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餐厅的热烈讨论中,若大家正探讨增加植物性餐点的议题,而你的看法与众不同,你会勇敢发声吗?近期研究显示,许多人倾向保持沉默,甚至可能违背自身意愿行事。
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持有少数观点的人在小组讨论中常会“自我沉默”。这种行为阻碍了开放对话,并可能导致个人做出与自身价值观相悖的行为。心理健康专家警告,长期自我沉默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压制少数意见
一项刊登于《环境心理学期刊》的研究调查了约250名学生对学校增加植物性餐点政策的看法。学生被分为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研究人员观察他们是否愿意分享真实意见。
结果显示,持少数观点的学生(即反对增加植物性餐点者)往往不愿表达真实想法。他们在与支持多数观点的人交谈时,尤其不愿详细阐述自己的立场。
即使与持相同意见的人对话,他们仍倾向于沉默,尽管程度较轻。
这些学生常采取回避策略,例如表现冷漠或转换话题,导致他们提出的独特观点明显少于持多数观点的学生。
自我沉默甚至可能影响行为,使其与信念不符。
在一项后续活动中,参与者透过快速点击滑鼠表达对植物性餐点政策的支持程度。结果显示,反对该政策的参与者在点击频率上与支持者相差无几,这与他们宣称的立场相矛盾。
这表明,当少数观点未被表达时,个人可能在行为上顺应多数,形成一种多数意见主导的环境,进一步加剧少数观点的沉默循环。
未表达的少数派意见强化了多数观点
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沉默可能带来令人忧虑的后果。俄亥俄州立大学行为、决策与可持续性副教授、研究共同作者尼可‧辛托夫(Nicole Sintov)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自我沉默让公众误以为少数观点不存在或不重要。这形成恶性循环:真实想法未被表达,公众则认为多数观点无可撼动。”
辛托夫进一步解释:“若持少数观点者在行为上顺应多数,这种趋势会强化多数意见的主导地位。”
她呼吁人们更深入了解自己的信念及其表达方式,并鼓励持少数观点者勇敢分享真实想法,即使这让他们感到不适。
同时,她强调多数派应保持开放态度,愿意倾听不同意见,即使他们不同意这些观点。
“社会需要保持开放,文明对话,这必须是双向的。”辛托夫说。
自我沉默的心理影响
纽约市神经心理学家、理解心灵(Comprehend the Mind)主任萨纳姆‧哈菲兹(Sanam Hafeez)向《大纪元时报》表示,自我沉默对心理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她认为,经常压抑真实想法以迎合他人,会引发压力、焦虑及孤立感,并伴随着“孤立的情绪”,使人与真实自我脱节。
这种影响可能是长期且严重的。
“长期自我沉默会削弱自尊,导致抑郁和内心冲突,侵蚀自我认知。”哈菲兹解释,“当人们违背自身原则行事,心理韧性会减弱,进而在人际关系和自我表达方面遇到困难。”
压抑的情绪还可能转化为身体症状,称为心理生理疾病。情绪的压抑往往使身体处于慢性压力状态,慢性压力可能引发头痛、背痛、颈痛等肌肉骨骼问题,以及胃痛或消化不良等症状。
哈菲兹建议,培养心理韧性并学习建设性表达不同意见。这是克服自我沉默、不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对话的关键。
真实自我表达的技巧
哈菲兹为难以表达少数观点的人提供了一些实用策略。她建议透过培养自我意识和对信念的坚定,逐步建立表达的信心。“在安全的环境中,例如与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对话时练习表达意见,能帮助提升舒适度。”她说。
她特别推荐使用“我”的陈述来引导讨论(例如“我认为……”或“我感觉……”),以非对抗性方式表达观点,促进开放对话。
此外,哈菲兹强调积极聆听的重要性。
“当人们学会专注倾听,他们能营造出鼓励对方回应的对话氛围。寻求志同道合的社群或导师支持,也有助于增强认同感,让人在更大群体中更轻松地分享不同观点。”她表示。
哈菲兹总结:透过逐步实践这些方法,人们可以“克服表达的恐惧,培养出在各种社交场合真实表达的能力”。
原文: Self-Censoring Your Thoughts May Also Be Changing Your Behavior刊于英文《大纪元时报》网站。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