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失智症患者是一条漫长且孤单的路,身边的亲朋好友就算再亲近,都不见得能理解近身肉搏的照顾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沮丧,甚至还觉得是照顾者太小题大作了。
你大概有过这样的经验:身为全职照顾者的你向偶尔来的亲友描述失智症患者让你伤神的行为问题,但这个只跟失智症患者短暂相处的人竟然说:“我看他没有你说的这么糟啊!”、“我跟他聊这么久,他都很正常啊!”
这种被质疑甚至被“纠正”的感觉,无疑是照顾路上残忍的一记痛击,比起面对失智症患者日复一日的行为挑战,还更让人灰心丧志。几乎每位照顾者都曾倾吐同样的心情。他们都说,面对这些“访客”的质疑,会忍不住想回嘴:“说得这么轻松,那你来跟他住住看!”(有时候还真的会不小心直接吼出口。)
如果你是必须面对这类探访者的主要照顾者,请不要害怕说出真实状况,更不要怕得罪人而不敢说出实话。要知道,时间到他们拍拍屁股就走,你才是那个二十四小时绷紧神经、身心俱疲的人。你不需要声嘶力竭地向他们证明你面对的挑战,因为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不会明白。
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无法理解,讲完这些“风凉话”就走了。留下你一个人,不但要面对照护路上的艰辛,还要被这股委屈、不甘的心情困扰良久,怎么算都划不来,内心大喊:“为什么我要承担这些鸟事?!”
既然我们管不住别人的嘴,不如想想,为什么这些话听起来那么刺耳?如果我们能了解其中心理学上的诡谲,就不会这么轻易受到影响。毕竟,那不过就是一串风凉话,当成凉风吹过一阵,就算了。
对事件解读不同 当事人应对各异
很多时候,重点不是别人说了什么,而是我们听在耳里,激化了什么?我们为什么会因为旁人的一句话,突然失去内心的平静与勇气?很多时候,不是对方的话激起了你的情绪,而是你的解读挑动了自我捍卫的神经。
让我们看看这个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例子:在商店里买东西时,结账的店员摆了张臭脸,跟他说话爱理不理,连跟他道谢都没反应。如果这种情况让你不开心,是因为他的态度?还是从他的态度里接收到的讯息?
我们可能没有想过,同样的状况,每个人接收的讯息不尽相同。面对这个臭脸店员,有的人心想:“他今天心情很差。”有的人想:“我哪里惹到他了吗?”也有人想:“不想做这份工作就不要做,这什么态度?”或是:“他一定忙到没力气多讲话。”更可能有人想:“不说话最好,我也没那个闲工夫搭话。”
不同的想法会让每个人心里产生不同的对应感觉。觉得对方心情不好或是很忙的人,牵动的情绪是同理,甚至担心对方的状况;想着最好不要跟我讲话的人,反而感到庆幸、松了一口气;而觉得对方真是没礼貌的人,出现的则是生气的情绪。
风凉话惹恼你 三个步骤重拾内在平静
一般人在大部分时间里不会注意到浮现脑海的真正想法,因为想法一闪即逝,来不及捕捉,却会被这个念头挑起的情绪狠狠击中。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理论称之为“自动化思维”或“即时想法”,指的是个体在事件发生时未经加工的第一个念头。
这个第一念头受到个体本身的自我理解、过去的经历、价值观和认知等影响,即时浮现在脑海中,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也没有证据能证明是事实,但是我们的大脑偏偏会在第一时间认定这个想法就是事实,于是情绪就产生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到来访的亲友说“我看他不错啊!”时,会一秒被惹怒。但是,如果仔细思考和分析这句话,会发现其实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想法会因此改变,感觉和情绪也就随之扭转。
让我们用最容易惹火照顾者的这句话做练习:“他很好啊,没有你说的那么糟。”
第一步:听到风凉话,我心里的想法是什么?
“他觉得我在演。”
“他不相信我。”
“他觉得我在博取同情。”
“他觉得我在骗人。”
“他才跟他相处不到半个小时,凭什么这么说?”
这些都有可能,也都合理,难怪惹人生气!
第二步:这些想法是他说的,还是我揣测的?
这些“想法”可从来没有从对方的嘴里说出来,我的认知是事实吗?还是这些只是我的解读?我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想,对我、对事情有帮助吗?
第三步:他的说法并非现实,置之不理
如果这些访客真的说出让你很受伤的话,先让我帮你拍拍,在心里踢他一脚。
但是回过头想想,还好我们手里仍掌握着是否被这些话伤害的控制权。既然你才是主要照顾者,你自己知道有多困难,根本不需要别人的批准和认证!◇
(网站专文)

(本文摘编自《留住相爱,停止伤害:临床实践的失智症照顾方案,陪伴患者也照顾自己,走出情感疲劳,找回生活平衡》,高宝出版提供)
推荐阅读
失智症需提前20年预防 专家:做有趣的事延缓进程
失智症14大风险因素 新增视力丧失和胆固醇高
四件事令大脑退化 两训练预防失智
责任编辑:李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