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

唐太宗的故事(五)君臣义重 共创盛世
唐太宗29岁登基,当时的宰相杜如晦43岁、魏徵47岁、房玄龄49岁,刑部尚书李靖已57岁,虞世南已年近70了。唐太宗极其尊重这些年长的官员,以师礼相待。贞观期间,唐太宗与群臣诸将肝胆相照,百官幕僚誓死效忠,君臣之间情深义重,缔造出许多的历史佳话。
藏王松赞干布(3)藏王之请
“我应该用什么材质修造佛像呢?”松赞干布久思不得其解,于是向神佛顶礼,恳请开启。吐蕃王虔心礼拜,直到天色黎明时,他豁然看到虚空显现出文殊、普贤两位菩萨,手执宝瓶,向王倾洒甘露。诸天神女也由云际显露真容,漫天的妙花伴随着诸天的乐舞,纷纷扬扬的倾洒不尽。
唐太宗的故事(四)仁德天子 善待众生
唐太宗气度宽宏,眼光远大,其崇高的德行在他的开国、治国、君臣相处,及在许多细微处都能显现出伟大君主善待众生、德泽四海的博大胸怀及泱泱大国的风范。
藏王松赞干布(2)创制藏文
松赞干布又基于佛法教旨,制定了十善律法,教诫国民。凡国民行善者得赏,行恶者受到惩罚。凡孝顺父母者,报答慈仁。立度量衡器,开垦田地阡陌。争斗者罚金,害命者依其制造的伤势轻重加以抵罪。凡行盗者,以其8倍的赃物加以处罚。通奸之人断其四肢,流放外境。教导百姓崇信神佛,开启恭敬、诚信不疑的民风。
唐太宗的故事(三)金龙护身 群英相救
要击败群雄,平定天下,不仅需有运筹帷幄的能力,也需有如金刚铸造的超常意志;更重要的是加上天助,也就是需有天命,顺天而行,自然可得。而且真命天子,自有神佛护佑,秦王在多次危难中,都能死里逃生,转败为胜。
秦始皇另一创举 2千多年前的“高速公路”
万里长城并不是秦始皇的唯一创举,与秦长城同时期修建、工程规模和工程难度几乎相当的“秦直道”也绝对让人惊叹!
藏王松赞干布(1)王朝缘起
而与大唐同期的雪域高原上,由英明出众的松赞干布一统藏土各邦,建立起统一的吐蕃王朝。文成公主进藏和亲,不仅将大唐文明的种子播撒雪域,又以自身的聪慧才智协助建立大小昭寺。唐太宗赐予的释迦佛12岁等身像由文成公主送入吐蕃,大唐王廷为雪邦开辟出亘古的信仰之路。唐太宗恩和吐蕃,以文德教化雪域,使源于古代羌族的藏族,作为华夏先民的一个分支,再次与中原华夏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太宗的故事(二)削平群雄 菩萨显灵
唐朝刚建立时,高祖仅据有关中一地,天下依然群雄并立,据地为王。当时的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彼时刘武周与萧铣居于西北,王世充居于中央,面对各路枭雄,秦王没有畏惧,心中只有“思靖大难,以济苍生”的宏大使命。
唐太宗的故事(一)少年英雄 智勇双全
唐太宗是大唐星空中最璀璨耀眼的一轮明月,不但照亮了唐朝历史的夜空,也是后代帝王仰慕并引为仿效的治世典范。唐太宗不但是史上唯一集开国、武功、文治、缔造盛世为一身之千古一帝;也是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君主。不论唐太宗的伟大事迹,或是发生在他身边的小故事,今天读来都令人回味,发人深省。
对于战争,既不能没有,也不能常用,所以作君主的要在四季农闲之际,讲解和演习军事和练兵,一定要做到有备无患。
台故宫推“勤修无逸─嘉庆皇帝文物”特展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于1月7日至6月18日,推出“勤修无逸─嘉庆皇帝文物”特展,希望能让民众一睹故宫院藏清代嘉庆皇帝的相关重要典藏外,同时也让大家深入了解以往较为人们所忽略的嘉庆皇帝,其一生事迹、治国理念以及艺术收藏等情形。
君主如不知节制欲望,臣民就会好逸恶劳;君主如不能严于律己,却去禁止别人不做坏事,就像是怕火燃起,却用加上柴薪的办法去扑灭火焰;也如同讨厌池水浑浊,却自己动手不断搅动,希望它能澄清一样,这是办不到的。还不如先从自己做好开始,尽管你不说什么,民心风俗也会因此而变好。
上天养育万物,就如同君主统治百姓一样。上天是以寒暑有序,阴阳调和作为德行,君主应以仁德和慈爱作为本性。寒暑如果调和,四季就不会流行疾病和瘟疫;如果风雨违反时令,则四季之中人们就会挨饿受冻。
所以,民风因俭约而纯正厚朴,邻居间都能和睦相处。节俭和骄奢这二者,是尊荣或是屈辱的源头啊!骄奢还是节俭都由人自己说了算,但却关系着自身的平安或是危乱。收敛情欲,清心寡欲,美好的命运就会长久地延续;物欲横流,凶乱就会生出。
国君俭朴,百姓就不至于劳累困顿,国君静远,百姓就不至于被搅扰。人劳累困顿,就会产生怨恨,百姓被搅扰,政务就会不和顺。
所以说,做君主的,磨练自己,砥砺品行,没有比倾听忠言更好的了;而败坏品德,背离正理,没有比听信谄佞小人更厉害的了。
