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10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侯駿霖台灣新竹報導)象徵台灣太空發展邁入新里程碑的福爾摩沙衛星八號(福衛八號)星系,其中首顆「齊柏林衛星」7日於新竹的國家太空中心(TASA)舉行起運儀式,預計11月搭乘SpaceX火箭在美國加州發射升空。總統賴清德強調,相信國內產學研界的技術研發,將帶動國內產業打造Made in Taiwan的太空產業供應鏈。



「福衛八號」由TASA結合國內產學研界自主研發,是台灣第一個自製的衛星星系,共有8顆光學遙測衛星,將從今年開始逐年發射,擬於2031年布建完成。
太空中心表示,福衛八號是在福衛五號基礎上,設計更兼具輕重量、低成本、高效能的先導型衛星通用平台,7日起運的第一顆衛星「FS-8A」被命名為「齊柏林衛星」,以紀念拍攝《看見台灣》的已故導演齊柏林。
關鍵元件自製率達84%
賴清德致詞時表示,福衛八號是「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的重要支柱,未來將有更多衛星陸續入軌,建構台灣的自主衛星星系。他說,首顆「齊柏林衛星」將與後續衛星構成緊密的對地觀測網絡,這些衛星資料能應用於國土規劃、農業監測、災害應變與環境保護等領域,可強化整體國家韌性,應對地緣風險挑戰。

賴清德說,福衛八號目前從設計、製造到整合測試,已逾20家產學研單位參與,衛星關鍵元件與技術的自製率高達84%,不僅展現台灣大型科研能力,同時帶動國內產業技術升級,結合資通訊、電機、精密製造等優勢,逐步打造Made in Taiwan的太空產業供應鏈。

TASA董事長、國科會主委吳誠文透露,福衛八號首顆衛星整備完成要封起來時,請來參訪的賴總統命名,本以為賴總統要想幾天,不過總統踏出門口時就講出「齊柏林」,他聯想遙測衛星是利用影像來守望台灣,正好是齊柏林一生在做的事情。
進軍全球兆元太空產業
吳誠文認為,近年全球低軌衛星通訊、遙測應用、太空資源探勘及環境監測等太空產業飛速發展,已不容小覷。根據估計,2035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將達1.8兆美元。台灣透過國家太空計畫累積產學技術能量、取得飛行履歷,可望讓國內業者進軍兆元市場。

TASA主任吳宗信說明,福衛八號的任務酬載、衛星電腦、電力控制單元、姿態與軌道控制次系統等關鍵元件與技術,多數都來自國內自主研發,福衛八號後面幾顆衛星的自製率有機會從84%基礎上再突破。
吳宗信表示,「齊柏林衛星」擬部署於距離地表561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取景頻率也將增加至每日3次。福衛八號前6顆衛星解析度約1公尺,將力拚至70公分,後2顆衛星的次米解析度,也希望提升至50公分,讓衛星影像能進階判斷車輛形狀,有助於強化國家安全韌性。
吳宗信說,TASA正透過衛星製造產業平台計畫,協助仁寶、緯創等電子大廠建立衛星系統整合能力,延伸台灣產業優勢進入國際太空市場。他說,若齊柏林衛星運行順利,相關元件與軟體將取得飛行履歷,有望爭取更多國際訂單。◇
責任編輯:鄭樺



