參與太極拳課程,可以提高體力,改善生活品質,是安全而簡單易行的運動方式。
通過以下方面判斷運動是否過度:
有利養生的運動: 運動後微汗、心跳稍快但不喘,精神舒暢,食慾與情緒正常。
透支身體的運動: 運動中氣喘吁吁、大汗淋漓、頭暈乏力,運動後食慾不振、易怒或焦慮、睡眠變差。
防治肌少症 補肌肉不只在於運動
現代人重視肌少症防治,往往強調運動或補充蛋白質,但郭育誠提醒,很多肌少症患者的根本問題其實是「脾胃虛弱」與「消化吸收不良」,單靠重訓補肌,反而可能導致食慾下降、氣血更虧。中醫認為脾胃統管消化吸收功能,治療肌少症會強調補氣健脾,讓食物轉化成肌肉的能力恢復,才是「標本兼治」之道。
這一點與西方營養學和老年醫學的最新觀點也不謀而合。儘管肌力訓練是預防和治療肌少症的重要手段,但蛋白質攝取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同樣是導致肌少症的關鍵因素。研究發現,老年人往往存在「蛋白質合成抵抗」,即在運動及攝取蛋白質後,合成肌肉蛋白質的效率較低。也有研究發現,肌少症與腸道菌群有關,顯示消化系統健康對肌肉的重要作用。
運動的意義,不在於完成多少公里、揮多少汗,而是讓你在身心和諧的狀態下,維持體力、延緩退化、提升免疫。真正的養生之道,在於適時、適量、適合自己體質的選擇。聽身體的聲音,而不是跟著流行走,才是通往健康與長壽的正途。@◇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觀賞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