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

清朝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他的文治武功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后人称道,也是最有贡献的帝王之一。他是个仁民爱物、刚毅果断的英明君王;而他好学敏求,意志坚定,勤奋不懈的精神,更是值得后人学习。
商王武丁是商朝的第二十二代君主,在他的知人善用及励精图治下,使逐渐式微的商朝恢复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大臣说:“我看自古帝王,凡是用仁义来治理国家的,政权就能长期巩固;凡是一味依仗法律来控制驾驭百姓的,虽然在短时间内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离国家的衰亡也就不远了。我们既然已经见到前人的经验教训,就足以作为借鉴了。现在我走仁义之道,以诚信之心来治理国家,希望能由此革除近代不好的风气。”听了唐太宗的话,身边的大臣建议要弘扬仁德必须要任用贤才。唐太宗深以为然。
讲求诚信的唐太宗
唐太宗从大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大计出发,主张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开诚相见,才能治理好国家。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猜忌群臣,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而自己以诚信待臣下,用人不疑,便赢得了臣下感恩图报、竭尽忠心。
黄帝又称有熊氏、轩辕氏,中国人所称炎黄子孙的“黄”就是指黄帝。他原本是古代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不但整合了四分五裂的中原,为华夏五千年历史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追溯中华民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根源,几乎可以说都肇始于黄帝时期,故他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唐太宗的统御艺术(下)
贞观七年,太宗用长孙无忌为司空。无忌固辞说:“臣忝为外 戚(长孙皇后兄),恐天下人谓陛下为私。”太宗道:“朕为官择人,惟才是用;苟或不才,虽亲不取。如其有才,虽仇不弃。今日所举,为公不为私。”无忌于世民任秦王时,就是他的心腹,事之安危,无不参与运筹,他两可说形影相依,祸福与共。可能就因为如此,无忌更加战战兢兢,恐因厚赏致祸。也许就是无忌的小心谨慎,正所以为世民放心的不断举用。
唐太宗的统御艺术(上)
以为中国诸多帝王中,聪明勇决,识量过人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只要知道这段历史的人,稍事回想,他巨大的身影就会跨越千年的时空,巍巍桓桓的孑立眼前。他胸怀万有,聚群豪殷殷打造出来的锦绣山河,繁华社会,更是这个世界中永不漫漶的清晰记忆。
最博学的帝王当属清朝康熙皇帝玄烨。
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之治”,政治昌明,文治武功均盛,民阜物登,社会康乐,可与他的先祖太宗世民的“贞观之治”媲美。但开元之治中,玄宗友爱的表现,不仅唐朝历代帝王莫能及,即使搁在整个中华历代君王中,像这样敦睦友于的,恐怕也是凤毛麟角的呢﹗
神农氏即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袓之一,现在所称炎黄子孙的“炎”,就是指神农氏。他教民务农,又亲尝百草医治黎民的病痛,而且成立交换货物市场,互通财货,使人们生活获得大幅的改善,因此农民、药商、医生均将他奉为神明,并立庙敬祀。
一日,太宗跟大臣说:“朕年少就好弓箭,曾得良弓十多把,于是拿给弓匠看。弓人检视后说:‘都不是好弓。’朕问缘故,匠人道:‘木心不直,脉理都不会正;弓虽强劲,所发射的箭不会直。’朕才悟到,向日辨识不太精确。朕以弓矢征定四方,见识犹有如此差失,何况天下的事务,又怎能什么都知道呢?”