做君主的,居住于深宫,与民隔绝,不能看到天下所有的东西,不能听到天下所有的声音。惟恐自己有过失而不能听到,自己有缺失而不能及时补救。因此,设立了“煊”和“谤木”,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吸纳正确的意见和谋略。
所以,对于一个良好的工匠来说,没有无用之材;对于一个圣明的君主来说,没有无用的人。对于一个人,不能因为他做了一件坏事,就忘掉他所做过的好事。也不能因为他有一点小的过错,就抹杀掉他的功绩。
唐太宗视人才为治国之本,是帝王所拥有的珍贵财富。盖天下可以一人主之,不可以一人治之。虽以帝尧之圣,后世莫及,然亦必待贤臣而后能成功。《书》曰:“股肱惟人,良臣惟圣”。
王道仁政的特点之一是“持中庸”。唐太宗在《建亲》篇中写到:“夫封之太强,则为嗜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不上不下,不弱不强,不偏不倚,此乃中庸之道也。
人民,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国家,是君王统治天下的根本。国君为政的宗旨,精微高大,如同山岳,高耸云霄而巍然不动;如同日月,普照大地而光辉灿烂。这是君王治国的宗旨,是亿万百姓所瞻仰的东西,是天下归心的依据。
一代英主李世民他以极大的毅力、睿智的目光,将自己戎马一生的征战经验、励精图治的治国之道,用流畅的文笔、深邃的智慧、成功的范例一气呵成,撰著《帝范》十二篇,作为对太子李治的训诫之辞。写完此书第二年,太宗即与世长辞,《帝范》便成为他的政治遗嘱和绝笔之文。
中国古代帝王,大凡建立功勋彪炳、垂范后世之千秋功业的,历史上均有关于他们来源的记载。
【文史】汉武帝文采焕然 开创新诗体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留下的丰功伟绩足以令后世赞叹。汉武帝的武功与文治盛极一时。
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年少就喜好读书习剑。学业大成之后,爱慕蔺相如“秉然正气,不惧霸气,而完璧归赵”的为人,希望像蔺相如那样建功立名,就更名叫“相如”。司马相如凭着家中的资财做了郎官,侍奉孝景帝,汉景帝不喜欢辞赋,看中的是司马相如的骑射本领,提升司马相如为武骑常侍,但这个职位并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喜好。这时,正赶上梁孝王来京朝见天子,一批辞赋名家如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人随同前来,司马相如见了很喜欢他们,藉有病辞掉官职,到梁国去做客、游学。梁孝王让他同各位儒生住在一起,司马相如和儒生们及游说之士相处了几年,创作了《子虚赋》。
【文史】汉武帝慧眼识人 司马相如献上林赋
汉朝最具有代表性的文体就是赋。汉赋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宣化、讽谏、颂美、招贤等。
【文史】西方人眼中的康熙大帝 (下)
在教士们离去后,康熙还会自己复习讲过的知识,重看那些图解,有时还叫来几个皇子,亲自给他们讲解。如果他对所学的东西没有弄明白,就一定会一直钻研到弄明白为止。康熙帝就这样一直勤奋学习了四五年,期间没有一天耽误上朝,没有丝毫怠政。他并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把所学应用到实践中。
【文史】西方人眼中的康熙大帝 (上)
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崇儒重道,不仅引导着大清帝国摆脱明清之际的混乱与动荡,而且开启康乾盛世,经过其治理,到康熙中叶以后,清朝社会呈现一派盛世景象。
决策之鉴:应注重地方大吏的人选
各郡和侯国的事情,无论大小,汉武帝都了若指掌。以致地方官们总感到皇帝似乎就在自己面前一样。因此,他们怎敢不尽心尽力呢?
汉武帝一直牵念的西域,随着汉军打通河西走廊,汉帝国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门也由此打开。汉武帝期待“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帝国蓝图,也为日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拓开一条黄金要道。汉武帝的高远目光企及凡者所不及之地,为泱泱华夏拓宽神传文化得以传播的广阔疆域,穿越中亚,直抵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