唐太宗李世民,年少就驰骋沙场,常在经营四方的哒哒马蹄声,看到了人民流离失所,哀哀无告的痛苦;在冲锋陷阵,血流漂杵的大地,体验到了百业萧条,社会凋敝,民不聊生的惨境。所以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间,一切言谈,都以民之所想为依归;一切作为,都是以民之所需为张本。太宗曾说:“每临朝议事,无不三思而后行,恐有害于民。”
唐玄宗率从臣与禁卫军游猎于郊野。适值冬临,猎猎朔风,凛冽剌骨。玄宗不禁打了一个冷颤,环顾左右,大家穿着厚重的服装,犹似不胜其寒。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帝王,尤以兼听纳谏著称。然而,当大臣们谏诤言词激烈,有切肤之痛时,太宗有时也控制不住自己,也想文过饰非、充耳不闻。但太宗毕竟有过人的雅量和气度,以国家社稷为重,闻过则改。
李世民与魏徵
写唐太宗李世民与郑文贞公魏徵的文章实在太多,写的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所以都有一得之见,我再写下去,没有太多新意就觉得自己很愚蠢。但是,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题目。因为他两太可爱可敬了:一位是气度恢宏的君主,一位是胆识过人的谏臣,他两搭配成晴空万里的天,花团锦簇的地,这个天地的大名就叫做“贞观之治。”人在这样的天地间活着,才活得舒坦,活得精神焕发,生命壮丽啊!所以我避不开他们,或许他们正归结着唐代盛世的意义。
古公亶父──周王朝的奠基人
古公亶父是后稷的后人,是周王朝的奠基人,被称为周朝的“太王”。他重修后稷、公刘(稷的第四代传人)的大业,积累德行,普施仁义,国人都爱戴他。
施琅是福建晋江人,原是明朝总兵郑芝龙的部下,顺治三年,清军攻占福建,施琅随郑芝龙降清。后来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占据海岛反清,招施琅一同反叛,遭到施琅的拒绝,施琅的父亲、弟弟、子侄都被郑成功杀害。康熙即位后,施琅被升迁为福建水师提督。此后,朝廷一直任用施琅打击郑成功的海上势力。
舜帝:姓姚,名重华,号称舜,是河北省冀县人,他的父亲是非不分,顽固而不讲道理,后来双目失明,因此当时人都称他为瞽瞍。他的生母早逝;父亲再娶后妻,他的后母阴毒狠辣,口中没有忠信之言;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像,就是舜的弟弟,性格狂傲。历史人物
唐虞史上记载:帝尧在位,虚己受言。常恐政事有差谬,人不敢当面直言,特设一面鼓在门外,但有直言敢谏者,着他击鼓求见。欲天下之人,皆得以尽其言也。又恐自己有过失,人在背后讥议,己不得闻,特设一木片在门外,使人将过失书写在木片上,欲天下之人,皆得以攻其过也。
夫酒以供祭祀、燕乡,礼所不废,但纵酒过度,则内生疾病,外废政务,乱亡之祸,势所必致。故圣人谨始虑微,预以为戒。
夫武王是个圣君,能屈尊老臣受戒,作为铭词,传之后世。周代历年八百,享国最为长久,非以其能守此道也哉?
周史上记:周宣王的后姜氏,贤而有德。宣王有时睡得太早,起得太迟,姜后恐他误了政事,要劝谏他,乃先自贬损,脱去头上的簪环,待罪于宫中的长街上,使其保姆传言于王,说道:“我无德,不能以礼事王,致使王耽于女色,溺于安逸,失早朝之礼,这是我的罪过,请王加我以罪。”王因此感悟说:“这是我自家怠惰,有此过失,非夫人之罪也(古时称后妃都叫做夫人)。”
唐史上记:唐太宗登上帝位不久,便在弘文殿内,聚集经、史、子、集四部书,有二十余万卷。又于殿旁开设一馆,就叫做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各以原官兼任弘文馆学士,处于馆中,按日轮流值夜班。每日朝廷议事之余,即令众人入弘文馆,与他讲论那书中的言语、古人的行事,或商量那时的政事该如何处理,常至夜半才罢。
长孙皇后贤德,知道魏徵是个忠臣,乃退去,穿了朝贺的袍服,来对太宗说:“妾闻古云,上有明哲之君,则下有耿直之臣,今魏徵之直言不阿,由陛下之圣明,能优容之故也,君明臣直,乃千载难逢,国家盛事,妾敢不称贺。”太宗闻皇后之言,其心乃悦。
玄宗遂对肃宗说道:凡人福禄有限,应当如此爱惜。
只因新法不善,致使百姓这等,伤了天地的和气,所以久旱不雨。如今要天降雨,需是把新法革去不用才好。神宗将此图反复看了几遍,才晓得新法之害与民间之苦如此,甚是感伤懊悔,长叹数回,袖了入宫,一夜不能入睡。
夫太宗尊为天子,偶有臂鹞之失,见了正直的臣子,便惭愧掩藏,像害怕一样。盖太宗本是英明之主,自知所为的非礼,故深以为歉,宁坏了所爱之物而不恤也。臂鹞是他的差处,匿于怀中,是他的明处。
唐代史书上记载:一天,唐太宗看《明堂针灸书》。这本书记的是医家针灸治病的方法,上面有图形。太宗看到人的脊背上有许多穴位,而且与人的心、肝、肾等五脏息息相关。太宗不禁想到,打人脊背,则五脏震动,或致伤命。于是太宗下诏,命令问刑衙门,从今以后不许筈杖罪囚的脊背。
不出三天,那颗桑谷合围的大树竟自然枯死。太戊仍然心存戒惕,继续修德勤政,不敢懈怠。三年之后,太戊德政治国的声名远播,远方各国之人仰慕其德义,通过相互介绍,辗转来朝见和归顺他的国家多达七十六个。商朝此前已经衰落,至此国势再次兴盛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